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怕死就别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保障他的安全。”霸气的撂下这句话之后,毛主席便不再言语,美国的一众高级官员那边则是大眼瞪小眼,等待着总统尼克松的意见。
这是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的一幕,此时的美国是和苏联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弱国无外交”的基本底色下,强国自然可以选择外交,可尼克松却在中国这里碰了一鼻子灰。
自他谋求总统连任成功以来,便有意向调整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但他此时依旧保持着高傲的姿态,这让早就看穿了国际形势的毛主席有些嗤之以鼻,随后拿出了十分强硬的态度进行了回击。
于是,两个同样想争取与对方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访问正式开始之前,先后进行了三轮过招。不出所料,毛主席在这三轮过招里占尽上风,成功折服了尼克松。
那么中美之间进行了怎样的三轮过招?毛主席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寻求盟友
中美关系的改善,其实还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转变和两国领导人外交方针的转变,否则仅凭友谊和和平的愿望,是无法在那个时代达成共识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涅日涅夫时代,对待中国的态度都算不上友善。
而邻国朝鲜转而投入了苏联的怀抱,越南、日本这类国家又和中国有着战争渊源,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中国此时仿佛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国际形势。
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判断,这个时候他们要做的,不是委曲求全的跟苏联认怂,而是应该另寻强力盟友,与苏联分庭抗礼。毕竟忍了一次之后别人就会得寸进尺,要么把他们打疼了,要么让他们知道中国也不是好惹的。
有人就曾经评论过:“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外交是中国最硬气的时期。”
这话确实不假,像毛主席、周总理、陈老总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在革命时期从刀山火海、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根本就不怕打仗,戎马几十年,生死都置之度外了,为的就是替中国人争一口气。
一番商议之下,我们将目标瞄准了美国,这个盟友足够有分量,立场也合适,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况且美国方面也在寻找能和苏联方面抗争的强力盟友,中国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陷入了停滞,日、韩两国的态度尚且不明朗,苏联又在积极的进行“远交近攻”之策,实力不断壮大,西欧方面的压力当时是最大的。
如果说有一个盟友能够帮助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住苏联的一系列行动,那么这个人选就只有中国了。
尼克松
确定好了目标,接下来就是付诸实施了。尼克松为了开展“均势外交”,制约苏联、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筹码,为此美国政府还接连打出了三张牌试探中国的外交意向。
首先是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的中国之旅为美国政府带回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意向,那就是与美国在此时进行建交。
这是出于调整中、美、苏之间国际关系所作出的考虑,也成为了中美最终建交迈出的关键一步,这让美国了解到了对方也有意向,自己并没有一厢情愿的做无用功。
其次是在1971年4月10日,中国方面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也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美国方面收到邀请后欣然应允,安排了随行的美国新闻记者查探中国领导人的口风,他们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被允许入境的美国人。
“乒乓外交”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那是因为从长远上来说,这次活动间接促成了中美的最终建交,几乎改变了未来20年的国际局势,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完全合理的。
最后的一层保险是基辛格,这位日后将成为传奇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一生的主要成就基本上都在70年代,促成中美建交就是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之一。
基辛格
他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先行与毛主席、周总理进行了沟通,并且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了协议,圆满完成了任务,促使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篇章。
强硬姿态
尼克松访华之前,为了维持美国的大国形象,接连向中国提出了三轮刁难的提议,却都被毛主席轻松化解,这让尼克松大为惊讶,最后只得放下身段、乖乖赴约。
“如果贵国想和我们恢复外交关系,那就必须做到一件事:要从中国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所有武装力量。如果做不到,那么中美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就是一句空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会和这样的国家进行友好往来。”
这是在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给美方的一个答复。言外之意就是:想要和我们举行高层对话,你就得尊重我们的国家主权,说什么友好会谈都是骗人的,你得先把台湾海峡的军队全部撤走,我们才能坐下来好好谈,中国不再是100年前的中国了,要认清现实。
因为这一点,美方才派出了基辛格来进行会谈,基辛格代表美国提出了诚意,会撤出留置在台湾海峡的美国军队,争取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外交关系。
然而或许是因为一切过于顺利,让尼克松有些丧失了对局势的基本判断,他开始认为基辛格此举是大题小做,美国根本没有必要摆出这么诚恳的态度,也不需要对中国做出让步。
尼克松
于是,在尼克松的授意下,美国政府先后给中国制造了三个难题,横亘在中国的面前。
第一个难题是这样的,美国政府提出,他们此前还没有率先访问其他国家的先例,如果想要尼克松总统如期访华,中国的领导人必须要提前来美国访问。毛主席听闻后冷笑了一声,当即就表示复电美方,中国现在等得起,不知道美国能不能等得起。
毛主席精准的判断出,现在美国遭受的苏联方面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西欧国家和美国互相利用,尼克松迫切需要一个坚定的大国盟友站在他这一边,毛主席说的很对,中国现在拖得起,美国确实已经拖不起了。
周总理
但中国也同时展现出了自己的大国风度,在1971年7月16日发表的《公告》中是这么描述的:“近日获悉,美国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欢迎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5月以前恰当时间到来,尼克松总统愉快的接受了这一邀请。”
这样一来,既给了美方面子,也不至于让中国的姿态放得很低,这样才能达到一开始中美两国建交的目的。
第一回合的交手美国落了下风,心里憋着一口气。既然名义上没法做文章,那就从物质基础上进行打压,这可是美国的强项。
美国政府提出,他们的总统出访他国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要乘坐美国生产的防弹汽车和飞机,意思就是要将美国的汽车和飞机开到中国境内。毛主席这次听了之后比上次的反应更加冷淡,直接挥了挥手说:“如果怕死就别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保障他的安全。”
美方也毫不示弱:“请问贵国要如何保证尼克松总统的安全呢?”
