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是毛主席的长女,尽管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相互依靠,但父女之间仍然有着十分深沉动人的感情。
因而在毛主席逝世以后,李敏也一直思念着父亲,每当毛主席的生辰和冥诞等纪念日,她总要前往祭奠。
在2012年的四月份,李敏还特地赶回韶山老家祭祖。也正是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的广场上,李敏看着父亲的雕像不禁潸然泪下......
毛主席的小娇娃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其实和韶山并没有多少联系,因为她既不是在这里出生的,也不是在这里长大的,故乡对她而言就真的只有血脉上的关联。
这是因为李敏出生在1936年的陕北志丹,她的母亲也并非是毛主席的发妻杨开慧,而是贺子珍。
毛主席与恩师杨昌济之女杨开慧结婚后,一度十分恩爱,他们之间也生育了三个孩子,但都是男孩,也就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
后来杨开慧在长沙遇难,而井冈山上的毛主席与永新女侠贺子珍再婚,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尽管李敏是毛主席的长女,但她却并非是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的第一个孩子。
在李敏之前,贺子珍还为毛主席生下了四个孩子,其中留有姓名的就有毛金花和毛岸红一对儿女,但他们要么是被送给了老乡抚养,要么就是夭折了,最后李敏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女。
在那个战乱不休的年代,纵然父母有千般不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幸而在抵达陕北不久后,贺子珍再次产下一个小娇娃,也就是李敏。当时,贺子珍是在一间破窑洞里分娩的,听说消息的邓颖超和康克清等老大姐纷纷前来祝贺,毛主席还对她们开玩笑说:“子珍生了一个大鸡蛋!”
说笑间,邓颖超将孩子抱在怀里怜爱地说:“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
毛主席听了以后很高兴,当即表示:“娇娇这个名字不错,这孩子就叫娇娇吧。”
没错,最开始李敏的名字就叫毛娇娇,这个来自于众人笑语中的名字寄托了众人的爱护。
而后来毛主席将女儿的名字改为了李敏,这里的“李”取自毛主席在陕北转战时期的化名“李得胜”,而“敏”则取自古语“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李敏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名字也来源于此。
之所以要给孩子起这样一个名字,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她们的成长,毕竟李敏虽然是主席之女,但在培养上依旧是在学校里,使用化名会更方便一些。
一个必须要提说的事情是,李敏并非一直长在父亲身边,从四岁到十一岁,她都是和母亲一起生活在苏联。
在李敏一岁多的时候,她的母亲贺子珍因为和毛主席吵架而负气出走,毛主席多次挽留无果,贺子珍于是去了苏联治病和生活。
此后李敏继续跟着父亲生活了一段时间,直至1940年的初冬被毛主席安排乘坐一架苏联的轰炸机前往苏联,同行的还有朱总司令的女儿朱敏。
到了苏联,李敏生活在莫斯科郊外的国际儿童院,同在这里生活的还有她的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
在李敏的回忆里,每当节假日的时候,她和哥哥们就会团聚在母亲身边,四个人一起度过一个短暂的团圆时光,这是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为数不多的温馨时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苏联的生活并不轻松,尤其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情况也就更糟糕了。
首先是物资供应减少,她们每天的早餐就是半片面包加一碗玉米面粥,午饭和晚饭则是一片面包和一点土豆,对于正在生长发育阶段的李敏来说,这无疑是不利的。
不仅如此,哥哥毛岸英还上了战场,妈妈贺子珍要为前线生产毛衣和袜子,就连她自己也要和同学一起做些小手工。
