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黄克诚,位列开国大将前三,戎马半生,军功显赫,却在四野留下遗憾。
1949年,四野横空出世,下辖4个大兵团,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兵力最强,规模最大,人才最多的一支部队,前身是东北野战军。
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四野,那就只能是所向披靡。
彼时,四野的兵团司令分别是12兵团的萧劲光,13兵团的程子华,14兵团的刘亚楼以及15兵团的邓华。
诚然,这4位都是能征善战的军事家,但令人费解的是,黄克诚却榜上无名。
要知道,早在1945年,黄克诚就率军挺进东北,开辟根据地。解放军能在东北站稳脚跟打胜仗,黄克诚的功劳占一半。
那么,黄克诚为何没能在四野谋个兵团司令呢?究竟发生了什么?
提起黄克诚,我们都知道他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土地革命一路打到解放,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这点毋庸置疑。
但若要细问,黄克诚打过哪些大胜仗,估计不少人会被问住。
因此,关于黄克诚的第一个争议就这么诞生于无形,把当不了兵团司令的原因,归咎于不会打仗,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
解放军实在是人才济济,有出了名的会打仗的,如彭德怀,粟裕,刘伯承,林彪,这些是报的上名号的战神。
有的则是不声不响打胜仗,闷声干大事的隐形战神,黄克诚就属于后者。
从军事层面出发,黄克诚是不折不扣的战略家,总能棋先一招,洞察全局,打仗也是一个字:猛。综合起来,黄克诚带兵打仗,那就是无往不利。
从古至今,每逢战役,带头爬云梯攻城的战士都是头等功臣。
1930年,彭德怀领导红五军攻打修水县城,黄克诚负责主攻。当战斗打响,黄克诚第一个冲上去,三两下就顺着云梯爬上城楼,清除敌军障碍,为后续部队开路。
经过一夜鏖战,红五军大获全胜,彭德怀对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刮目相看,说道:“打一次仗认识一个干部,修水一战,我记住了黄克诚”。
可以说,修水战役是黄克诚的军事首秀,由此可见,黄克诚行军打仗之勇猛并不在老搭档林彪等人之下,说他不会打仗,完全是基于外表的刻板印象。
与此同时,常胜将军光有勇猛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论智慧,黄克诚可是全军公认的战略家,是当之无愧的军中锦囊。
用陈毅的话说,那就是:“别看你们黄师长戴着眼镜,他可是千里眼,看得远着呢”。
1945年,抗战胜利后,9月,毛主席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
就在这时,黄克诚敏锐地洞察着时局,认为此时国民党主力军离东北较远,根本来不及接管东北。
若我军趁现在进军东北,抢先建立东北根据地,那将占尽天时地利,此时就是绝佳时机。
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毛主席发去电报,远在重庆的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在屋子里来回踱步,随即露出满意的笑容,回电四个字:“完全同意”!
也就是同一天,毛主席向全党发出指示电文,明确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而奠定这一战略基调的,正是黄克诚,他是整个解放军中,提出东北战略的第一人。
黄克诚并不知道,进军东北的重任,会落在他的第三师肩上。出发前夕,黄克诚对部队下了两条死命令,一是必须带上棉衣棉被,二是务必全副武装。
一时间,底下议论纷纷,据传闻所说,日本投降后,东北遍地物资装备,去了直接拿就行。此行千里迢迢,怎么非但不轻装上路,反而要负重前行呢。
1945年11月,大部队抵达辽西,东北时值寒冬,鹅毛大雪落地无声,战士们一看,傻眼了,哪里有什么物资装备,幸亏听了黄克诚的话,不然别说建立根据地,冻都能冻死。
那么,如此一位有勇有谋,最早率军开路东北的常胜将军,为何会落选兵团司令呢?
