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丁零当啷铜匠担

钱江晚报2024-03-26 16:36:36  61

潮新闻客户端沈若尘

半个多世纪之前,越地城乡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一声声民间手艺人串街走巷兜揽生意的彩色吆喝,十八般手艺的唱词,各展歌喉,声调高亢悠扬,行业特色鲜明。本地的铜匠师傅则略微显得低调一些,他们以守店营生为本,只在营业淡季挑着一副担,行走在乡村闾巷。

越地铜匠跑乡的担子,比较外埠师傅的担子,风箱、炭炉、夹具、坩埚、小台钳、台锉等一样不少,却显得简捷利落。跑乡兜揽生意也不像永康、东阳来的师傅,撕着喉咙“修茶壶,补镬哦!”拖着永康人特有的长长的声腔,一路上不停地叫喊。越地铜匠招呼生意的办法算不上很绝,但绝对聪明。他们在铜匠担扁担前后两个头上,工具箱上端最容易感受震动的横杠上穿进了五六片薄如蝉翼的铜片,随着担子的摆动或挑担人的走动,像风铃一样丁零当啷互相撞击,发出一阵清脆悦耳的响声,传得非常远。铜匠担未进村,那悦耳的声音老早飘进客户耳朵里,比那些一路吆喝的兜揽,要显得雅致而有韵味。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数百年间,我们的居家生活用具,普遍采用铜、锡加工制成的。特别是厨房用具中的汤锅、水勺、铜壶、镬铲、铜瓢,铜脸盆、暖锅和铜锁、火熜、烫婆子、箱扣,以及锡制的烛台、锡甑、酒壶等,日常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也常会发生滴漏、磨损、破裂的情况。越地百姓素以节俭之风传承,家中常用器具如可修修补补,绝不会轻易丢弃。因此常常需要铜匠上门修理。

那些家里的手工用具,一年360天,天天要用到,修修补补的事也成了家庭常事。今天烧开水的铜壶漏了,明天盛饭的铜瓢柄断了,如果铜匠师傅近在眼前,都是分分钟能修好的小毛病。

这些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包括其他各种各类的用品的使用和维修,为那个时代的手艺工匠,为十八般手艺的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于是,“360行、行行出状元”这样的励志名言,激励着每一个行业的“菜鸟”们能早日成为行业精英。

我祖母当时是我家的“内务主事”。所以在她的心里记录着经常需要请来的各个行业手艺师傅的大名和联络方式,不是见到哪个师傅都请的。其中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上虞古县城内八街四十弄,二三千户人家,人口将近一万,城内有山有水,四十里运河穿城而过,小桥、流水、居民枕水而居,是江南水乡一块殷实富足的好地方。城里每户人家的衣食住行和为他们衣食住行服务的手艺匠人,则每一天都在上演同样情节的故事。

打铜匠人.资料图。据CFP。

普通人家请手艺师傅,不一定要技术最好,牌子最老的。人品实在,适合自家要修的“活”才是最重要的。每一年的清扫屋顶、筑漏,只要有不踏破瓦片本领,懂得仰瓦破了一定要换道理,请一个一般的泥水师傅足可应付;小衣短衫、内衣内裤等等一些杂件缝制,请一个女裁缝就好,外衣大衫上场面的衣物缝制,那就必定要请一个名气大点的男裁缝。我家常请的铜匠潮师傅是住在老县政府西边后畈口的一个本地师傅,在没组织起手工业合作社之前,专门挑着铜匠担走街过巷做生意。潮师傅个子不高,40多岁年纪,瘦小的身上常年穿着一套黑色的中式衣裤,干干净净,说话做事很随和、为人热情大度。在手艺人当中可以说是比较斯文的一种类型。因此祖母一有需要铜匠的活儿,总是找他做。

印象最深的一次,也是这样春暖百花开的时节。我家一把烧开水的紫铜茶壶,因为常年搁在小缸灶上用硬柴烧火,整把壶积上了一层厚厚的碳垢,有点渗漏,虽然不大,但是不能再用了。祖母担心不能修理,心痛这把紫铜茶壶。在潮师傅的铜匠担路过我家门口时,把他叫停了下来。让人想不到的是,潮师傅放下铜匠担,听我祖母说过后,举起铜壶,朝亮处眯起一只眼睛,朝茶壶里面瞄了一下,笑嘻嘻地说:“有点小毛病,稍微弄一下,马上就好。”说罢,他蹲下身子,从工具箱里抽出一支T字铁架,将壶套在托架上,又在茶壶外面漏水的地方“嘁嚓嘁嚓”地把积炭刮干净,再用小榔头在上面轻轻地来回排了几次,再拿起茶壶看了一眼,放水进去晃荡几下,然后笑着递给祖母说:“好了,你再装水试试,不会漏了。”祖母接过铜壶,转身走进厨房,灌水,嗨,神了!果真不漏了。她回身出来,待要付修理费时,潮师傅早已走得很远了。

岁月的沧桑,挥之不去的往事,人类物化的文明进程。给我们留下的是抹不去的历史印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081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