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裴松之, 文武双全, 政绩斐然, 注《三国志》流传千古

张姐历史2024-04-25 07:14:11  89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

裴松之出身河东裴氏,裴松之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有“史学三裴”之称。

01、出身豪门,自幼好学

裴松之于372年出生于士族官僚家庭,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

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八岁时就通晓了《论语》、《毛诗》。长大以后,他博览古书,立身处世简朴,学识日进。

02、弱冠之年步入仕途,有先见之明

391年,20岁的裴松之担任殿中将军,保卫皇帝,他英勇果敢,忠于职守,深得皇帝信任。

398年,裴松之的舅舅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

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而未去。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

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不久出任员外散骑侍郎。

03、掌管祭祀,遏制立碑的浮夸之风

405年,裴松之作了吴兴故鄣县令,因为任内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作尚书祠部郎,掌管祭祀之事。

当时社会风气浮华奢靡,官僚地主之家去世者多作石室,立碑铭以夸耀自家功绩,每每标榜身世,浮伪失实。裴松之对这种现象颇为不满。

他上书朝廷,建议严加限制。在奏表中,他揭露了当时虚自标榜的浮夸风气,分析了私立碑铭的危害。

他建议,经社会公议认可后,方可勒石立碑。此建议被采纳,从此一概禁绝私家立碑,对当时的不正之风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04、随刘裕北伐,受欣赏

416年,太尉刘裕率军北伐,兼任司州刺史,让裴松之作了州主簿,后又调裴松之为治中从事史。

裴松之做事考虑周到,有条不紊,还为刘欲出谋划策,刘欲很欣赏裴松之。

攻克洛阳后,刘裕说:“裴松之是朝廷人才,不应该长久主持边务,现召他为世子洗马,与殷景仁相同,可派人去告诉他。”

05、出使湘州,上奏条款

在商议建立五庙的时候,裴松之认为妃子臧氏的庙乐也应该与其他四庙相同。此后,裴松之被任命为零陵内史,随后又转任国子博士。

426年,司徒徐羡之等人被诛杀,文帝派遣特使,巡行天下,裴松之奉命出使湘州。

自湘州归来,他将所探询的吏政民情,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上奏,议论者都称赞他。不久,裴松之升任中书侍郎和司、冀两州的大中正。

06、广征博引注《三国志》,名垂青史

文帝叫他注解陈寿的《三国志》,陈寿的《三国志》对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相对简略,叙述不够明确。

裴松之奉皇命为《三国志》进行注解。他一方面搜集了大量史料,一方面亲身走访了许多三国故地,进行考证。

在三国志注中他完全贯彻了自己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作注的指导思想。

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史实的遗漏和纠正错误。

裴松之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

而曹操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有何认识与领导,推行中有何艰辛,推行后有何成效,陈寿则未作评叙。

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了以上问题,将屯田一事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策看待,在掌握史事要领这一层面上,裴松之显然高一筹。

马钧其人其事,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了无涉及。裴松之根据魏晋文学家、思想家傅玄之文,添加了古代著名机械发明家、曹魏时期的马钧的生平事迹及其创造发明,共一千二百字。

他对有关指南车、翻车、连弩、发石车以及织绫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生产水平,填补了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又如诸葛亮七擒孟获,陈寿一笔带过。裴松之补充200多字,既反映出蜀汉“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又表明了这是北伐前安定后方的重要措施。

在边疆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方面,陈寿仅仅在些传记中轻带过, 没有作专门的论述。

裴松之引证材料,对陈寿的记载作了重要补充,尤其对大秦的记载,特别详细,叙述了它的地理、交通、风俗、习惯、特产等情况,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刘备三顾茅庐一事,《诸葛亮传》所记情节已人所共知,但魏人鱼豢《魏略》和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所记则不同,认为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

裴松之将两书记载均抄录于注中,可为备异;又对其说加以辨析。

他引《出师表》所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段”说明“不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这一结论,可谓惩妄。

《三国演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许多精彩绝伦的小故事,便是从裴松之搜集的材料中脱胎而来。

公元429年,裴松之《三国志注》成书。完成后奉给文帝。文帝看后很高兴,说:“这是不朽之作啊。”

陈寿《三国志》叙事颇为简略。裴松之的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重要史事,大大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同时,裴注还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学术贡献,在史学注释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07、任永嘉太守,勤政爱民

后来裴松之出京任永嘉太守,他勤政爱民。使官民相处得颇为融洽,深受老百姓爱戴。

朝廷又将他补任为通直散骑常侍,仍兼任司、冀两州的大中正。不久又出任南琅琊太守。

08、撰写国史未果,去世

427年,裴松之辞官致仕,但却被朝廷任命为中散大夫,不久任国子博士,又提升为太中大夫。

仍任国子博士,并接替何承天撰写国史。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写,就在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裴松之出身名门,早早步入仕途,文武双全,为官一任造福百姓,政绩斐然。

他才华横溢为注《三国志》,广征博览,东奔西走,考察史料真实性,使《三国志》变得详实耐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3349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