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央军委做出打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策,昆明、广州等军区的战士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和敌人展开顽强对抗。
54487部队团长朱富均,就是其中一位。誓师大会上,他斗志昂扬,整装待发,剑指中越边境。
然而,满心期待着胜利的他,这一次走出祖国边境,却再也没有回来。
不仅如此,当战友们发现牺牲在战场上的他时,尸体恐怖的景象,让所有人心中震颤不已。小战士多年后回忆起来,当时的场景仍然鲜活到令人心痛。
朱富均团长是怎么牺牲的?
他留给战友们最后的模样是什么样的?
奔赴战场,身陷险境
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解放军一个侦察连正秘密行走在无人察觉处。所有战士一边注意隐蔽身形,一边低头左右寻找,精神高度集中。
在队伍最前方,一个通讯员正在为大家带路。侦察行动的路线,他最为熟悉,大伙儿要找的那个人,同样也是他最熟悉。
那人名叫朱富均,是54487部队的坦克团团长,通讯员平时就跟在他的身边开展工作。
朱富均1937年出生在江苏苏州,来自广州军区,年龄42岁,是一名经验相当丰富的老兵。在坦克团,他是战士们的主心骨,指引着大家行动的方向。
过去训练时,大伙儿对他又敬又怕,因为他为人认真严肃,要求非常严格。不过私下,他其实非常关心战友,生动诠释了什么叫铁汉柔情。
1979年2月,中央决定对越反击作战,广州军区接到命令,战士们马上就要奔赴真刀真枪的战场了。
训练中强调过无数遍的重点,真到了战场上,就是关乎性命的细节。在死亡面前,有人可能会勇往直前,但也有人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打退堂鼓。
放在普通人身上,后者可以得到一定的理解。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军人身上绝对不允许出现。
作为坦克团的团长,他承担着相当重要的火力掩护职责。我军面对敌人的大部分火力优势,也都集中在坦克部队上。他和战友们扮演的角色,自然是非常重要。
所以在出发之前的誓师大会上,朱富均明确告诉所有人,但凡让他看到任何一个人的脚步往后退,那么不等敌人动手,他一定会首先开枪了结逃兵。
所有人都能从他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听出他保家卫国的决心。
2月19日,到达战场的坦克团收到消息,我军125师和375团在哥新地区遭到了敌人的围攻,就连前线指挥部都危在旦夕。敌人的攻势非常猛烈,如果支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他们很有可能顶不住。
因为战场上的通讯不太及时,再加上情报传输可能会出现一定误差,所以朱富均还听说,师长和政委似乎都身负重伤,情况相当危急。
千钧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无论如何,他也得带领坦克部队深入敌人阵地,想办法营救战友,突破目前我军遇到的一些困境。
战场上,时间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它平等地碾压着所有人。他们只要多耽搁一分钟,哥新地区可能就会多牺牲一个甚至更多个战友。
来不及周全部署,朱富均下达命令,坦克纵队全体准备,马上出发,朝着哥新地区进发。
越南的地形条件实在是太过复杂,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前方道路走向不明,地理环境不适合坦克通行,又或者是丛生的杂草和高耸的山地让大部队失去了方向感。
若论对环境的熟悉和适应程度,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越南士兵。当然,这大概也是他们相对于解放军而言的唯一优点了。
在行军过程中,坦克纵队一直试图和引导组保持联系。只有引导组给出参考信息,他们才能在这深山老林之中锁定125师前线指挥部和375团的位置。
最糟糕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部队与引导组的联系断开。这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坦克兵无法和步兵实现协同作战,会让我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不同军种协同作战,彼此默契配合,这一直都是我军的一大优势。步兵可以深入敌人阵营,与敌人展开近身对抗。炮兵和坦克兵更加适合远距离作战,对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集中我军火力攻势。
可是当前的情况很严峻,朱富均找不到125师各个作战单位。他带领的坦克部队,无法策应步兵,也得不到步兵的策应。
路边隐蔽的125师,他们因为不可抗力而错过。失去引导的坦克兵们,一路向前冲击,最终走到了越军严密控制的地带。
换言之,他们到达了敌人的纵深阵地之中。现在,处境最危险的部队变成了他们。
惨遭围攻,身受重伤
越军本来就对解放军虎视眈眈,又忌惮解放军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敏锐的信息侦察能力,所以不敢在前线轻举妄动,也不敢深入我军的大后方。
而现在,眼睁睁看着一支中国部队孤零零地送上门来,这对于越军而言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他们发了狠,一定要把这支部队留在自己的阵地上。
他们集中炮火,对准朱富均和战友们所在的地方猛烈轰炸,炮弹一个接着一个地投掷过来,震得地动山摇。
