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部偏北,江西五大河流信江的中下游。东、北接上饶市,西、南连抚州市,东南一隅与福建省南平市毗邻。全市区域面积3560平方公里,辖月湖、余江2个区,代管贵溪市,截至2023年底,鹰潭市常住人口115.09万人,市政府驻月湖区。
鹰潭因境内龙头山(今市人民公园)有一深潭,常见“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通俗地讲,就是在信江岸边的龙头山上,自古有一片樟树林,每当晴空万里,群鹰便在樟林上空展翅翱翔,尽情盘旋,信江深潭激流,回旋于龙头山下,鹰从高空俯啄潭鱼,因而得名“鹰潭”。也有说法是龙头山下潭深水清,碧波绿如鹰眼,故而得名“鹰潭”。明朝诗人刘命清在诗作《鹰潭》中对此就有过描述:“不畏前溪冷,鸡鸣逐晓星。风霜欺短鬓,身世信浮萍。鹰眼寒潭碧,龟纹石縠青。无劳嗟远役,百里见乡亭。”
当地民间,还流传另外一种鹰潭地名来由的说法,这与现鹰潭市区的传统大姓桂姓有关。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重修的《桂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桂友凉16岁时,因宋末元初家乡遭遇战乱,旧居贵溪井坑难以维持生计,时遇一奇人,请其指点迷津,奇人告之:“翔鹰冲汉表,养甲向潭栖。”让他去一个有雄鹰翱翔的水潭附近生活,桂友凉听从了他的建议,辗转找到了鹰潭这个地方。而“鹰潭”这个地名,就是取了两句卦象中的各一个字。桂友凉也成为了桂氏在鹰潭的始祖,而鹰潭的地名源于此。
西汉时期,鹰潭属馀汗县(今余干县)地。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属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属鄱阳郡。晋元康元年(291年),馀汗县晋兴乡划出设晋兴县,鹰潭属晋兴县境地;建兴元年(313年),晋兴县更名兴安县,不久即废,恢复馀汗县晋兴乡。隋开皇九年(589年),馀汗县更名余干县,属饶州郡。唐永泰元年(765年),分弋阳县西境及余干县东北境设贵溪县,隶属信州,辖鹰潭坊(今月湖区)。此后,鹰潭一直属于贵溪县辖地。
明万历初年,因鹰潭地处信江关津要冲,属于商道的重要节点,为了加强管理,维护商旅往来,开始在鹰潭设巡检司。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因交通和贸易日益频繁,在鹰潭设司;同治三年(1864年),改设鹰潭镇,为建镇之始,为贵溪县所辖镇。
1949年5月4日,贵溪、余江、鹰潭相继解放。5月7日,成立贵溪专员公署,鹰潭为专署所在地;8月13日,贵溪专员公署撤销。1952年,鹰潭仍为贵溪县所辖地,成为当地唯一的区级镇。1957年1月,鹰潭镇从贵溪县划出,升格为上饶地区直辖县级镇。
1958年4月,鹰潭又降格为贵溪辖镇。1960年7月,鹰潭再次从贵溪县划出,升格为上饶地区直辖县级镇。1979年3月,鹰潭撤镇设市,成立上饶地区所辖的县级鹰潭市。1983年7月,鹰潭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原县级鹰潭市区域改为市辖月湖区,同时划上饶地区贵溪县、余江县归其领导。1996年,贵溪县撤县设市,成立贵溪市,省直辖,由鹰潭市代管。2018年,余江县撤县改区。
“鹰潭是个好口子”,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途中对鹰潭的赞誉。鹰潭地处鹰厦线、皖赣线、沪昆线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非常便捷,被誉为“火车拉出来的城市”。同时,信江穿城而过,使得当地成为流淌的鱼米之乡。
鹰潭因道而名,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又被称为“中华道都”。从东汉末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庐炼丹创立正一天师道之始,薪火相传1900余年,与孔子世家并受朝廷重视,素有“南张北孔”之说。底蕴深厚的天师道文化影响广泛,辐射全国,远播海内外,也使得鹰潭成为中国道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境内龙虎山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所描绘的古今名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角山古陶窑文化、道文化、心学文化、鬼谷子文化、古越文化、红色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