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 《蛟龙行动》, 大制作电影的崛起与困境, 互为镜像

唐泪2024-04-23 13:21:42  68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电影《蛟龙行动》,博纳出品,林超贤执导。

它是六年前那部《红海行动》的续集,早前定名为“虎鲸行动”,而后再次更名,而不管是虎鲸,还是蛟龙,取意皆为“翻江倒海”、“天翻地覆”,直指磅礴场面。

于冬透露,“《蛟龙行动》,是今年中国电影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投资规模不逊于好莱坞”,但与之同时,他又表示,“由于现金流都在《蛟龙行动》这个项目上,其他中小成本的影片需要先暂停,导致这两年博纳影业的产量有所下降。”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超级大制作。

而这十数年间,大制作电影的崛起与困境,互为镜像。

大投资总与风险伴生。

一直感觉,林超贤的崛起是个奇迹。

他在1997年,以一部独立执导的《G4特工》入行,与麦兆辉、庄文强等人,几乎属于同一批履历的香港电影人。

后来陆续拍了《野兽刑警》、《江湖告急》、《千机变》、《恋情告急》、《冲锋陷阵》、《证人》、《火龙对决》、《线人》、《逆战》、《激战》和《魔警》等港片,后以《破风》为分界线,挥别港片,进入内地市场。

说起来,四大天王他拍了郭富城和黎明,也拍了梁家辉、张家辉、古天乐、谢霆锋和周杰伦、吴彦祖、彭于晏等人,也算是合作大牌无数。

在进入内地市场后,他很快就以《湄公河行动》怒破十亿,宣告崛起,紧接着就是破三十亿的《红海行动》,直接晋级顶级导演阵营。

这两场仗,打得特别漂亮。

其实反过来。

如果我们从电影口碑、品质及票房角度,去观察一下,他过去在香港影坛的表现,就或会有一种“翻天彻地”、难以置信之感。

从口碑来讲,他与陈嘉上联合导演的《野兽刑警》,独立执导的《江湖告急》、《证人》和《激战》,相对好评,而二十二部港片当中,只有六部破了千万,最高的是2013年的《激战》,以4463万港币,夺得年度香港票房榜冠军。

进入内地市场后,除了《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表现普通的《紧急救援》也接近五亿,更有与陈凯歌、徐克联合执导的《长津湖》,以57.74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但与之同时,以总导演之名推出的港片《爆裂点》,两亿投资规模,重新用回爱将张家辉,加上新人陈伟霆,最终却仅收获一亿票房。

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军事动作大片,来路何如?

只要翻开内地票房历史数据,这一路走势,就如掌上观纹。

最早冲破十亿票房的电影,是2011年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变形金刚3》,在那个时候,题材磅礴、众星云集的《建党伟业》,以及张艺谋大片《金陵十三钗》、徐克的武侠巨制《龙门飞甲》,也只能斩获4亿左右的票房。

2012年,一部徐峥、黄渤和王宝强炮制的闹剧《人再囧途之泰囧》,悍然冲破十亿票房,与重制的3D版《泰坦尼克号》,几乎并驾齐驱。

这是内地电影票房上行的开始。

同年度的历史战争大片《1942》,却仅取得3.69亿的票房。

2013年,票房冠军是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虽没有打破《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纪录,却有另外一个身份,第二部冲破十亿的国产电影。

下一年,《西游记大闹天宫》,成为了第三部冲破十亿的国产电影.

同年度还有徐峥和黄渤的《心花怒放》破了十亿,而冠军则是《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已经堪堪抵达了二十亿关口。

时间来到2015年,《捉妖记》和《速度与激情7》双双冲破二十亿,但《捉妖记》片方,购买自己公司旗下29家影城的电影票,为特定人群免费放映《捉妖记》,被舆论认定为“注水”。

而在喧嚣之下,《战狼》上映。

这部电影,是吴京从香港返回内地之后,首次自导、自演的战争动作片,5.44亿的票房或并不是很显眼,但以类型片而论,已经算得不俗。

但谁也不会想到,惊天一变将至。

2016年的《美人鱼》,是个奇迹。

电影本身质素相当一般,起码相对周星驰的历史作品来讲,大概是不能排进前十的,但凭着一句“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最终竟然豪夺了33.86亿的票房,甚至在昔年春节档,第二名和第三名加起来,票房也远远不及。

记得当时有人讲,这个票房纪录,大概三五年之内,无人能破。

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也出现在这一年度,以11.82亿的成绩,列年度第六位,可以算是刷新了类型片票房纪录。

而仅一年之隔,吴京“砸锅卖铁”,拍出了《战狼2》。

这部电影的票房,不但打破了《美人鱼》的纪录,更悍然上冲至56.94亿,迄今仍排在中国影史票房榜的第二位。

下一年,林超贤的《红海行动》,在春节档上映,最终取得36.5亿的票房。

这当然可喜可贺。

但若从题材和故事角度来看,或有“借”东风之嫌,这当然不是指故事脉络和元素的相近,而是在于类型片的票房趋势交叠与相互影响。

林超贤说,《蛟龙行动》将上天、下海。

结合前述制片人的话,这部电影在投资、场面和视觉方面,必然都会再度升级,有可能更贴近军事爱好者的视角。

但如果结合近年来,该类型片的票房、口碑表现,实际上就伴生有风险。

撇开灾难片《紧急救援》的“仆街”不谈,继《战狼2》、《红海行动》之后,一部《长津湖》再度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以微弱优势力压《战狼2》,登上了中国影史票房榜的冠军宝座。

但接下来同类题材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就骤然遇冷,尤其电影或并非死于品质因素,更耐人寻味。

而时隔七年,《战狼3》一直只闻楼梯响。

再延展视野去看,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之后,其续作《流浪地球2》的投资规模,据称达到了六亿以上,但票房不涨反跌,仅堪堪过了四十亿,《封神第一部》同样携巨量投资而来,却在暑期档被话题电影打得丢盔弃甲,甚至需要导演出来一遍遍“卖惨”。

港式商业大片的表现,就更为惨淡。

这些东西不可不虑。

话题、营销与电影工业的博弈。

这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避不开的现状。

当话题或营销之作,在商业上攻城略地,而那些“电影重工业”巨制,反而显得步履蹒跚,值此之时,就有人怒吼,这样下去,中国电影还有什么希望?

但大投资就一定该赢吗?

显而易见,电影市场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说。

剧情、品质和娱乐指数,甚至包括宣发与舆论,都是决定票房高下的成因之一。

题材总在轮转,而品质才是真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06924.html
0
最新回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