朱富均不愧是团长,在越南人刚刚开始行动时,他就已经发现了情况不对劲。
战士们接到他的紧急命令,马上调头,原路返回,速度越快越好,不要和敌人纠缠,更不要恋战,尽最大能力突破敌人即将到来的封锁。
虽然越南人的炮火很是强势,但我军的坦克也不是吃素的。这个时候,朱富均仍有信心,他们一定不会全部折损在这里。
其实,作为一个40多岁的团级干部,他见识过很多大场面,也知道战争的残酷。所以他不怕死,上战场之前,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可是,那些战士们不一样。尤其是年纪轻轻的新兵蛋子,他们还是第一次经历如此激烈血腥的场面,第一次直面生死考验。他希望,自己能尽量把他们带出去,保护好他们。
每一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都是这样,他们宁愿自己牺牲,也不愿意看到战友在自己面前倒下。
在返回的路途中,坦克纵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敌人是铁了心地进攻,甚至冒着被坦克轰炸的风险探出头来,就是为了致他们于死地。
朱富均知道,越是到这个时候,他就越是不能慌。只有他保持清醒,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士们才能多得一线生机。
可遗憾的是,立志要保护好大家的朱富均,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承诺。他乘坐的装甲车被敌人的火箭弹击中,身先士卒的他也因此而身受重伤。
强忍着伤口处的剧痛,他咬紧牙关,叫来副团长,把指挥部队突围的重任交给了对方。每一个指挥官都有可能倒下,但指挥官的位置不可以有空缺。
只要还有人在,战士们的主心骨就还在。
至于自己的安危,这个时候,他根本顾不上。
本来准备抢运团长的装甲车,被他严令停下动作,继续投入战斗,不要管他。他也不想留在队伍里拖累大家,所以让身边的几个战士把自己抬下去,原地等待救援。
至于其他人,还是像刚才一样,在副团长的带领之下,拼尽全力突围。
身上的伤口始终在不断流血,朱富均的精力明显有些涣散,所有行动全凭意志力支撑。警卫员和卫生员都围在他的身边,做出一副随时为团长挡子弹的状态。
通讯员则四处观察,寻找相对隐蔽的位置,最好是山洞之类的地方,能够让他们暂时躲避,脱离敌人的视线。
然而,就在这时,互相扶持的几个人,又听到了一阵恐怖的枪炮声。
英勇牺牲,永远铭记
他们已经落单,这个时候绝对没有和敌人硬碰硬的能力。因此,他们只能躲起来,等待援军的到来,等待反击的机会。
可是,上天竟然连这个机会也没有给他们。
警卫员和卫生员都死在了敌人的弹药之下,只剩下一个通讯员,拼命把朱富均扶着往前走。朱富均不想连累他,让他赶紧离开,他却说什么也不愿意把团长丢下。
没有办法,朱富均只能掏出手枪,指着自己的脑袋,对通讯员说:“你要是不想看见我现在死在这儿,那就马上离开。你找到人过来,我们就还有希望。”
情感上,通讯员舍不得就这样走。可理智告诉他,被动的等待最为绝望,因为他们不一定能够等到支援。只有他先去找人,团长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
可事实是,在危机四伏的敌军阵地,在伤势无法得到治疗的情况下,朱富均哪里还有活下去的机会呢?
他眼含热泪,把最敬爱的团长转移到了一处更加隐蔽的位置,做上了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记号。而后,他擦干眼泪,眼神中透出坚定的光,头也不回的离开。
他必须活着,只有他活着,团长的遗体才有人收殓,团长的故事才不会被人遗忘。
心里堵着一口闷气,通讯员一路上躲躲藏藏,好不容易才和大部队汇合,第一时间把朱富均的事汇报给了部队其他领导。
团长所在的地方,只有他记得,所以侦察连执行寻人任务时,他一直在前方带路,片刻也不敢松懈。
一个客观问题在于,越南的山地太多,杂草太深,几天前做出的记号,几天后就已经不大明显了。
通讯员瞪大眼睛,一边回想当时的环境,一边左右察看。他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当中,只剩下找到团长这一个信念,支撑着几乎快要崩溃的他。
好不容易,大伙儿终于看到了沉睡在不起眼角落的朱团长。眼前的景象,让已经见识过生生死死的战士们全都红了眼眶。
团长已经面目全非,越南的温度逐渐升高,他的头上伤口处和血污处,甚至已经爬出了蛆虫。
只是,没有人因为这一幕犯恶心。悲痛,愤懑,种种复杂的情绪,萦绕在大家的心头。
战士们合力,把朱团长抬回了我军阵地,也把他的遗体清理干净。战争结束后,大伙儿带着他回到了国内,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广西龙州的烈士陵园里。
今时今日,如果我们去烈士陵园接受爱国教育,仍然能够在那里看到朱富均烈士的陵墓。
墓碑上写着,他1979年2月21日牺牲,贴着一张烈士的照片。
没能活着回国的英雄,在牺牲之后长眠于国家的土地下,永远守护着他那一生的忠诚和热爱。
他曾鲜活地存活于世间,并给世界留下了动人的回响。
结语
朱富均烈士的故事,几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依旧让人痛彻心扉。
他誓死守护的,是他最亲密的战友,是他军人的天职,是他最热爱地这片土地。
无数牺牲在中越战场上的英烈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又一次的和平,沉痛打击了敌人,让繁荣建设的希望之光,笼罩在了中华大地之上。
参考资料
1.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八路军研究会
2.中共大同市委政法委
3.《我的老团长朱富均》 刘武松 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