偏偏在那个时候,长期挨冻受饿的李敏得了肺炎,几乎就要葬送性命,多亏了妈妈拼尽一切救护,用变卖衣物换来的白糖和奶粉冲水喂养李敏,这才让她捡了一条命。
但贺子珍因此耽误了生产指标,最后被一个有种族歧视的儿童院院长诬陷为精神病而送进了疯人院,这一关就是三年。
2015年的时候,俄罗斯驻华使馆曾邀请李敏领取“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奖章,而她对此说:“应该说是我替母亲来领的,是属于她的。我只是经历了那样一段特殊时期,但受苦的人是妈妈。”
最终是得益于王稼祥的帮助,李敏才在1947年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启程回国。
一个慈爱而又严格的老父亲
李敏在1947年回国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回到父亲身边,而是停留在哈尔滨,因为当时还在进行解放战争,毛主席也还在陕北与胡宗南周旋。说起来,对于即将会面的父亲,李敏充满了期待。
当年去苏联的时候,李敏才只有四岁,那么小的孩子记不住许多事,后来又在苏联生活了七年,李敏也早已忘记了父亲是谁。
有一天,哥哥毛岸青指着墙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们的挂画中的毛主席画像对李敏说:“这是我们的爸爸。”
李敏还吃惊地喊:“你疯了,这是毛主席。”还是哥哥一再解释,李敏才将信将疑地将毛主席看做了自己的父亲。
于是在回到国内后,李敏立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她问:“亲爱的毛主席,他们都说您是我的亲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由于李敏在苏联长大,所以养成了说俄文的习惯,这封信也是用俄文写的,毛主席还为此专门找人为自己翻译。
而在知道了内容后,他当即提笔回信:“娇娇,看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想来是太过激动了,毛主席等不及送信过去,于是又吩咐将信件以加急电报的形式发出。
我们几乎可以想见,李敏在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后有多高兴,也可以想象此时的毛主席有多盼望和自己的娇娃见面。
在1949年的建国前夕,随着党中央进入北京,这对父女也终于迎来了相见的时刻。
李敏在姨妈贺怡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并在香山别墅见到了毛主席,那一天的场景是他们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
不久后,当中央多位领导来见毛主席的时候,他难掩激动地对大家说:“我给你们带来一个洋宝贝。”
说着,李敏被带了出来,而毛主席则笑着说:“洋宝贝来了,我有个外国女儿,喏,她就是。”
对于李敏,毛主席也是疼爱到了骨子里。刚回国的李敏还不适应国内的生活,尤其是在饮食上,而毛主席就坚持带着她一起吃饭,为李敏养中国胃。
适应了苏联气候的李敏也不怕冷,总是在光着脚丫到处跑,或者是在太阳底下光着脑袋玩耍。每当此时,毛主席都是十分关切地要她好好穿鞋子,戴好帽子,生怕女儿生病了。
为了女儿适应国内学习,毛主席还督促李敏读四大名著来学习汉字和汉语,并在吃饭的时候考《红楼梦》的章节,有时候还会抽背古诗词。
最让人感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是,后来李敏得了阑尾炎,要动手术,毛主席知道后一直担心地睡不着觉,直至手术结束医生把阑尾切片拿给他看后,毛主席才安心睡去。
当然,尽管毛主席对女儿十分爱护,但他绝不是一个溺爱孩子的人,事实上他对李敏要求很严格。
在李敏被送到了八一学校读书后,李敏从毛主席这里学到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夹着尾巴做人”。
正因如此,李敏在学校里一直很低调,她从来都是乘坐公共汽车上下学,每日饮食衣着也都十分朴素,因而学校里几乎没人知道她“第一女儿”的身份。
即便是在家里,毛主席对女儿的要求也很严格,李敏不被允许以任何形式沾毛主席的光,包括不能乘坐主席专车、不能麻烦主席服务人员、不能贪图外人送给主席的礼物等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送给毛主席一些牛奶和咖啡,这些新鲜玩意即便是对主席女儿也是不多见的,而平常都是吃稀饭、咸菜的李敏看见后,在馋虫驱使下自作主张和妹妹一起把这些东西给煮着吃了。
