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创始人 李振国
作者 | 邱鑫浩
来源 | 邱处机
你方唱罢我登场,光伏行业的定律似乎一直没有变过。
曾几何时,隆基绿能一直都是光伏行业的霸主,单晶硅和光伏组件的出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其实控人李振国夫妇也凭此在2018到2023年,蝉联了六届陕西首富。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光伏行业风声鹤唳。
在产能过剩、价格内卷的大背景下,隆基绿能在过去三年股价一直下跌,市值从2021年的5600亿高峰,下滑到如今的1411亿,蒸发了超过4000亿。
其光伏组件出货量,也在去年滑落到第三名,不及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
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李振国该何去何从?
一
兰大校友的隆基佳话
隆基的佳话,始于兰州大学的老校长——江隆基。
1990年大学毕业时,因为敬仰老校长的为人和事迹,同为兰州大学物理系同学的李振国、钟宝申、李春安等人,在江隆基雕像前许下共同的愿望:
“如果有一天创业,公司的名字一定要叫“隆基”!”
在岁月的洗礼下,他们没有忘记这个诺言。先是钟宝申于1993年在辽宁抚顺创立了隆基磁电设备有限公司,后来更改为沈阳隆基。
而李振国则在几家国企和事业单位,积累10年的单晶硅生产和管理经验后,于2000年成立了西安新盟电子科技,主营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的制造和销售。
创业前几年,李振国还算顺风顺水。公司营收不但很快突破千万,还形成了年产20吨器件级单晶硅的生产能力。
不过由于自信心过度膨胀,李振国在2003年的扩张遭遇了滑铁卢:他在那年立项的几个项目全部失败。
这个教训如同一盆冷水及时浇醒了李振国,他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
“当时公司是我和我爱人的公司,但基本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也意味着你正确的决定会被很快执行,错误的决定也同样会被很快执行。你可能做了 99 件正确的事情,但说不定有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企业就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坍塌。”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决策制度的极端情况,李振国开始寻找优秀的合伙人加盟,他希望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析的方式,提高最后决策的正确性。
李振国找上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钟宝申。
钟宝申
当时钟宝申其实已经把沈阳隆基做成了细分行业里的头部企业,一年销售额达到5亿,但他其实并不满意。
钟宝申认为磁电设备行业的天花板太低,缺乏上升空间,所以一直也在寻找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李振国的电话,正好给“打瞌睡”的他递了枕头。
次年,钟宝申就辞去沈阳隆基总经理的职务,来到西安加入了李振国团队。之后他们还专门拜访了江隆基校长的女儿,在后者同意下,将西安新盟电子科技的名字改成了隆基股份。
除了光伏产业前景光明,后来钟宝申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还提到李振国吸引他加入的两个特质:
其一,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利益,一切以发展事业为中心;
其二,待人接物比较宽容,容易接纳别人的观点,好相处。
所以在钟宝申加入西安隆基后,李振国甚至把董事长的位置都让给了为人谨慎、更适合做战略规划的钟宝申,自己则担任总裁一职,负责公司的重点事项、客户和市场。
正是基于李振国的这种格局,在不少隆基员工看来,李振国和钟宝申就像一对最佳拍档,配合默契,无往不胜,就此掀开了光伏行业的新篇章。
二
八年坚守,一朝腾飞
钟宝申在西安隆基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就是技术路线的选择,这也是当初李振国力邀他加入的原因。
光伏发电其实有薄膜和晶硅两种大的技术路线。
薄膜电池不需要硅,主要使用金属化合物,衰减低、使用寿命长,但价格高于晶硅。
而晶硅电池又可以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的光能转化效率高,但生产成本也高;多晶硅相比单晶硅杂质较多、效率较低,但生产成本低,技术难度相对较小。
钟宝申最终决定选择单晶硅技术路线。
做出这个选择并不容易。要知道当时多晶硅市场如火如荼,外界的诱惑加上内部员工的不解,一度让李振国和钟宝申犹豫不决。
但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后,他们认为单晶硅当时的生产成本虽然比多晶硅高,但却可以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流程改进来优化。而多晶硅光能转化效率低,则是天然不可改变的瓶颈。
另外,他们也对比了薄膜、物理提纯和西门子法、聚光电池等光伏发电方式,最后得出单晶硅才是未来度电成本最低的技术路线结论。
在苦熬七八年后,隆基终于在2015年迎来了命运的转折——政策对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当时,多晶硅产品只有20%能够达标,而单晶硅产品则有80%都符合要求。
