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冯俊杰
编辑|t
引言
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新中国十大大将之首。与粟裕的辉煌相比,作为粟裕冤家的黄百韬,却默默死在了淮海战役结束的那晚。
这对冤家之间究竟有何渊源,为何粟裕得以功成名就,而黄百韬却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在悔恨中死去。
种种谜团还需我们回到粟裕和黄百韬的第一次交锋上。
(粟裕照片)
一、冤家的第一次交锋
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但好景不长,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于1946年6月全面向解放区进攻。
在华东地区,国民党以华东解放军为目标在1946年7月向华东解放区发动进攻。苏中解放区毗邻南京,上海等国民党统治中心,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
又恰好,苏中解放区还是我军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国民党为了尽可能打击我党,因此在进攻华东解放区时,将进攻重点放在华东解放区中的苏中解放区 。
国民党进攻苏中解放区时,和我军打了七场大战,最后一战邵伯防御战,则是粟裕和黄百韬的首次交锋。
(黄百韬)
邵伯防御战是苏中战役的最后一场战斗,就在邵伯防御战之前,国民党军队就已经攻克海安。并且认为自己已经胜利后,便开始分兵清剿残余部队。
但国民党不知道的是,就在国民党围攻海安之时,我军主力部队只是佯装败退,悄悄退到了后方休整。休整完的我军迅速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分布在李堡、丁堰等地较为分散的国民党军队。
在我军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国民党军队之际,国民党也发现了不对劲,急忙开始收缩兵力。但当时我军分为两线作战,敌军大部队想要赶来救援被我军包围的敌人,根本来不及。
于是前线的黄百韬改变思路,率领援军直接奔向了我军后方的阵地邵伯,想要以此逼我军放弃围歼计划,回防邵伯。
(解放战争时期)
粟裕知道以后并未回师救援邵伯,粟裕知道当时我军的兵力是远远少于国民党军的,如果回师救援,可能导致我军宝贵的有生力量白白浪费在拉锯战中。
所以粟裕并没有回师救援邵伯,而是抓紧消灭包围圈的国军残余,这样一来,被包围的国军被消灭,黄百韬的军队由于没了救援对象,自然就会撤退。
这样一来战争的重点就变为了谁先完成既定的目标,谁就可以取得战役的胜利。粟裕在战斗中采用运动战,不断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包围圈中的国军也就这样被粟裕逐个歼灭。
但反观黄百韬,尽管我军主力不在,黄百韬带领的国民党军队还是久攻不克,却不知临场应变。
高机动性的现代化机械部队,被一直耗在邵伯。直到我军准备回包黄百韬时,他才想起了自己部队高机动性的特点,轮子一抹油赶紧往南边逃了。粟裕与黄百韬的第一次交锋,就这样以黄百韬败退结束。
二、黄百韬为何重蹈覆辙,难以救援
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方针失败以后,就开始向山东和延安展开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以45万大军进攻山东解放区,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
在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部队中,时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的黄百韬就在其中,好巧不巧,当时山东解放区的司令正是粟裕。
在孟良崮战役中,敌军王牌是抗战期间参加过远征军的74师,74师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加之全师美式装备,曾一度被认为不可击破。
当时74师的师长就是蒋介石的爱徒张灵甫,张灵甫自持实力强大,孤军深入,沙场老将的粟裕怎会放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
(孟良崮战役照片)
粟裕迅速放弃较弱的桂系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命令华野一纵、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十几万人马迅速合围张灵甫的74师于孟良崮地区。
国民党其它军队发现之后迅速增援74师,企图反包围华东野战军。而当时如果让国民党的增援军队成功于74师会合,以华东野战军当时的兵力恐怕难以吃下。
因此孟良崮战役的胜败就取决于是否可以拦截国民党的增援军队。而国民党增援张灵甫的军队中恰好就以黄百韬的军队最为关键。
