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造车,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夸张。
雷军表示,自己的小米SU7是50万以内最好的轿车,根据行业预估,小米SU7的主销车型价格应该在20万左右。
不足5米的尺寸、纯电动、轿车,这些参数叠加在一起,定价很难突破至更高的区间。
那么问题来了,一台定价和50万有着巨大差距的全新车型,企业创始人为什么要说出“50万以内最好”。
汽车消费存在着很大的认知盲区,主要是不少用户对于汽车的了解度不够深。
全新的企业进入到全新的产业,最大的问题不是产品本身该如何做好优化,而是让更多人知道这台车的存在。
这是传统的普及路线,从认识、认知到认同。
先让人知道,再让人去了解,最后让人去认同消费,所以雷军的“50万以内最好”,其实和余承东的“1000万以内最好”,目的是一样的。
用极其夸张的方式,让不关注汽车的人,快速了解到这台车。
这是传统的互联网营销伎俩,这个事情不难理解,汽车行业是一个极其拼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以及制造工艺的板块,由于超长的回本周期以及极大的资金投入,一旦入局就没有回头的希望。
所以雷军所谓的“50万以内最好”,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小米SU7。
由于认知的信息差,有很多消费者都不了解一台车的制造、设计、生产工艺,甚至很多人对产品点的认知都不够清晰。
所以雷军常常在自己的个人平台上表示小米SU7多项技术的“领先性、唯一性”。
比如雷军所说的100%电泳漆覆盖,其实目前几万块钱的微型面包车都是这种工艺,过于普遍,再比如说所谓的高级油漆面,其实就是巴斯夫配套的专用低温、修补漆,也是行业的通用标准。
压铸机、电池、电机等等,所谓的唯一、领先性,其实都是用货币采买而来的。
汽车行业的发展是需要在“行中知”,“知中行”的,不断的升级、改进,在用户反馈之后得出不足并进行迅速调整,是需要用户的沉淀以及实践的。
小米汽车能发明出来目前汽车行业没有的工艺和技术,这很难,全球汽车工业已经卷到了极致,连第一台车都没有开始大面积交付的小米汽车,凭什么会有百年企业拿不出来的技术?
所以我们得出一点,新势力、新企业的营销往往会夸大,释放出来夸张信号,目的是引起用户的注意,营销手段是可以弥补产品不足的。
的确乘用车市场不懂车的人居多,当然用户也不需要懂车,企业只需要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注入“同级最好”的概念就行了。
所以在这种舆论环境下,那些不会夸张式营销的企业就会显得非常被动。
不管一台车如何进化,到最后看的永远是三点:
耐用、安全和可靠,这三点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工业时代产品的基本素养,营销能够让产品迅速上位,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卷营销”的重要原因。
不懂车不是用户的错,但这往往会成为企业营销的巨大漏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