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融入电影业 业内: “优秀的作品AI永不能替代”|文化观察

封面新闻2024-04-21 18:01:46  119

封面新闻记者周琴北京摄影报道

4月21日上午,第十四届北京策划·主题论坛“产业论坛:电影产业变局下的立与破”活动在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办。7位大咖电影人、影视行业专家、高管齐聚一堂,探索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思想的交织之下,全球电影产业协力共进、同立同破的变局之路。

AI是电影行业的朋友还是挑战者?短剧兴起是否会挤占长片生存空间?当天的论坛中,嘉宾们普遍认为,AI给影视行业带来效率提升,但也倒逼创作者拿出更好的创意和作品:“优秀的作品,AI永远不能替代。”

论坛现场

人工智能与电影产业

是双向奔赴还是偏安一隅?

电影工业化3.0即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Sora模型的诞生打破了人工智能与电影产业之间的认知距离,AI技术发展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当AI浪潮滚滚来袭,电影从业者或期待或焦灼,电影产业或囿于经验或加快布局。那么,电影产业的未来将通往何处?

4月21日上午,在第十四届北京策划·主题论坛“产业论坛:电影产业变局下的立与破”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席执行官、艺术总监卡梅隆·贝利,华语演员、导演、编剧陈冲,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华纳兄弟探索院线发行(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库尔特·瑞德,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齐聚一堂,各抒己见。

陈冲(中) 龚宇(右)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认为,AI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电影产业的效率,对这个行业都是巨大的推动。但另一方面,它会让独特的创意变得越来越难脱颖而出。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坦言,非常欢迎AI进入电影行业。他认为AI的发展,让创作者必须去制作更好的内容,因为观众会越来越挑剔,AI也能帮助导演做出更好的内容。

华语演员陈冲坦言,AI的发展对人类的感知和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她认为,拍电影很重要的一点永远是在问“电影是什么”?而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拿到它拍出更好的东西,最优秀的艺术作品AI永远无法取代。而没有思想性、没有美感的影视作品完全可以被AI取代。

电影、流媒体和短剧

是并轨飞驰还是不同赛道?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整体规模近400亿元,体量直逼电影市场。流媒体剧集和短剧以其灵活多样的叙事方式和高效的传播渠道,正改变着观众的观影习惯,吸引着无数观众驻足买单。在互联网与短剧的夹击之下,传统影业是否会扩展新的产业布局?电影人是否会在竖屏旋涡中变换创作思路?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认为,人工智能对制作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去看。过去写剧本需要请助理编剧,客观上年轻人就有新的机会跟随师父一起成长,但2017年后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以后我们的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可能不需要年轻人了,他们跟机器人说话就可以了,机器人帮他们画分镜,去选角。”另一方面,年轻人虽然缺少经验,但他们懂年轻人喜欢什么,利用人工智能,他们可以更多发挥自己的创意,去打开更多可能性。龚宇坦言:“AI的发展会让电影包括电视工业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借由创新推动的。”

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曾执导电影《建国大业》,担当电影《长津湖》总监制、编剧。他的不少作品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当天他的分享颇具哲思:“任何一个崭新的东西展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受到挑战。”对于一些把AI纯当作工具来使用的看法,他坦言自己并不太同意,“大家把它当智能,它就一定有独立思维的倾向。”他认为,技术是电影的支撑力和源动力,任何一次大变革都会带来困惑和异化,电影也因此得到一点点进步,他也强调,AI是个好的东西,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我们有好处,他的态度是拥抱AI。

黄建新

对于如今短剧的井喷,他认为,一方面与大家养成在手机上看东西的习惯有关,一方面也让很多有梦想的人可以拿起手机成为导演,对于影视作品的多样化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他也提到短剧的发展确实让电影院的人流被分流,这也对电影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人人都可以当导演,这就会反推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166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