毛主席为此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严肃地批评了李敏,并告诉她们今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很窘迫,要她们在生活上绝不能超标。
正是在毛主席的严格要求下,后来的灾害时,李敏也是跟着同学一起在学校里挨饿,经常性被饿得肚子咕咕叫。
毛主席对孩子严格要求,深刻影响了李敏的人生理念,后来即便是自己成家立业了,李敏也仍然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继续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
在这里还有一件事值得提说,那就是李敏结婚的时候,毛主席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完成角色转换,还特意带她去看了京剧《打金枝》。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醉打金枝是一个很著名的历史故事,讲的是唐朝的升平公主下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嗳后,总是耍公主脾气结果激化家庭矛盾的故事。
毛主席给女儿看这出戏用意也就很明显了,就是告诫女儿过门之后要懂得处理家庭关系,千万不要自觉是主席的女儿就摆架子。
在毛主席的教育下,李敏与丈夫孔令华一家相处一直很好,家庭生活很幸福和谐。
李敏的遗憾与追思
对于李敏来说,自己的人生在父亲的指引下美满和谐,但她与父亲之间却留下诸多遗憾。从上大学开始,李敏就已经是好几个月才能见父亲一次了,结婚之后更是如此。
在1963年,李敏一家搬出了中南海的小院,其与毛主席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尤其是在十年动乱期间,中南海的红墙几乎成为了他们父女之间的“界河”。
1974年的一天,李敏要去看望重病在床的毛主席,但她却进不了中南海的大门,李敏急得与门卫大吵:“你们凭什么不让我看爸爸?”
到了次年,在五七干校劳动的李敏突然接到电话说毛主席病危了,她火急火燎地赶回北京,但也仅仅被告知:“主席已经抢救过来了,没你的事了。”这一次,李敏被气的浑身发抖,但依旧无可奈何。
也就是在1976年的九月初,李敏终于再一次踏进中南海,在他们父女重逢的一瞬间,毛主席用虚弱的声音埋怨道:“娇娇,你来看我了.......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啊?”
听着这句话,李敏的情绪再难抑制,她趴在毛主席身上痛哭出声。
此时的父女二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面将是他们之间最后一面,第二天毛主席就病逝了。
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几乎击倒了李敏,导致她大病一场,而在很多个夜晚,李敏都会梦到1949年香山别墅那一日的场景,重新回忆起父亲慈爱的笑。梦醒的时候,枕头早已湿透......
在毛主席去世后,李敏始终怀念着父亲,她为此花了很大力气去写书,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我的父亲毛泽东》。
另外,李敏也对社会上纪念毛主席的活动十分关心,当1991年韶山父老要为毛主席修铜像的时候,得知消息的李敏也是先捐出了自己一个月全部三百八十块的工资。
旋即又觉得钱太少了,李敏再次翻箱倒柜凑出了三千多元,这些都是她多年的积蓄,但被她全部捐了出去。
事情过去了二十年,在2012年的时候,李敏也终于决定亲自去一趟老家,实地看一眼父亲的铜像。
而当李敏带着自己的儿女孙辈出现在韶山后,他们受到了家乡父老的热切欢迎,从未在韶山生活的她此刻感受到了回家的幸福。
在毛泽东广场上,李敏向着父亲的铜像敬献花篮并鞠躬,她默默地说:“爸爸,女儿来看您了......”说着,李敏绕着铜像走了一圈,她的泪水早已控制不住。
参观过铜像后,李敏依次还去了毛主席的故居、爷爷奶奶的坟墓参观祭拜,而她行程的最后一环就是和家乡亲人一起用餐,席间李敏很是动容地为众人敬酒,并说:“感谢家乡盛情款待,祝愿家乡更加美好。”
结语
毛主席与女儿李敏的故事读来让人十分感怀,那个当初在窑洞里诞生的姑娘,历经了很多的挫折磨难,最终与父亲重逢,并在父亲的教诲下长大成人。
就生平成就来说,李敏本身或许并不十分突出,但她的可贵正在于平凡。得益于毛主席的教导,李敏谦逊朴素地生活了一辈子,也有着完满幸福的家庭,相信毛主席对此也会对此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