在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隆基因此开始腾飞。
2016年,隆基在国内光伏组件的市占率排名只是第八名,但到了2020年,已经跃升为第一名。而在单晶硅片出货量上,隆基更是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牢牢掌握超过30%的市场份额。
飙升的业绩让隆基的市值一路狂飙,在2021年更是一度接近5600亿元,也将李振国夫妇连续六次送上了陕西首富的宝座。
三
产能过剩,价格内卷
过去二十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国内光伏行业从原料在外、市场在外、设备在外,发展到了现在的全球领先水平,实属不易。
但是高歌猛进下,光伏行业也迎来了产能过剩、价格内卷的调整期。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3年中国硅料产量将超过140万吨,硅片、电池片与组件产能均超过700GW,远超450GW左右的需求。产能过剩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大跌。叠加行业不断内卷,价格战或愈演愈烈。
数据显示,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由2元/瓦的水平一路跌至不足1元/瓦,硅料价格则从2022年最高的33万元/吨一度暴跌到不足10万元/吨,跌幅可谓十分惨重。
而隆基绿能在这一轮大调整中,则失去了光伏组件出货量的冠军宝座。在2023年光伏组件出货量TOP10的榜单中,隆基已经跌至第三名,而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冠军晶科能源以及亚军天合光能。
从营收和利润增速,也可以看出隆基最近一年的疲软。
2022年之前,隆基的营收和利润增速都保持在47%以上,但是去年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速却下降到了个位数。
对于业绩的下滑,李振国在去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说明会上,也坦言公司的两大策略失误。
一个是年初硅料价格发生快速下滑时,隆基采取了硅片跟随硅料价格变动的定价原则,对当时硅片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伤害。另一个则是二季度友商以低价订单抢占市场时,隆基没有跟进,影响了组件销售和四季度交付。
李振国对光伏行业目前的态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去年就预言,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四
再次豪赌未来
除了产能过剩和价格内卷,隆基光伏组件出货量下滑背后,又是一次技术路线的豪赌。
当下的光伏电池技术,正从P型电池PERC升级到更为先进的N型电池(即TOPCon、HJT、BC类)。
但各大厂商并未在新型电池技术的选择上达成一致,纷纷押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晶科、天合、晶澳等选择了TOPCon,隆基、爱旭则押注了BC类,而东方日升等看好HJT电池技术。
在光电转化的理论极限效率上,BC电池为29.1%,高于TOPCon电池的28.7%,当然也超过PERC电池的24.5%。
但隆基BC电池的实际转换效率能否真的超过TOPCon,仍具备不确定性。
在生产成本上,相较于TOPCon,BC电池的成本更高,主要体现在设备成本上。此外,BC电池生产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要求较高,配套产业链尚不完善,且落地周期比较长,导致BC电池从研发到量产慢于其他路线。
所以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公司选择了较为实际的TOPCon电池技术路线,在2023年带头扩充起TOPCon的产能。
公开信息显示,晶科能源规划2023年年底电池片、组件分别形成90GW、110GW产能,其TOPCon电池的产能超过70GW;天合光能规划2023年底年底电池片、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75GW、95GW,其电池片TOPCon产能为40GW。
凭借效率高、产能大,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厂商的TOPCon电池及组件出货量大增,也加速了老旧PERC产能的出清。
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又有不少光伏中小厂商跟进。据CPIA预计,2024-2025年期间,TOPCon占比有望提升,成为主流的光伏电池片。
相比竞争对手,隆基对TOPCon电池产能的跟进略显保守。
截至2023年底,隆基的电池片产能接近90GW。其中,HPBC电池产能约35GW,TOPCon产能约30GW。而这30GW的TOPCon产能,主要还是来自终端客户的短期压力。
在光伏行业,不同技术路线的阵营就是“天生的死对头”。一旦某种路线取得大幅领先,留给输家的结局,往往是固定资产减值、产线报废,甚至是公司破产。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点。在晶硅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下,当年押注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汉能和重庆神华,最终不得不破产出局。
而已经赢过一次的隆基,是否还能再次屹立潮头,我们拭目以待。
(全文完)
【邱处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