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慧: 在青年之家讲千年甲骨故事

中国青年报2024-04-22 15:40:35  45

安阳分会场,中国文字博物馆团委副书记荣慧分享阅读《甲骨文的故事》的体会。主办方供图

这是荣慧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的第18个年头。2006年,大学毕业后,荣慧回到了家乡河南省安阳市,参与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工作中,开启了她与甲骨文的故事。

4月19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年少好读书”2024年主题读书季启动仪式上,荣慧分享了阅读《甲骨文的故事》一书的心得体会。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年轻的博物馆,是文字之家也是青年之家。”荣慧特意提到,在博物馆近200名工作人员中,青年有183人,“当年轻的场馆、年轻的面孔与古老的文字相遇,这何尝不是一种中国式浪漫?”

在众多工具书中,由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与其子董敏合著的《甲骨文的故事》,是荣慧翻阅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在书中,她跟随着一撇一捺的文字线条开启汉字的寻根探源之旅,了解晦涩难懂的甲骨文背后古代先民创造文字的智慧。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彰显着华夏文明的悠久与传承。

荣慧表示,由于甲骨文年代久远难于释读,诞生之初就被称作绝学。正是在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下,才将晦涩难懂的史书资料、学者著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甲骨文所蕴含的基因密码才得以解开,让像她一样的读者得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窥见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社会风貌,了解蕴含其中的深厚绵长的文化精神。

荣慧向青年朋友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甲骨文的两个故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活动时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并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观点。

“你越深入,就越会发现中国汉字之美。”荣慧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团委副书记,她始终在思考如何让更多青年书写甲骨文当代故事。

2014年,博物馆打造了社教平台“甲骨学堂”,将甲骨文与传统技艺结合,组织青年职工结合节假日、传统文化、汉字文化等内容持续开展公益性的主题教育和研学活动,深化青少年文字文化普及教育。并依托该平台,打造了中国文字博物馆“青年之家”,吸引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记者走在馆内,看到不少青年人结伴而来,在甲骨文画板和展品前小声讨论交流。10余名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生一边听讲解一边记下要点。一名小学生还大方地向记者展示她所学的甲骨文广播体操。

自去年9月起,安阳市各个中小学校园以及北京、山东、湖南等地的部分学校,纷纷推广集文化性、趣味性、训练性于一体的甲骨文广播体操。甲骨片上静态的古文字在孩子们的演绎下变得鲜活起来,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让学生们学习了解了甲骨文。

前不久,一条“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视频走红,博主李右溪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高冷”的甲骨文与当下日常学习生活有了交集,变成网络“热词”,视频评论区更是变成甲骨文学习课堂,不少网友表示“文字太有意思了”。

荣慧也刷到了这条视频,还认真研究了一番。她表示,能耐着性子“啃”下晦涩的甲骨文专著,再深悟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来源故事,并将其转换成当下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表述方式,“是极其不容易的”。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适合青年人阅读习惯的方式,让更多青年成为中国汉字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荣慧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816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