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会战为什么败的这么惨?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不是快不行了吗?

史上风云2024-03-26 17:39:19  120

在194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几无招架之力,美军秋风扫落叶一样不断向日军本土推进。然而,在中国大陆上,日军却发动了一场全面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击,正面战场的国军节节败退,丢失了大片领土和人口、资源。

这场战役就是规模空前的豫湘桂会战,其中的豫中会战是这场大会战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失败的开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役的始末,看看豫中会战为什么会败的这么惨。

豫中会战前日军的准备。

为了战役的顺利进行,早在1943年8月就开始了策划,几经讨论逐渐成熟。为了便于后勤补给运输,日军在1944年3月中旬,修通了中断6年之久的黄河铁桥,并铺设了部分铁路线,重建了邙山头据点。

到了1944年4月中旬,各部队陆续到位,兵力有第12军所辖的第37师团、第62师团、第110师团、骑兵第4旅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其他特种兵,另外关东军派来的第27师团和绥远调来的战车第3师团也赶到战场,日军总兵力达到15万人,统一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指挥。

除此之外,日军还集结了大批伪军,如第2方面军孙良诚部、第2集团军张岚峰部、第28集团军庞炳勋部、第11军孙殿英部等。日军华中方面军和第1军,也积极向河南方向配属,准备配合12军作战。

豫中会战前国军的准备。

在河南负责防御的是第一战区部队,司令长官蒋鼎文没有实权,实际上是由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率领的主力部队负责。当时主要有第4、14、15、19、28、36、39等7个集团军,共有18个军,人数约为30万。

看到日军频繁调动,重兵云集,第1战区也做出了部署。当时43个师,29个师负责各地防御,14个师为机动兵力。

一败再败的战场。

4月17日战斗发生后,数量庞大的日军一改以往大兵团正面突击,而是采取了大迂回大穿插战术,第1战区根据以往大兵团作战经验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日军新攻势下迅速溃败。

当时担任中牟附近河防任务的是新成立不久的暂编27师,兵员缺额很多,“步枪堪用者不足三分之一”,所辖3个团只有3000多人,迫击炮1~2门,机枪5挺。日军则是第37师团主力一部3000多人,炮20多门,装备相差巨大。

除此之外,由于这一地区是平原地带,无险可守,沙质土地无法构筑牢固工事,很难抵挡日军精锐部队的进攻。军队在抵抗了8小时后,阵地就被日军突破。

黄河河防被突破后,日军大批部队迅速南下,4月20日,连接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通枢纽郑州,就被敌人占领。

战前防御部署不当,一旦被突破处处陷于被动,4月29日,日军10000多人在150多辆坦克和汽车配合下,对许昌防御部队发起进攻。当时在许昌附近的第29军、第193师、第91师、第20师、新29师、新42师各部与日军激战。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猛攻许昌,当时第20师、新42师伤亡过半,新29师团长以下军官伤亡三分之二以上,师长阵亡。5月1日许昌就失陷,许昌保卫战成了豫中会战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许昌失陷,中方直接失去了对豫中平原中心地带的控制,同时也打破了汤恩伯侧击日军的计划。

之后战场上,日军攻势猛烈,节节失利,战争到6月19日,历时两个多月的豫中会战基本结束,河南大片国土沦丧,豫中会战以惨败告终。

豫中会战双方的损失。

根据中方统计,日军投入的直接作战兵力达10多万人,伤亡只有4000多人,打通了平汉线,占领了河南境内的陇海线,占领了河南大部分土地,基本完成了预订战略目标。与之相比,投入作战的国军43个师,大部分都损失惨重,伤亡达1.8万多人。

根据日方防卫厅统计,日方伤亡3350人,坦克第3师团255辆战车三分之一不能开动;中方军队“遗尸”36700具,被俘13379人。日方缴获野炮63门,野战重炮5门,机关炮、速射炮、迫击炮161门,机关枪和步枪13521支(挺),汽车100辆,机车、货车130辆。

河南大部分遭到战火洗劫,30多个城市被占领,交通枢纽郑州、许昌被占领,洛阳等地沦落敌手,被称“为八年抗战中未有之大耻”。

战场上的失败,军事主官自然难辞其咎,国内外舆论压力下,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被撤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被撤职留任,第29军军长马励武被撤职,除此之外还有1名师长被交军事法庭审判、1名师长和3名团长被处死。

