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 前期帮助国军抵抗日军的苏联, 为何后期却突然停止援助

妙之评过去2024-04-18 20:32:15  87

抗战期间,一开始对我们国内抗战进行物资和装备援助的并非英美盟军,而是和老蒋相处并不算愉快的苏联。

当初国军德械师经过的战争前两年已经消耗殆尽,抗战进入最黑暗的时刻。

正是通过苏军援助的物资,老蒋才能及时止血,相继组建了以第5军为首的苏械四大攻击军,以及一大批苏械王牌部队(如第10军等)。

不过,到了1941年二战爆发之后,双方关系更进一步,可就在老蒋以为可以获得更多苏援物资的时候,苏联却突然停止对华武器援助。

不仅如此,连带着一些来华抗日的王牌飞行员和军事专家们都开始分批撤走回国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何前期一直援助国内抗战的苏联,在成为盟友之后,反而其停止对华援助了呢?

苏联援助的抗战坦克

前期援助,后期撤走

1937年,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国军虽然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随着战争的消耗,也是越打越穷。

到了1938年初,哪怕是强大的中央军德械部队,一个师都很难凑出几门山炮。

在这个关键时刻,北方的邻国苏联跟来讲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对国内抗日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

而至于苏联为何援助我国之抗日,道理也很简单

当时在欧洲, 英法一直以来的绥靖政策,直接将小胡子的祸水东引苏联。而为全力将目标放在欧洲的防御,苏联肯定希望远东和西伯利亚要保持稳定。

二战之前的德军

但当时他们在远东的邻居,却是一头战争饿狼——日本。

早在日俄战争期间,两边就开始结仇,到了1919年又伙同其他势力武装干涉苏联,出兵海参崴,对于这个没有任何信誉,且如豺狼虎豹的国家,苏联是不敢掉以轻心。在不出兵和增加兵力的情况下,想要遏制日军的企图,就要有势力将其拖住,这便是当时坚持抗战的我们。

而基于双方都有日本这个敌人,在战争前期,苏联对于当时我们的援助是最为迅速,支持力度也最大。

1937年,苏联和我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军和日军在白刃战

在这个条约的背后,是苏军以卖方信贷的方式积极推动对华军售(类似于先交付后买单),前后提供了3次对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第三次未能全部成行)。

第一批次的援助。

从1937年10月24日至1938年2月14日,首批军援物资持续到位,而这批物资一共包括了

“括飞机297架,坦克车129辆,各式火炮320门,轻重机枪1900挺,汽车400辆,炮弹36万发,子弹2000万发以及飞机零配件等”

老蒋不仅以这些武器,补充了淞沪会战以来的战损,还通过这些战车和汽车组建了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军——第5军,该军在1年后的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5师团,而且例如前线的第52军、74军等部队也陆续换装部分苏械装备。

苏军援助第5军的坦克

第二次援助。

1938年8月11日-1939年7月1日,第二批价值1.2亿美元的军火。

这批军火,主要包含两个批次,第一批次是以空军飞机为主

“计有轻轰炸机120架,重轰炸机10架,驱逐机220架,教练机100架,驱逐机材料200架,备份发动机120架,小高射炮100门,以及飞机零件、枪炮等。”

而第二批次则是在1939年10月到货,这批主要是陆军装备。这批包含战防炮100门,山炮和野炮 200门,轻重机枪2100挺,子弹4000万发。而老蒋以这些装备,又陆续组建了四大攻击军以及补充其他中央军部队,靠着这些装备,国军打赢了长沙会长、鄂西会战等,在正面战场以止住了颓势。

物资从西北进入内对

而且不仅如此,苏军还有大批空军志愿军来华参战,再加军事顾问团的人数,超过了5000人。

看到苏联全力支援抗战的老蒋,也罕见的给苏军话事人发去电报

我军在竭尽全力驱逐侵略者和维持正义的同时,仍一如既往希望苏联作为我们的特殊好友,能够更进一步带领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对日本进行有效的制裁。

老蒋言下之意,则是一方面想要继续获得苏军的援助,另一方面也想让苏军亲自下场,在东北给日军关东军作战,与自己在关内两线夹击日军。

可正如苏军代表李维诺夫所说:

“苏联不可能也不会独自加入东亚战场,只有作为集体安排,获得其他大国的支持下,才会采取行动。”

在1940年以后,苏联对于老蒋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

苏军援助的飞机还有来华助战的飞行员

原定1亿美元的第三批物资迟迟未到账。

这也让吃到苏械装备甜头的老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直让孙科在莫斯科加大活动,却没想到一直吃闭门羹。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1941年4月,在欧战苏德战事密布的时候,苏军为了全力对付德军,决定和日军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双方单独媾和,也让我们处于尴尬地位。而在签订条约不久,苏军就逐渐停止了对华武器援助,并且将人员逐步撤回国内。