1949年,黄克诚落选四野兵团司令,留下遗憾,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
首先,最大的争议是说黄克诚不能打,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翻开军功簿,但凡黄克诚出兵,打的都是胜仗,只是我军实在人才济济,相比之下,弱化了他的军事才能。
其次,黄克诚的为人处世值得说道说道,军中上下,无人不知黄克诚说话直,只说真话,敢说真话,宁折不弯。
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黄克诚屡因“祸从口出”而惨遭撤职。
1930年6月,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中央提出,要集中兵力攻打中心城市的作战计划,第一站就是武汉。
战前会议上,只有黄克诚一人站出来,公开表示反对,直言红军目前的实力,恐怕无法拿下武汉。
黄克诚说的是实话,但却遭到了当局者的严厉批判,说黄克诚怯战,上级撤了他的职,让他留在支队工作。
事后,彭德怀找黄克诚聊天,打趣道:“你好大的胆子,竟敢以卵击石”。黄克诚毫不介意,说道:“我这个人有意见就提,从不拐弯抹角”。
不久后,黄克诚好不容易得到启用,任红一师政委,奉命攻打赣州。
他是个合格的战略家,一眼就看出地形不利于攻城,只会徒增伤亡,于是向上级申请,取消此次行动,未被批准。
战至中途,战况果然不容乐观,黄克诚爱兵如子,主动带领部队撤出战斗,结果遭到了空前的批评,再遭撤职。
1933年9月,蒋介石号称100万大军对红军发起围剿,红军战斗减员与日俱增。
黄克诚实在看不下去了,冒着再次得罪人的风险,向领导谏言,恳请毛主席回来主持大局。可想而知,当然未被采纳。
他的倔脾气也上来了,不依不饶,坚持忠言逆耳,说道:“红军经不起消耗了,应该避免与敌人硬碰硬,当前最要紧的是保存革命力量。”
明明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真知灼见,却被博古等人扣上了对革命悲观失望的帽子,毫无意外的,他又被撤职处分。
直到红军走完漫漫长征路,抵达陕北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黄克诚这才被得到重用,从此与毛主席建立起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谊。
黄克诚的脾气就是这样的,不管领导是谁,不管领导喜不喜欢自己,他只认一个真理,那就是只做对中国革命有益的事。
只是有的领导者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有的领导者胸怀宽广,纳谏如流,毛主席就是后者。
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取消政委制度,黄克诚很快发现了弊端,当时,八路军队伍作战能力强,抗日情绪高,什么都好,就是呈现出纪律松散的苗头。
黄克诚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就向中央打报告,明确指出弊端,建议恢复政委制及相关政治机关。
其实,无论在红军前期,还是八路军时期,任何一个政策的推行,都是得到领导者首肯的。
别人都不说话,只有黄克诚跳出来说不对,这不是在质疑领导者的决策嘛,但是黄克诚不管这些繁文缛节,他只想说实话,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
好在,黄克诚的一番赤胆忠心遇到了对英雄惺惺相惜、心胸宽广的毛主席,他和黄克诚有着同样的目标,那就是希望中国越来越好,怎么好就怎么来。
就这样,毛主席接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八路军政委制度得以恢复。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军队需要说真话的人,也容得下说真话的人,不仅毛主席,像老上级彭德怀,还有陈毅,刘少奇等高级领导干部,都对黄克诚的真性情赞赏有加。
因此,无缘兵团司令并不是因为得罪人,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黄克诚没能成为兵团司令呢?
1949年,四野成立,四大兵团所向披靡,兵团司令却没有老前辈黄克诚。
早在1945年,黄克诚就率军挺进东北,创立根据地,比四野成立的时间还要早4年。
那么,能征善战,能做实事,又敢说真话的黄克诚,究竟为何落选呢?
黄克诚没能当上兵团司令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因为角色定位,换句话说,叫做术业有专攻。
我们熟知的黄克诚是是战略高手,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个精打细算,精于算账的人。
众所周知,打仗对于物力的消耗那是极大的,哪怕一粒粮食,一颗子弹,后方都要算得明明白白,物尽其用,前方才能安心打好仗。
黄克诚可是算账方面的一把好手。在工作会议上,他是这么教育手下战士的:
“我们造武器,300斤高粱米才能造出一颗野炮弹,400斤高粱米造一个榴炮弹,关里物价高,平均每个炮弹要消耗1500斤高粱米,你们打一炮,就是农民一年的收入,要珍惜啊同志们。”
某次战斗后,有位小战士欠缺作战经验,浪费了很多弹炮,黄克诚得知后,耳提面命道:
“你知不知道,一颗子弹就是12斤高粱米,一颗手榴弹就是36斤高粱米,你这个小同志怎么就不知道民间疾苦呢。”
在黄克诚的教育下,我们的军队恒念物力维艰,体贴人民群众,走到哪里老百姓夸到哪里。
再说回创立东北根据地,当年,黄克诚率领浩浩荡荡的万人大部队挺进东北。
在没有政权,没有医疗,还缺衣少食,堪称啥也没有的情况下,硬是开辟出了根据地,他后勤组织的才能尽显无疑。
当时,党中央的指示是让黄克诚与进入东北的我军军队汇合,与先期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打上几个来回,阻止国民党军北进。
黄克诚的倔脾气又犯了,认为解放军此时人困马乏,物资短缺,不适合与敌作战,于是又以个人的名义打报告,建议暂缓作战,优先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
事实再次证明,黄克诚的决策是正确的,对于毛主席来说,黄克诚这样既能打仗,又能做实事的人才,多多益善。
都说时势造英雄,当东北黑土地燃起硝烟之际,解放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个时候,兵团司令需要会打硬仗,能打胜仗。
不是说黄克诚打仗不行,而是相比于军事才能,他的后勤才能更胜一筹。
放眼当时的东北,会打仗的将军还真不少,但是要问谁能撑起庞大的后勤运作,那就只能是黄克诚。
毛主席知人善任,最会用兵遣将,总能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因此,黄克诚没有担任兵团司令,而是被任命为后勤部后勤司令,统管整个大后方工作。
辽沈战役结束后,黄克诚又奉命开拔天津,前去接管并建设这个华北第一大工商业城市,任天津市委书记。
一如赤手空拳建立东北根据地,他再次将天津经营得井井有条,习得了接管大城市的经验。
1949年8月,黄克诚再赴湖南进行生产建设,他注重城乡兼顾,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实行土地改革,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工业生产,文教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可以说,黄克诚走到哪里,哪里就能建设得风生水起,就这样,我们的老前辈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在大将中位列第三,仅次于粟裕和徐海东。
黄克诚将军终其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忠肝义胆皆是为了祖国人民,他的直言不讳皆是为了革命胜利,黄公千古,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