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帅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出身贫寒,本是一个基督徒,也曾是一所医院的院长,而且他从未打过仗。
但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他的军衔却是中将,比很多出生入死的老将级别还要高一些,然而并没有一个人认为他配不上这个军衔。
这位老将军其实就是傅连暲,革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曾救过千千万万的人,其中包括毛主席和陈赓大将,人们赞誉他是“红色华佗”。
乱世黎民谁解难
傅连暲是福建汀州人,他出身穷苦,父亲只是码头上的一个工人。
而在很小的时候,因为经常目睹父亲的工友在生病或者受伤后无力治疗而饱受痛苦的惨状,傅连暲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当医生的理想。
于是在中学毕业以后,傅连暲就报考了英国基督教会所下属的亚盛顿医馆,而他不仅被成功录取,还成为了里面的优等生。
从医馆毕业以后,傅连暲被聘任为汀州当地的旅行医生,负责为属地八个县的人民治病。
由于长期在乡镇中游走,傅连暲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底层人民,并深感他们的艰辛,这更激发了他悬壶济世的念头,并将医治黎民疾苦视为理想。
1925年,傅连暲被引入英国教会所属的福音医院,但在有了正规工作单位后,他却更迷茫了。这是因为福音医院的部分外国医生在给平民治病时态度很不好,或者说根本就不愿为他们治病。
傅连暲是一个中国人,由于在教会学校学习的缘故也是一个基督徒,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家的理念还是圣经的训导都要求他普济众生,但他却在自己的同行身上看不到这一点,这让他陷入了信仰迷茫,他开始思索:主的教义究竟能不能救人。
恰在这个时候,中国正在经历五卅运动,受此影响很多外籍医生都离开了中国,而傅连暲被大家伙推举为福音医院的院长。
这下可好了,傅连暲得以完全实践自己的救人理想,福音医院的服务态度和水平大为提高,老百姓们对此很是高兴,他们都说:“没了大鼻子,医院办的更好了!”
与此同时,傅连暲遇到了自己人生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人,他就是邓子恢,也就是后来的副总理。
在结识傅连暲后,邓子恢对他的医术和医德都赞叹不已,两人慢慢地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而在了解到傅连暲的困惑后,邓子恢给他讲了鲁迅的故事,并给他赠送了自己主办的《岩声》和瞿秋白主办的《新社会观》两种报刊。
鲁迅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他的名言就是“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但邓子恢在这里当然不是劝他弃医从文,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为他排解困惑。
正是在邓子恢的帮助下,傅连暲恍然大悟,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那就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进行阶级斗争,为劳苦大众争取真正的幸福,医人且医世。
从那以后,傅连暲就和中共组织联系密切,并贡献了不少力量。尤其是在南昌起义爆发后,在组织的请求下,傅连暲接收了三百多名伤兵为其医治。
由于伤兵人数太多,傅连暲忙不过来,他还联系了汀州其他同行乃至校友前来助医,并租借了江西会馆、新安楼等地方作为临时医馆来安置伤员。
在傅连暲的带动下,不少商人也主动前来帮忙,他们或是提供场地,或是采购物资,极大地帮助了这些战士。
红色华佗与名将之鹰
在当年的救治行动中,傅连暲接待了一名特殊的病人,据说对方还是一名营长。傅连暲当然不管这些,作为医生的他眼里只有病人。
在发现这名年轻的伤员左腿中弹、膝盖筋骨已经被打断、股骨也骨折后,傅连暲的眉头当即皱了起来。
以往像这样的病例,都是要直接截肢的,但当傅连暲看到这个伤员尽管因为伤情已经十分虚弱,心态却始终平稳。
甚至他还宽慰医生:“你尽管治,不要紧,我能忍”,他的心里顿时生出了敬佩之意,于是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来尝试保全伤员的腿。
之后,傅连暲为其做了手术,接上了已经断裂的骨头,最后用夹板固定,又让人每天为其清理伤口。为了让伤员能够尽快恢复,傅连暲还把本来为自己订购的牛奶都送给他喝。
在傅连暲的悉心医治和照料下,那名伤兵最终得以康复,得以再次下地走路,而喜出望外的他对傅连暲连连致谢。不等伤情完全恢复,对方就表示要重返部队,两人匆匆分别。
此时的傅连暲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救治了一名伤兵,而是治好了未来的“名将之鹰”,因为这名“伤兵”就是我们敬爱的旅长、开国大将——陈赓。
另外要提的是,傅连暲当年其实还救治了一个人,他就是徐特立。在徐特立病情稳定后,傅连暲还找他谈心,并感慨说:“可惜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否则也要革命一番。”
徐特立却说:“干革命哪有岁数之分,我五十一岁才加入共产党,正是做事情的时候。”
徐特立的一番话,让傅连暲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热火,于是在此后的时间里,傅连暲一边在汀州行医,一边与地下党组织联系紧密。
傅连暲与毛主席的战友情
1929年的开春,毛主席带领红军入闽,成功解放了汀州。在进城之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一起前来拜访傅连暲,他们进行了一次热切的碰面。
会面中,傅连暲还主动为毛主席检查身体,同时他还提出为战士们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从那以后,傅连暲就和毛主席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随后的两年中,汀州的局势并不稳定,可以说是时红时白,而傅连暲继续挂着福音医院的招牌作为掩护,暗中则维持着与组织的联系,并经常前往白区购买药物、报纸,再将其通过地下党输送给毛主席。
可时间久了,傅连暲的秘密还是被发现了,国民党军队当即包围了他的家,并展开了杀戮与洗劫,傅连暲的侄子和堂弟,还有一名红军战士和地下党员都惨死当场。
鲜血并没有吓住傅连暲,反而坚定了他的斗争决心。于是傅连暲继续接收来自红军的伤病员,想尽办法为他们治病治伤,汀州由此变成了苏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很多中央干部都曾在傅连暲的福音医院治病,毛主席也曾在这里疗养过三个月。
在毛主席养病期间,傅连暲经常陪着他一起散步,而通过与毛主席的交流,解开了傅连暲很多疑问,这不仅让他对毛主席十分敬仰,也更加向往革命队伍。
也正是得到了毛主席的建议,傅连暲意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支撑革命战争需要的,所以他在后来主持建立了红军看护学校和医务学校,并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医护人员。
鉴于福音医院早已成为一所红色医院,现在的名字只起到保护作用,毛主席于是再次建议傅连暲将医院名字改为“中央红色医院”,而傅连暲满口答应。
而当毛主席问:“国民党打过来怎么办?”
