过去一周A股再喜气洋洋,也比不上港股的热情似火。
而在这背后,似乎考验的是相当多投资者对于纳指的信仰。
纳指的信仰可还在?
过去一周,港股暴涨,尤其是 A股投资者热爱的恒生科技和恒生医疗保健两大成长主题。
坊间的一个逻辑是有不少买美股的资金被最近这波下跌吓到,回流港股,涌入中概等类似的板块。
以纳斯达克复合指数来看,上周一(4 月 15 日)开始的杀跌,是有点吓人,跌破 60 日均线后,顺着 5 日均线压制往下走。也就这两天稍微有点反弹。
纳斯达克这东西,是挺讲信仰的。
尤其是 2020 年那波,每一次跌破 60 日均线,出现 20%左右的回撤,就必定拉回创新高,所以许多美股投资者都愿意做敢死队,主动买套——直到 2022 年站上 60 日均线很快失守,信仰才被打破。
这一波失守 60 日均线后,对纳指的信仰会如何呢?
这波许多投资者“吓到”,关键还是美联储“作怪”。2024 年,大多数人都是憧憬降息,所以去买美债的都不少,但没想到最新美联储的表态竟然是往“加息”跑。
下图是 2022 年迄今纳斯达克复合指数和 10年期美债收益率的走势对比,2023 年 7 月美股出现的三个月回调,也是因为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到了前期高点创出新高给市场的恐慌。这波虽然 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还没新高,但美联储的表态,就够令人恐慌了。
跷跷板的另一端
这个背景之下,出现资金回流港股,也不奇怪。虽然这些年人工智能的崛起,让投资者越发意识到美股的几个是真正的科技巨头,港股的那几个,顶多算互联网公司。
但架不住 2023 年中到现在,恒生科技又深深调整了许多,也就比 2022 年末的水平略高,不说长期看好,但超跌反弹的需求总是有的。
毕竟,在距离最高点回撤超过 60%之后,恒生科技的市盈率也不过 20 倍出头了。
说到底,港股成长板块未来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还是看美联储的脸色,更多还只是一个纳指的跷跷板。
只看吃肉,别忘挨打
相比港股,A股虽然没那么劲爆,但总体还是普涨,中证A股上涨1.87%。
在这一众普涨中,中证红利却是大跌 3.64%,可算是极为突兀。
所以也有一些坐不住的红利新玩家来问我,是不是风格开始切换,红利要开始长期跑输了?
轮动的思维,我是支持的。
但轮动这东西,在什么周期维度下操作很重要。
对普通基民,其实能把脉住两三年一轮的大轮动也就不错了
本周茅指数和宁组合代表的两大投资热点的确表现不错,但如果放到轮动三棱镜下,放在过去几年的周期去看,似乎又那么不起眼。
你看下面的宁组合指数,相对 Wind全A依然是一路向下的走势,全程收到蓝色虚线的年线压制,连站上年线都未曾出现。
茅指数也就是稍好,2023 年迄今比值曲线窄幅震荡,没有受到年线的压制,但是在突破比值曲线的布林线上轨之前,还是不用那么着急看好茅指数。
至于本周表现表现优异的创成长,同样还在努力挑战蓝色虚线的比值虚线。
别光看贼吃肉,就忘了贼挨打。看看 2021 年迄今这几个指数有多惨,也就不会羡慕他们近期的大涨了——说到底高波动类资产,大涨大跌都是常态,但长期累计未必讨巧。
以调整幅度、ROE 等因素来看,的确可以期待大盘成长风格的崛起。但期待崛起与崛起,终究还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可能需要经历半年到一年的转换。
所以对于当下宁茅等的上涨,其实不用太焦虑风格切换,还是要多一点耐心。
相比风格切换,我觉得普通基民其实更应该担忧的问题,是有没有相对均衡的基金配置。
去年,小微盘股+红利的杠铃策略很出名,但 2024 年一季度小盘股的闪崩也凸显了这一策略的缺陷。
当下,从配置角度,小微盘、大盘价值/红利和偏大盘的成长,或许是都不可或缺,不可轻易低配,三叉戟或许比杠铃更为靠谱。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4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