而且不止如此,在二战爆发之后,双方关系更是到达冰点。

1941年,老蒋多次直陈苏联话事人,阐述苏军出兵东北的必要,却被以“在整个反轴心集团的阵线之系统中,抗德阵线,具有决定之意义”,本人以为苏联之力量,目前似不宜分散于远东”,以及本国战略为由拒绝。

老蒋和苏军代表

1942年,苏联还拒绝了老蒋参加太平洋5国军事以会议(中、苏、美、英与荷),这直接让老蒋下不来台,但奈何自己势力太小,也不敢得罪苏联。

同年7月,在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被切断,英美等国的援助物资援华渠道被断,这个时候老蒋想假道苏联通过中亚到西北运输英美物资赴华,得到的答复是波斯及中亚铁路军运拥挤,不具备运输条件,导致大批物资未能按时到达, 这里面就包含了1000多辆大卡车。

要知道,之前双方还是互利互助的盟友关系,为何仅仅过了2年,苏军却翻脸不认人了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苏军在抗战后期不愿意援助和帮助我们?

三巨头在德黑兰不带老蒋玩

苏联后期为何停止援助

很多历史学者,将这个原因定义为——老蒋发动皖南事变,对新四军迫害,导致了苏联的不满。

其实在雨田君来说,这仅仅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知罢了,因为当时的苏联一直和老蒋打交道,而且当时我军的实力还弱小,苏联压根就不会因为这个停止合作。

那么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雨田君将其归纳为两个。

第一个,就是《日苏中立条约》的扩散影响。

在签订条约之后的两个月,苏德战争爆发,刚一开始德军就长驱直入连续攻下基辅和明斯克等重镇,而为了支援前线,苏军将远东大批精锐(诺门罕战役的王牌部队)西援莫斯科,最终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到了1942年初,双方陷入了焦灼的状态。在开战初期苏军装备损失惨重,大批坦克、飞机被摧毁,装备供应国内尚且还不能满足,这还是在1942年靠着《租界法案》才回了点血,又怎么会将这些装备援助给老蒋呢?

另一方面,而援军西调,也导致了远东地区防务空虚。

《日苏中立条约》

1941年11月,苏军在远东仅剩100万兵力,为历史以来最低点,而且这些部队还都是二线人员,缺少飞机、坦克和重炮。而另一边的日军精锐则是被调入关东军,看到光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就达到了75万,其在1941年7月的关东大特演大有趁着苏军防线收缩的时候,再次出兵西伯利亚的趋势。

因此在这个多事之秋,苏联也害怕他们继续军援会引起 日军的过火反应,导致日军越境作战,这样自己就得两面受到夹击,而当时苏军压根没有能力两线作战,的因为了避免激怒日军“北上”他们只能选择维持现状。

但这第一个原因, 只能解释1943年以前苏军不支援的理由,在1943年后,日军关东军南调到太平洋喂鱼,苏德战场也开始反攻,苏联应该也不会吝啬支援物资给老蒋才对,再不济也可以假道提供运输线路,让欧美物资可以从中东运输到国内才是。

陈兵在边境的关东军炮兵

提到这个,就不得不说,第二点了。

第二点,双方在盛世才和边疆问题上的矛盾。

TIP:因为不能打Xin疆(怕限流),所以这里用边疆代替。

1942年苏军大使潘友新在和老蒋会面的时候,列举和控诉了“边疆王盛世才”的罪证,认为其在1936-1941年间有多次反抗老蒋的阴谋,认为如果老蒋有需要,他们可以通过在中亚以及在边疆的驻军,快速替老蒋除掉此人,可能出发点是好的。

但在老蒋听来那就是

“苏联想要除掉盛世才,然后扶持傀儡,慢慢吞并新疆”

边疆王盛世才

而苏军代表来这里大献殷勤,主要就是为了“挑拨离间盛世才与中央之关系,迫其铤而走险”。

带着这个目的,老蒋召集了何应钦、徐永昌等人来商讨对策,这些人本来就对苏联没什么好感,自然也是认为苏联的目的不纯,于是一方面敷衍苏联,说会处理盛世才;另一方面也极力拉拢盛世才,并将大批轻重机枪和火炮运输到边疆,防止苏军动手。

而盛世才得到老蒋的默许后,也加大对边疆的反动统治,迫害我军工作人员,同时也派兵监视苏军动向,限制其活动,而看到盛世才咄咄逼人的态度,苏军也只能吃哑巴亏,将在边疆的部队、专家撤走,并将迪化飞机厂撤运回苏联。

在边疆的苏军士兵

当然,这些矛盾虽然未能演变成双方的冲突,但已经蒙上了阴影

在1943年的莫斯科外长会议,苏联直接拒绝国民政府代表入场,而且还在公共场合批评老蒋抗战不利,利用国际影响压缩老蒋。

不给老蒋军援也仅仅只是其中一项而已。

所以,抗战后期苏联不援助的原因显而易见。

前期苏军忙于西线无暇东顾,为了避免日军“误会”放弃援助,而后期则是完全是和“老蒋的私人恩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664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