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第一个知青明星, 担任县委副书记时就是省委常委, 于今年病逝

墨说古今2024-04-22 12:48:33  141

现在的新世代,多多少少都听过一句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建国初期人员流动的一种社会现象。广大的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偏远地区、农村乡下,背后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无法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提供给这些知识青年。为了就业,他们不得不千里迢迢来到异乡,从事劳动。

为了给这场人才流动提一个响亮的口号,就冠上了“支援建设”的名头。

当然,客观上身为“小布尔乔亚”的社会群体,在这场运动中感受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生活,深刻领会了阶级的差异,不失为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每一个群体,都会涌现光彩夺目的个体,几十万的知青也不例外。再者,国家从维护政策合理性的角度,也会主动宣传知青中杰出榜样。

徐建春很幸运,也很努力,“知青第一人”就落到了她的头上,成为了第一个知青明星。

徐建春,生于1935年,是朴素、热烈的山东女子。幼年时期,山东惨为沦陷区,日本法西斯竭尽全力,搜刮民脂民膏,徐家处境艰难,小建春因而也没有受到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贫民翻身,做了主人。徐家更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分了土地,有了安身立命的砝码。有了土地,勤劳的山东人民自然会创造出财富,徐家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家中用收获的粮食,换来了钱财,徐建春也就迈入了学堂,念起了诗词。

1950年,15岁的徐建春长成了大姑娘。高小毕业后,她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回家扛起了锄头,当了农民。

“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兴起了成立合作社的浪潮。莱州也跟随大流,在农村地区成立了互助组。

徐建春因聪慧能干,又是少有的能读书写字的姑娘,被选为组长,领导大家从事生产劳动。

一个团队不能没有核心,徐建春很好承担了这个角色,互助组干得有声有色,远近闻名于周边村子。不久,村委会就将徐建春提拔为合作社社长。

1954年,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报道了徐建春的事迹,称赞她是“知识青年”的杰出典型。从此,徐建春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也就是在这一年,徐建春加入了组织。

三年之后,徐建春作为青年的代表,来到首都北京。毛主席很重视青年的发展,特意来到招待所,见到了徐建春等一众青年学子。

在和他们谈话期间,爱抽烟的毛主席掏出了一支香烟,机敏的徐建春还未等毛主席从口袋拿出打火机,就看见了桌上有一盒火柴。只见徐建春拿起火柴,凑到毛主席嘴边,给主席点烟。

一旁的摄影师眼疾手快,抓拍到了这个瞬间,定格了历史。随后,《中国青年报》将这张照片放到了头版,成为历史永恒的瞬间。

这也成为徐建春人生中两个难忘的瞬间,另一个就是周总理拉着徐建春的手,向前来访问的金日成首相介绍,说这是山东的人民公社社长,管着几万人口呢。

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还对徐建春说:平时要注意休息,毕竟你这么年轻就管着一个合作社,肩上的担子重。

特殊期间,徐建春凭借根正苗红的出身,成为山东省委常委、革委副主任。同时,徐建春还兼着掖县县委副书记。这在当时,尤其是女同志身上,非常罕见,可见组织上非常信任徐建春。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领导班子全部打乱,进行了重新洗牌。

徐建春吃了文化的亏,对于经济理论知识非常薄弱,也就离开了山东核心圈。不过,她还是来到了山东人大,任副主任,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八九十年代,徐建春正式退休,定居在“泉城”济南,一直默默无闻。

2024年3月,一代知识青年徐建春因病去世,走过了98岁的人生。对于知青而言,下乡劳动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过欢笑、有过痛苦、但这也就是人生的本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562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