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顾潇)扬州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在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里,散布着数百个建于明、清和民国早期的古宅名第。历经岁月沧桑,这些古建筑在时间流转不断“衰老”,迫切需要工匠们用技艺让它们“驻颜”。最近,一群大学生出现在广陵区广陵路一处古建筑的修复现场。
大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为古建筑找平
弹墨斗、锯木头、补砖墙、刷油漆……4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广陵路219号卞宝第故居修复现场时,这群大学生正在师傅们的带领下,埋头忙着自己手头的工作。记者了解到,这群大学生来自扬州市职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2023年11月份,修复工程启动开始,他们已经在这里修了4个多月的古建筑。
卞宝第故居是其父卞士云(清时曾任浙江巡抚兼管盐政)在清道光年间购建,盛时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其范围东至广陵路195号今消防队驻地,西至219号,南至丁家湾86-4小武城巷以北,北至今广陵路沿街,与对面梅花书院及原汇昌永钱庄相望。而随着岁月沧桑、自然侵蚀和缺乏维护,目前卞宝第故居只剩下住房楼宅前后二进,格局基本完整。
大学生为古建筑刷油漆
“我们刚来的时候看到,瓦屋面凌乱还长出了小树、杂草,屋面普遍渗漏,对木基层、木结构、楼面木结构产生较多的侵蚀和破坏,部分木结构也存在安全隐患。”来自建工2103班的曹林锋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房屋状态比较差,只能从建筑的规制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华。
此次修缮是揭瓦不落架大修,包括卞宝第故居中进、后进楼房,并对火毁的前进房屋及前串廊在原址上按原形制恢复。从修缮开始,大学生们就坚守在灰尘扑扑的现场,清理出一车一车的垃圾,将老房子原来的木料、砖瓦被工人小心翼翼地堆在一旁,“它们都被还原到原来的地方。”曹林锋告诉记者,在修缮中主要采用扬州传统施工工艺,尽量保留主体结构,重现历史原貌,留住文化记忆。
大学生们在看图纸
“这个柱子就是古建筑维修‘修旧如旧’非常好的例子。”曹林锋指着一根新旧衔接的柱子告诉记者,这就是古建筑维修中的智慧——墩接。所谓的墩接,就是把柱子底部腐朽的部分去除,替换新的同材质木料,再箍上钢圈,这样就能保证这个柱子的稳定性。经过墩接的柱子,尽量减少了人工干预,修旧如旧保留原貌,让古建生命得以新生。
“原本以为修古建筑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没想到到了现场就被‘打脸’。”同样来自建工2103班的李林锴告诉记者,原本非常简单的砌墙在古建筑修复中却非常艰难。“扬州不少古建筑看上去都是青砖青瓦,但是你仔细看墙上很少有整块的砖头,都是碎砖头,也叫‘清水乱砖墙’。”带队的陈婷老师告诉记者,全国只有扬州有清水乱砖墙,这和扬州的历史是有很大的关系。扬州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战火,当战争结束以后,人们重建家园时缺少物资,所以只能把这些碎砖碎瓦重新拼起来,这是扬州的一个特色,也展现了扬州命运多舛的历史。
大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为古建筑修墙
卞宝第故居虽然是古宅名第,比起普通民宅要好不少,但也只有里外两层墙体是整砖,中间依然是用碎砖堆砌。“这些砖长短不一、薄厚有别,要想把墙修好,要在一堆材料中寻找最合适的砖头,实在不行只能用瓦刀对材料进行手工修整。”李林锴告诉记者,真正参与到古建筑的维修中,才发现古建筑中藏着众多奥妙之处,“不像现代建筑这么规整,维修古建筑只能因形施工,其中有很多维修的诀窍。”
“这是我们首次让学生全流程参与古建筑维修,将持续半年的时间。”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吕凡任告诉记者,目前扬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年轻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高水平的传承人才十分稀缺。吕凡任希望通过这一次古建筑维修的项目,激发大学生们投身古建筑技艺传承。
此次参与古建筑维修让大学生们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把年轻人的想法和思维带到了古建筑技艺传承当中。“在维修的过程中,我们也收集了不少数据和图纸。”曹林锋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着手对卞宝第故居进行数字化建模,“我们将最终形成一个三维的模型,将古建筑搬到网上。”而李林锴则在古建筑的节能环保方面进行了探究,“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这个方向,希望能为古建筑技艺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8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