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之廊,梦回大唐,追溯那个贫穷,但却人间烟火味十足的70年代,岁月的沧桑掠起了尘世滚滚的凉,蜿蜒伸向远方,延向了梦乡……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与认知,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那时,工资低,孩子多,缺衣少粮,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全家老少个个面黄肌瘦,缺少营养;孩子上学成了“老大难”问题;偶尔想吃顿好的,打个牙祭,要盼到来个亲戚,或者要翘首以盼等到逢年过节,才能够“美梦成真”。
这种贫寒的社会现象,在当时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城镇都普遍存在。
1978年,在我国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上,1斤大米的价格约为0.1元,猪肉的价格约在0.73元/斤。
那时候,国营单位直接垄断了整个猪肉售卖行业,且购买猪肉均凭肉票定量供应。假如你在肉铺里有熟人,通过“特殊渠道”,购买三寸厚的肥肉最为划算,因为膘肥肉厚的大肥肉不但可以好好的解馋,而且还能够将肥肉熬制成猪油,用猪油拌饭,那叫一个“安逸”。
即便瘦肉成色再好,也鲜有人去问津,因为瘦肉容易“塞牙缝”,农村人总对其“爱搭不理”。
当时,虽然普通家庭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但好在社会综合保障体系还算健全,国家会想方设法为人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一定性的社会保障。70年代时期,整个社会秩序井然﹑氛围和谐﹑融洽,没有所谓的贫富差距,社会上没有仇富一说,更没有恃强凌弱﹑为非作歹的霸凌行为,人人平等,人人崇尚奉献精神,人人都是建设国家的主人。
在70年代,生活条件捉襟见肘,普通百姓的一日三餐非常的简单,也非常的“便捷”,早晨大都是一碗“清澈见底”的稀饭,如果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话,会在锅边“任性”地甩几个“帖饼子”。当时的粮食加工多为手工研磨,非常的粗糙,吃起来有一种沙沙的颗粒感。
午餐是清一色的蒸菜团子,或者野菜饼子,就着一杯滚烫的白开水也能吃得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如果时令到了大雪纷飞的隆冬,在户外再也找不到野菜的半点影踪,这时只能不断安慰自己日渐下垂的肚皮,劝慰自己来年再好好地享用这难得的“美食”。
晚饭的食物照旧简单的有些离谱,但会额外地多出一盘碧油油的素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享用着实至名归的“烛光”晚餐,享受着简单的生活所带来的无限快乐,这份宁静,这份悠远,让不受羁绊的内心充满了平静和些许的满意。
至于大米﹑白面这些金贵的粮食,都被整齐有序地摆列在国营商店的“展柜”上,人们在驻足观望的同时,会意味深长地吞咽一下口水。
如果你手持着1张10元面额的大团结,在人群里故作镇定地走来走去,一定会“亮瞎”一干人的眼睛。因为在当时,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钱款,相当于普通工人大半个月的工资,一个农村家庭一个月的生活开支。
有了这笔“巨款”,你可以底气十足地走进国营饭店,点一桌子除了熊掌之外的饕餮大宴。饭店里的肉食价格也大多在0.2元左右,一盘子拔高的土豆烧牛肉的价格为0.25元,而素菜的价格则更为的低廉,花费0.05元就能吃到一盘香喷喷﹑碧油油的素菜。
即便你在饭店点上10多个菜,再加上酒水的费用,餐费决计不会超过2.0元。可见,在当时,10元的购买力有多么得“恐怖”。
按照当时如此低廉的消费水平,你若拿出10元面额的大钞进行付款,极有可能会遇到找不开钱的“尴尬”情况。毕竟在那个一心只干革命﹑默默无声﹑甘愿奉献的特殊年代,人们崇尚的是爱国主义情怀,对于金钱似如粪土,没有人愿意去投机取巧,所以10元的“大团结”还真不常见。
如果时令进入到了冬季,新鲜蔬菜绝难买到,因为在当时,压根就没有塑料大棚,没有反季节蔬菜,更没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人民群众所吃的蔬菜大都是纯天然的有机食品,例如西红柿、黄瓜﹑萝卜等,从田间地头采摘回来,压根儿就不需要反复搓洗,直接用手擦拭后,即可直接食用。那时候的孩子从来都不挑食,也不厌食,能够填饱肚子已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幸福了。
70年代的孩子最殷切期盼的莫过于过年了,因为在过年的时候,即使家里再艰难,家长们也会毫不吝啬地用一年积攒下来的布票去购买几尺漂亮的布料,为孩子们量身置办一件做工讲究的新衣。
即便是在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除夕早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也会精神抖擞地穿着簇新的“行头”去走街串巷,以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穷年富过,这便是淳朴﹑善良﹑勤劳的中国人,最为“豪横”的一面。年夜饭无疑是丰盛的,各色“美味佳肴”,都应有尽有,大人们大都舍不得多吃,他们会笑呵呵地看着自己的“小馋猫”们大快朵颐。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火炉边,享受着除夕之夜带来的无限欢愉。
这种与生俱来的幸福感,灼灼地融化了冰寒的雪花,内心的丰美远胜过世间的一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8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