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中,我军60万大军直接对国民党80万大军,最终我军经过顽强奋战,歼灭了55万余敌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华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国民党有生力量,为进一步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之所以能以少胜多,除了出色的指挥之外,还离不开完善的后勤保障。要说起后勤保障,离不开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刘瑞龙的出色指挥与动员,那么,作为淮海战役胜利的功臣,刘瑞龙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刘瑞龙出生于1910年,江苏省南通市人。早年时期,刘瑞龙曾在南通师范学校读书,也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刘瑞龙觉醒了进步思想,开始参加各种爱国运动。1926年,刘瑞龙加入了共青团,一年之后,刘瑞龙转为正式党员。
刘瑞龙入党的这一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国内革命活动陷入低潮,但刘瑞龙没有对革命灰心,他继续活跃在家乡,秘密发展党员,壮大革命组织。1930年之后,刘瑞龙转移到苏北地区,他广泛在农民中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积蓄了革命力量。
1933年,刘瑞龙前往川陕根据地,当时红四方面军已经由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川陕根据地。在川陕根据地期间,刘瑞龙参加了巩固和发展川陕根据地的历次斗争,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干部。
1935年,刘瑞龙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格外艰辛,刘瑞龙也三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后到达甘肃,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长征结束后,刘瑞龙马不停蹄地参加了西路军,可惜的是,因为对敌情估计不足,西路军以失败告终。
西路军失败后,刘瑞龙返回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瑞龙担任了陕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教务处长、副主任,为抗战培养了大量骨干分子,并为前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1939年,刘瑞龙被调到豫皖苏区,此后他活跃在皖东北一带,坚持我党既独立自主,又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坚持与敌人斗智斗勇,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瑞龙留在华东地区,担任了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尤其是在淮海战役期间,他组织了大批群众支援前线,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是淮海战役取胜的功臣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留在华东地区工作,担任了上海市委秘书长、华东局农委书记等职务,致力于新生政权的巩固。1953年,43岁的刘瑞龙被调到农业部,担任了农业部副部长,在这之后,刘瑞龙长期在农业部工作,起草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初稿),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刘瑞龙也受到冲击,身心受到极大的迫害,并被非法关押五年之久。那段时期,刘瑞龙刚正不阿,表现出了一个党员的铮铮铁骨。
粉碎“四人帮”后,刘瑞龙复出,重新回到农业部,担任了农业部顾问、副部长等职务,于1988年因病去世,享年78岁。值得一提的是,刘瑞龙还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他的女儿名叫刘延东,担任过统战部部长以及副总理等职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