惨败的原因。

其一,军队力量不足。

汤恩伯指挥的21个师中,有7个原先就力量不足。很多部队缺额很多,或时新组建、补充的新兵,没有战斗经验,装备补充不到位,未形成有效战斗力。

比如,第78军的3个师仅由两个独立旅和一个集训处补充兵新编而成,组编还不到一个月战争就爆发了,很多装备还没有补充到位。再比如,第13军,原本是中央军中的精锐部队,却因人事原因影响了战斗力。再比如,28集团军所辖的几个军,番号不少,但缺额很严重,装备比较差,“步枪堪用者不足三分之一”,直接影响了战斗力。

其二,高级指挥官素质极差。

当时第1战区的高级指挥官是蒋鼎文、汤恩伯,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了部队战斗力。

“素日不留心军政,而假藉地位经营商业以至上行下效,大小军官腰缠累累,战斗意志消耗净尽……”

比如,汤恩伯的精锐部队逃跑时,“使士兵民夫搬迁累累之军官行李财物”。汤恩伯本人在禹县经营了3年,可是日军攻占禹县前3天他就逃离了禹县。前线激战正酣,汤恩伯却在鲁山县西南的下汤泡温泉。等到战况恶化,仓促之间只带卫士等数十人逃跑,与作战部队一度完全失去联络,致使部队失去指挥和对战场情况的了解,更加处于混乱和被动。

其三,指挥系统混乱。

战争发生后,部队战斗序列不断变更,蒋介石有直接干预指挥的习惯,经常直接指挥到各军、各师,很多军、师已经直接奉命行动但高级指挥部还不知道,致使指挥失度。战斗序列的不断变更,让部队没有固定的使命责任感,也影响了战斗力。

比如,第85军在兵员素质和装备上都不错,算是精锐之师,但是战役开始前,汤恩伯就打乱了其建制,让其一部去接替郑州新42师的防区,另一部守卫密县,直接瓦解了整军的战斗力,使原本可以机动作战的精锐之师,如同撒豆子一样撒在各地,被动挨打,顾此失彼。

其四,兵力被抽调。

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节节胜利,北非战场得意军队被迫投降,苏军逐步推进,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是节节胜利。

蒋介石为了抗战胜利后对付八路军、新四军,将河南地带的第9、17、27、92、93、98等军“相继抽调他去”,致使河南地带的生力军减少,兵力不足。

其五,兵民“敌视”。

由于在此之前,河南全省连年遭受饥荒,百姓生活艰难(电影《1942》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这一画面),驻扎在河南的军队数量又多,再加上河南还得给驻扎在陕西的第8战区数万军队提供给养,这都是严重加重了河南的负担。

沉重的负担,让本来就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河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地方官员仍然贪污盘剥百姓,军队纪律差,经常强占民宅,借名征购,甚至趁战事混乱之机抢掠百姓,使百姓痛恨官员和军队。

军民“敌视”的情况,使很多地方民众闭村守寨,拒绝军队进入,甚至截击军队,扣留枪支弹药。因军民争端经常爆发冲突,小股军队被收缴枪支、被打死打伤的情况经常发生。

其六,后勤补给混乱困难。

由于基层官员素质低,保、甲、乡长平时盘剥百姓,战时逃避一空,临走时将仓库存粮抢掠一空,这使军队官兵经常数日不得饱餐,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后勤补给部门混乱,很多部队领不到给养,部队向民间搜刮包谷杂粮,需要自己磨,部队忙于筹粮、推磨等工作,无法顾忌操练和防务。

仓库陷落时,所存面粉一百万袋,按每人每月一袋面粉计算,足够20万人吃5个月,再加上库存麦子,足够一年之用。如此多的物资补给落入敌手,实在是后勤补给部门的混乱和腐朽亲疏有别的对待不同部队所致,自己军队得不到粮食,却白白给了敌人。

其七,地形因素。

防守部队缺乏重武器,敌人却装备精良,这种情况应该将主力部署在伏牛山等山区,利用地形扬长避短。

但是,指挥层却把整师、整团的军队部署在无险可守的郑州、许昌等城市,实在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这不仅分散了兵力、徒增伤亡,也难以阻止敌人。

种种因素,造成本该是秋后的蚂蚱的日军,在灭亡之前大踏步前进,致使中国战区损失惨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077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