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大唐"影帝", 安禄山如何靠演技, 接连"拿下"李林甫、唐玄宗?

雪莲果说历史2024-04-17 07:00:00  66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李林甫大肆扩张自己的权势,大起冤狱排斥异己势力的时候,有两个人物却特别“走运”,一个是少数族出身的将领安禄山,一个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

1、安、史二人的“贵人”——张守珪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混血种胡人。父为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突厥巫师,以占卜为业。据说,其母是在轧荦山祭神后生下安禄山的,故初取名为“阿荦山”(亦作“轧荦山”)。轧荦山是突厥人崇拜的战神象征。

不过,“阿荦山”从未用过康姓,又从小即以孤儿寡母的在突厥部落中游荡,所以,“阿荦山”很可能是个私生子。后来其母嫁给突厥安波注(一作安波至)的兄弟安延偃。

开元初,安延偃部落破散,突厥将军安道买的儿子安孝节和安波注的儿子安思顺、安文贞带着“阿荦山”逃至岚州。

安孝节的弟弟安贞节在岚州担任别驾的官职,故收留了他们。其时“阿荦山”年仅十余岁,遂与安孝节、安贞节和安思顺并为兄弟,冒姓安氏,改名禄山。

安禄山长大后,“奸贼残忍,多智计,善端人情”。

因其从小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混迹,因而“能解九蕃语”(一作“六蕃语”)。与安禄山一起逃出来的还有一位史思明,与安禄山为邻里相好,前后一日生,史思明除日(即除夕之日)生,安禄山元日(即正月初一日)生。

两人长大后,情谊甚深,皆为当地诸蕃互市牙郎(市场管理小吏),又善于打仗,以骁勇著称。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任安禄山和史思明同为捉生将。

安禄山熟悉当地“山川井泉”,对奚、契丹的情况也很了解,故命其出战必有克获。有时只带三五骑兵,也能生擒契丹兵数十人。

张守珪“每益以兵,擒贼必倍”。张守珪是长期转战边境的宿将,颇赏识安禄山的骁勇之才,故提拔他为偏将。每战,据说是“所向无不摧靡”,深得张守珪的宠信,继而将其收为自己的养子,并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视为自己的心腹将领。

唐代军队中,自唐太宗开始用蕃将就很普遍,到唐玄宗时更是如此,而安禄山既屡立战功,受到重用,是很自然的事。

史思明也是个奸诈诡谲的人。有一次,他只身混入奚族部落中,骗取了奚王的信任,将其部下良将琐高及将士三百余人,诱至平卢(治柳城),然后密报平卢军使裴休子,用计生擒琐高,全歼奚兵三百余人。张守珪以其有功,上奏擢授为果毅,累迁为将军。

后张守珪派他入京奏,玄宗见他奏事称旨,十分高兴,遂赐名叫史思明。

2、安禄山的“死里逃生”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安禄山为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奉命前去进攻奚、契丹军。他按照惯例恃勇冒进,不料奚、契丹摸清了安禄山作战的规律,集中兵力将其击败,致使唐军损失惨重。

张守珪按军法奏请将他斩首。玄宗核准,中书令张九龄所拟《赐守珪敕》云:

“禄山等轻我兵威,曾不审料,致令损失,宜其就诛,卿既行之,军法合尔。”

又《赐平卢将士敕》云:

“安禄山之诛,缘轻敌太过,勿因此畏懦,致失后图。”

眼看安禄山即将被杀,但临刑时,安禄山急忙大呼曰:

“大夫(张守珪)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

张守珪是个军人统帅,本来就爱惜将才,他上奏玄宗请批准杀安禄山,虽是按军法规定行事,但他希望玄宗能念其过去军功,赦免他的死罪,以戴罪立功,只是不便直接提出来。临刑时,听了安禄山的呼叫,更觉手软。

可是,自己的奏状玄宗已经批准,不杀也不好办。于是,他干脆将安禄山直接押送京师,让唐玄宗自己去处理。

中书令张九龄见了很不高兴,在公文上又批道:

“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在这里,张九龄实际上是责备了张守珪“推诿于上”的做法。

可是,玄宗亲自见了安禄山后,果然借其骁勇,意欲赦免。

张九龄以宰相的身份力争说:“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

还说:“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其实,安禄山这时不过是个平卢军讨击使,未必已有谋反之志,而张九龄也不是神仙,能看到二十年后所发生的事。

张九龄之所谓“貌有反相”云云,不过是托辞。以冀说服玄宗而已。

不料玄宗反而提出说:“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

张九龄无奈,只得重拟《赐守珪敕》云:

“禄山勇而不谋,遂至失利,衣甲资盗,挫我军威,论其轻敌,合加重罪。然初闻勇斗,亦有诛杀,又寇戎未灭,军令从权,故不以一败弃之,将欲收其后效也。”