(孟良崮遗址照片)
就这样,粟裕再一次与黄百韬隔空较量,战争的胜负就这样取决于黄百韬是否能够成功支援张灵甫的74师。
粟裕得知黄百韬前来支援后迅速命令华野六纵抢占并固守黄崖山,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华野六纵成功抢在黄百韬之前,控制了黄百韬支援的必经之地黄崖山。
黄百韬发现黄崖山被占领后,最开始竟然没有投入全部的军队,害怕74师的包围只是一个诱饵,是为吸引国军其它军队前来,围点打援的计谋。
(早期战争)
即使是最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埋伏以后,在救援74师时仍然和在苏中战役的邵伯战役一样,只会猛攻黄崖山。当时黄百韬的兵力是远远强过我军的阻敌部队,在经过连日的猛攻后,我军阵地即将失守,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刚好路过一支前去包围74师的军队。
1师的师长廖政国立即派人拦下这个营,命令其前往阻击黄百韬。就在这机缘巧合之下,我军坚持到了国军74军覆灭之际。这是我军以腾出手来,可以回师包围黄百韬。就因为如此,黄百韬也就只能无奈撤离,正是时也命也。
孟良崮一战也可以看出,黄百韬的多疑以及难以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让他始终在战场上占不到优势。
(黄百韬)
三、黄百韬最后的疯狂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进行,国民党势力开始逐渐落后于我军,在经过三大战役后彻底失去天下大势开始败亡之路。
而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尤为重要。也就是在此战,黄百韬开始与粟裕的最后一次交锋。
在淮海战役之前,国民党内部就问题重重,淮海战役主要指挥黄百韬和邱清泉长期达不成共同意见,败像已现。
但也就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内部还在勾心斗角,这样的军队岂能不败。当时的第七兵团位于新安镇,孤立无援,为了保存实力,于是黄百韬命令部队向碾庄转移,并且请求国民党其它军队迅速集结增援。
当时粟裕发现黄百韬兵团在我军的正前面,如果不先击溃黄百韬兵团,后续的军事部署难以展开。因此这次粟裕没有使用苏中战役中,以不断的运动形成局部兵力优势,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方法,而是正面对黄百韬兵团发起进攻。
(淮海战役照片)
转过来看黄百韬,退往碾庄的黄百韬接到蒋介石命令在碾庄与我军展开决战,这样一来黄百韬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发挥其快速机动的作用。就在黄百韬立足未稳之际,位于黄百韬往徐州路上的,第三绥靖区冯治安所部两个军起义。这样一来黄百韬就彻底无路可退。
果然不久黄百韬就被我军包围在碾庄。黄百韬被围后迅速向其它国民党军队求援,但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增无减,来回推卸责任。
而前来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弥部队却被拦截在碾庄之外,出工不出力。最终在1948年11月22日攻克碾庄,黄百韬也在乱战中被击毙。就这样,粟裕和黄百韬的渊源彻底结束。
碾庄一战,黄百韬只会听从远在南京的国民政府指挥,不会根据现实情况临时变通,固守碾庄,过于的死板。而粟裕在战役一开始,就灵活运用战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一来黄百韬在面对粟裕屡次失败也是不奇怪的
(淮海战役纪念碑照片)
纵观黄百韬与粟裕的三次交锋,粟裕总能根据战场情况灵活改变战法,以弱胜强。
粟裕虽然终其一生,最终只成为了新中国十大大将之一,但如果仅从打仗指挥才能来看,是有元帅的实力的。而反观黄百韬,虽曾获得过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章,但仅仅是国民党的一个悍将。
黄百韬失败的原因,既有在战场上多疑,缺乏变通意识,导致难以抢占先机,也有找不到靠谱队友,不知如何遣人调将,缺乏领导意识的原因。
因此黄百韬与粟裕三战三负,最终败死华野,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
[1]韩继云.孟良崮战役中鲜为人知的三场阻击战[J].党史博览,2024,(03):70-73.
[2]夏继诚.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台前幕后[J].炎黄春秋,2020,(03):80-84.
[3]单杰华.高邮邵伯战役新探[C].中共扬州市委党史办公室;,2015:5.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3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