“尼克松总统到中国来访问,这些事宜中国自然会安排好,你们只需要来就可以了,既然来到了中国的土地上,所有流程安排当然是要按照中国的惯例进行。”
尼克松
毛主席的强硬姿态,让美国政府再一次的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不好惹的对手,他们以往的手段在这位传奇的中国开国领袖面前,竟然毫无建树,他们不得不转变思路,从其他角度找出中国的破绽,既然尼克松访华已成定局,那一定要找回一次面子。
彻底折服
美方自以为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来在中国身上出这口恶气,中国也的确老老实实的照单全收了,但结局却没有朝着美国人想的那样去发展,欧·亨利式的结尾仿佛在嘲笑着美国人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眼看访华日期在即,美国在中国政府手上连连吃瘪,这让尼克松感到很郁闷,自己堂堂超级大国的总统,怎么就在中国这里事事不顺呢?他苦思冥想之下,终于想到了最后一道难题:他要求中国要用电视直播的方式,来记录这场中美建交的盛况。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电视机,也没有配套设备,这些美国都是心知肚明的。于是美方“慷慨”的提出,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准备送中国一整套价值几百万美元的电视直播设备。
毛主席听闻之后大手一挥,咱们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套设备还能要别人送?直接拿钱买下来,而且要买,咱们就买最好的!
美国人一听高兴坏了,他们这次用的就是纯正的阳谋,中国接受了这套设备,美国人就能抨击我们穷酸落后;如果不接受,他们就能涨价并且开出天价支票让我们乖乖掏钱。
到美国负责购买设备的官员一看价格,顿时气得不行:“你们这是坐地起价!”美国人则耻高气扬的说:“没钱?没钱就别这么硬气嘛,我们也可以直接送给你们的。”
毛主席也不生气,而是指示工作人员按照美国人开的价格照单全收,就这样,美国人可算是觉得自己扳回了一城,尼克松的心情也好了起来,专心开始准备访华事宜。
结果在临行前的一周时间,毛主席突然提出,中方这次购买的设备是专门为了迎接尼克松总统访问而准备的,美方理应付给他们租金。
对于这个小插曲,尼克松并未放在心上,于是美国政府就询问了一下租赁价格,没想到毛主席直接说:“算来算去的太麻烦,这样,你们多少钱卖的,租金就多少吧。”
这下美国人也没办法了,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乖乖给中国付了钱,实际上还是白送了中国一整套设备,只不过不是站着送的,是跪着送的。
这下尼克松可算是领教到了毛主席的厉害,但他来到中国之后,还是被气到了。一来,迎接他下飞机的竟然不是毛主席本人,二是他们正式会谈的地方竟然只是毛主席的书房。
这里就体现出毛主席的智慧了,总理去接总统,这代表着将美国和其他国家一视同仁,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是因为此时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这样做会招致苏联方面的不满。
正式见面之后,尼克松本来想开门见山,问一些合作的问题,但毛主席摆摆手,说合作的事情找总理聊,我只谈哲学。在1个多小时的谈话里,尼克松彻底被毛主席的智慧与眼界所征服,自此再也没有动过什么歪心思,后来还成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代表人物之一。
看完这段有关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的三次过招均失败的结局,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1.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广播网
2.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