由此,安禄山被免其一死,只是撤了官职,准许以“白衣将领”带兵打仗,立功赎罪。这是安禄山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安禄山的“得宠”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矫称玄宗命令发兵攻奚,结果遭受惨败。张守珪隐瞒实情,谎报获捷。玄宗派宦官牛仙童前往核查。张守珪以重金贿赂牛仙童,牛仙童回京后便谎称确实获胜。

不料,真情泄露,结果,牛仙童被杖死,张守珪被贬括州刺史。李林甫又趁机株连太子太师萧嵩(曾任宰相),贬为青州刺史。

张守珪被罢军职后,安禄山倒未因养父子和部将关系受到连累,反而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擢升为平卢军兵马使。从此,他重新寻找政治上的保护伞。

安禄山性乖巧,善于讨好人,因而“人多誉之”。另一方面,他对朝廷中的情况不断深入了解,朝中官僚们的情况他也颇为熟悉,采取各种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至平卢巡视,安禄山即“曲事”张利贞,卑躬屈膝地向他献殷勤,甚至连张氏的左右随员,也皆大肆贿赂,致使人人欢喜。

张利贞回朝后,当然是“盛称禄山之美”。开元二十八年八月,安禄山即被提升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并兼两蕃(奚、契丹)、勃海、黑水四府经略使。不到半年,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正月,玄宗将平卢军升级,设为节度使,任命安禄山为首任平卢节度使。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谎奏云:

去年营州生紫方虫,大食禾苗,臣焚香祝天云:“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衹,愿使虫散。”

祝罢即有群鸟从北飞来,食虫立尽。请朝廷宣付史官。这本是荒诞不经的一派胡言,目的在向玄宗表白自己的忠心。这件事对玄宗来说也不难揭穿,可是,玄宗听了居然大喜过望,并以其忠直,大加重赏,加授骠骑大将军。

由于安禄山讨得了玄宗的欢心,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三月,又被授范阳(即幽州)长史,充范阳节度、河北采访使,原任平卢节度使依然如故。

特别在安禄山离京出镇的时候,玄宗亲自下令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皆往饯行。

对安禄山礼仪的隆重,对历来对待武臣所少有。

这大大提高了安禄山在朝廷文武官员中的地位。玄宗这样对待他,也是安禄山始料所不及的。

第二年,安禄山又奏:

“臣昨讨契丹,军次北平郡,梦见先朝名将李勣、李靖向臣求食。乃令立庙,兼伸祷祈。荐奠之日,神室梁生芝草,一本十茎,状如珊瑚盘叠。臣当重寄,誓殄东夷,人神协从,灵芝瑞应。伏请宣付史馆,以彰幽赞之功。”

这一回的梦见李勣、李靖“求食”和“庙梁产芝”,写前此“飞鸟食虫”如出一辙,都是安禄山精心设计的欺君罔上的伎俩,目的都是为了取媚于玄宗。

而这次玄宗也和前次一样,欣然领受了。这倒不在于玄宗的昏蔽,而是玄宗需要这样忠于自己的蕃将。

在朝臣中,积极保荐安禄山的,除了张利贞外,还有礼部尚书席建侯、户部尚书裴宽和右相李林甫三人。

席建侯担任过河北黜陟使,曾表荐安禄山是所谓“公直、无私、严正、奉法”的好节度使,是难得的统军人才。裴宽与李林甫“皆顺旨称其美。”

史称:

“三人皆上所信任,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

4、安禄山的“靠山”——李林甫

不过,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握有重权的李林甫。李林甫其时正在军镇边帅中物色自己的支持者,他见玄宗如此宠信安禄山,又认为安禄山的情况可资利用,遂积极进行拉拢。

一次寒冬,安禄山去见李林甫,李林甫带他到中书厅(亦作政事堂,宰相们议政和办公的地方)坐下,亲自脱下自己身上的长袍披在安禄山的身上,以示对他的关怀和宠信。

李林甫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安禄山是十分清楚的。李林甫如此亲切对待他,他自然是受宠若惊。他正要找这样的人作为保护伞,以便在政治上增强保险系数。

因此,安禄山对李林甫推心置腹,无所不谈,直呼李林甫为十郎。而李林甫也的确在保护他。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当王忠嗣告安禄山欲“谋反”时,李林甫就公然出面保护他。据说,李林甫起大狱迫害太子李亨党羽时恐怕出意外,故曾暗告安禄山,“思作难,约令其子引兵来援。”

这条记载虽不足征信,但安禄山成为李林甫所拉拢的党羽,是十分显然的。关于这一点,《安禄山事迹》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它说:

“右相李林甫素与禄山交,复屡言于玄宗,由是特加宠遇。”

另外,玄宗自开元后期起,开始在边镇施行改用蕃将代替汉族文臣武将为节度使的政策,李林甫是这一政策的建议者和执行者。

他曾劝玄宗说:

“陛下若能对蕃将抚而将之,使其必死(即效忠而不怕死),则夷狄不足图也。”

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和条件下,安禄山的走运是很自然的。唐玄宗正是按照这一政策来对待安禄山,即宠以恩信,使其效死。