傅连暲的回答也很直接:“那我们就把医院搬到瑞金去,我们全家也一起搬过去。”
事情后来也是这么发展的,中央红色医院不久后就被完全搬到了瑞金,一百多人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项工作,连百叶窗都没给国民党留。
当时,毛主席还说如果有医护人员不愿意去苏区,允许他们离开,最好再帮他们找好另外的工作,但结果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他们都愿意跟着傅连暲前往瑞金。
抵达瑞金后,中央红色医院与其他单位合并,不久后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而院长一直都是傅连暲。
身为院长,傅连暲对革命医疗的贡献并不止于此,他不仅主持了医院搬迁,还将大量属于私产的设备和药品捐出,甚至于将自己多年积攒的四千块大洋家产也一并捐献给了组织,这种毁家纾难的气概让毛主席颇为感动,赞誉他是“苏区第一模范”。
然而,当傅连暲全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时,红军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了。
此时,毛主席一方面遭到了王明、博古等人的排挤而郁闷,另一方面对红军的损失痛心疾首,他一下子就病倒了。
连着好几天的时间,毛主席都是高烧不退,同时还不思饮食,医护人员只能勉强喂他一些米汤来维持生命。
在听说毛主席重病后,傅连暲骑着骡子从瑞金赶了将近两百里山路去于都找毛主席。在诊断一番后,他认定毛主席得的是恶性疟疾,立即着手为毛主席治病。
在傅连暲连续三天不眠不休的照顾后,毛主席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他的体温降了下来,也能吃东西了。
不过,毛主席刚一恢复就急于做事,这让傅连暲很着急,所以他没有立即返回瑞金,而是继续在于都留了七天。
这件事上我们还是要理解毛主席,毕竟当时的红军形势岌岌可危,毛主席忧心如焚,怎么可能安心养病,也只能劳累傅连暲了。
毛主席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特意吩咐警卫员买了一只鸡炖汤给傅连暲喝,而对此颇为感动的傅连暲还舍不得喝。
不会杀敌但救人无数的将军
事情最终还是坏到不能收拾,红军不得已要长征。此时,鉴于傅连暲身体虚弱,组织上原本要他留下来。
但傅连暲坚决不肯,几次打报告要随军,最终毛主席也就同意了。于是,傅连暲就辞别了妻儿,带着八大箱的药品随军出征了。
长征的艰险是人所共知的,一路上傅连暲受的累和吃得苦都是说不尽的,他曾在寒冬掉进河水中,也曾在雪山上晕厥,但只要还有精力,他总是奔波在救护一线为战士们服务。
等到原先带的药品用光了,傅连暲就挖草药来救治伤兵,无数人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活命。
也是在长征的过程中,傅连暲听说自己的家人遭遇不测,妻子已然遇难,儿女更是下落不明,可他在悲伤过后很快就调整好心态继续工作。
最终,傅连暲以莫大的毅力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他们在1935年的六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那以后,傅连暲被分配给朱德总司令当保健医生,也就与毛主席分开了。
而在得知了傅连暲家庭遭遇变故,现在孤身一人无人照料后,朱总司令也是个热心肠,当即张罗着为他重组家庭,于是就把军中女豪杰陈真仁介绍给了他,成亲的时候朱总司令还送了两头羊当贺礼。
一年多以后,傅连暲在陕北保安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故人重逢让他们高兴不已,毛主席不仅用白面面条招待了他,还送了棉衣和棉被给他御寒。
也是在这次见面中,毛主席问起了傅连暲的亲属情况,并建议他写信回家问问。
这一问才知道,原来当年去世的是他的老母亲和女儿,至于妻子刘赐福还好好地活着。
顿时,原本已经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的傅连暲心情变得十分复杂,毛主席再次宽慰了他,并建议以后可以寄些钱回家,帮助刘赐福的生活。纵然满心遗憾,但也只能如此了。
后面的日子里,傅连暲继续作为医生为部队服务着,他担任了中央医院院长,帮助改善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状况,还建议成立了保育院来收容烈士遗孤。
解放战争的时候,也是傅连暲建议向东北派遣卫生干部,为解放后的城市卫生管理工作打基础。
傅连暲还在建国前夕主持了第一次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为我国确立了卫生建设总方针。
建国后,傅连暲作为卫生部副部长继续发挥着作用,他已然是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泰山北斗。
总之,傅连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绝非治病救人这么简单,他的事业一定意义上关乎着整个革命事业的兴废。
正因如此,1955年授衔的时候,组织上直接授予了他中将军衔,这一地位他当之无愧。
结语
傅连暲是新中国的“红色华佗”传奇,他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成为著名的医者,原本已经取得了自己人生的成功,但却并不满足于生活的富足,而是一心为普罗大众求得真正的幸福。
最终,傅连暲从一个基督徒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而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就贡献而言,傅连暲被评为中将是完全足够的,甚至说军衔也不能全然概括他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