在玄宗和李林甫看来,蕃将不识字,头脑单纯简单,最能以恩宠笼络其心。只要这些将领愿意向唐廷效忠,其他一切如愚昧、无知、粗野、丑陋等等,皆可不计较。

而安禄山呢,是个善用心计的人,完全摸透了玄宗一套的想法,并千方百计地投其所好,甚至装蠢卖傻,以突出自己的愚忠。

5、粗鄙外表的背后

安禄山入京,常被玄宗邀去参加深官内宴,在酒醉肉饱之余,禄山向玄宗说:

“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材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

玄宗虽未作答,内心则感到他十分可爱,对他十分满意,遂叫他晋见皇太子李亨,希望这位储君也能赏识他。可是,安禄山见了太子李亨居然不拜,因为他知道玄宗并不怎么满意这位太子,而且处处加以制约,使太子的政治处境十分孤立。

及至左右催促安禄山下拜,他仍直着身子拱立道:“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

玄宗提醒说:“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

安禄山赶紧说:“臣愚,推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

安禄山以少数族人朴野的面目出场,伪装“不知太子为何官”,是经过一番深思的,他正是以“惟知陛下一人”,所谓愚忠、“纯诚”,博得了玄宗对他的进一步宠信。

安禄山外若凝直,内实狡黠,在玄宗面前,“应对敏给,杂以诙谐”,看起来说话很随便,其实每一句话都用过心计,而玄宗似乎也颇喜欢安禄山这付讨好自己的“傻样”。

安禄山长得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三百斤。他进宫上朝,中途必得换一次坐骑,否则马要被压坏。驿站为安禄山准备坐骑时,要用五石土袋试过,能驮得起的,方可乘用。

因其腹大,马鞍前又置一小鞍,以承其腹。

有一次玄宗指着安禄山的大腹开玩笑道:“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

安禄山立即回奏道:“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

玄宗听了大悦。安禄山虽然十分肥胖,但行动还很敏捷,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喜,在参加宴会时常跳“胡旋舞”,据说是旋飞自如,“其疾如风”,根本看不出是一个肥胖过度的人。

对安禄山这样一个丑陋粗俗而野心勃勃的人,朝臣中并非没设有议论。然而,玄宗却认为这样的人愚而可制,所以并不在乎。有一次,安禄山在夜宴时,喝得烂醉如泥,呼呼大睡。

有人便报告玄宗说,看见安禄山化为一龙首黑猪。玄宗并不惊奇,笑着说“猪龙也。无能为者。”

这段记载,虽然很荒诞,然而却反映了一般朝臣与玄宗的心理。朝臣把安禄山描绘成怪物,而玄宗则解释为“无能”之物,这说明玄宗正因为视安禄山为“无能”才放心加以重用的。

玄宗为了提高安禄山在朝臣中的突出地位,在兴庆宫勤政楼设宴欢宴群臣时,百官列坐楼下,独为安禄山在御座的东间特设金鸡屏障,安排了一个坐席,还命卷起垂帘以示荣宠。

太子李亨对这种情形实在看不下去,向玄宗进谏说:

“自古正殿,无人臣坐之礼,陛下宠之太甚,必将骄也。”

玄宗提出了一条歪理,回答太子亨说:“此胡骨状怪异,欲以此厌胜之耳。"

这很能反映安禄山在玄宗心目中的“价值”。所谓“厌胜”,无非是想将让安禄山在外守边抵御奚、契丹,在内则借以威慨群臣,缓冲朝廷官僚集团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6、如何投玄宗所好?

安禄山为了取悦玄宗,夸耀自己的战功,常将俘虏押送京师长安,以邀奖赏。

同时还向玄宗敬献大量的宝物。安禄山每年派人进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之物,“不绝于路”,致使所经“郡县疲于递运。”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天长节,玄宗生日,安禄山进献山石功德及幡花香炉等。他知道玄宗信奉道教,特别又进献玉石天尊一套(内有天尊并待坐真人、玉女神、天丁力士、六乐童子及狮子、辟邪、香炉、玉案等共三十六事,很完整的一套)。玄宗命分别置于大同殿和内暖殿。

安禄山在边镇也多用狡诈的办法,诱骗奚、契丹的酋长前来宴会,在酒中浸以莨菪子,待其昏醉,加以杀害、为不使人知,暗中挖坑埋掉,动辄数十人。

这样的做法,前后有十余次之多。

天宝九载十月,安禄山将入朝献俘,玄宗亲自在临潼温泉宫等候。在这之前,玄宗早已令有关部门于温泉为安禄山专造居宅一所。当安禄山将到的时候,又命杨国忠兄弟姊妹至新丰迎接。

这月十六日,玄宗驾幸望春宫,安禄山在观风楼下献俘八千人又另献金银器物、婢女、驼马等。玄宗也厚加赏赐。住在温泉宫的那些日子,玄宗每食一味,遇有珍美者,必令赐与安禄山,“中贵相望于道”。

是时,又适逢吏部考课,安禄山被定为最高一级的“上考”,以宠异之。

对于安禄山,玄宗可谓关怀备至。除在临潼温泉为安禄山造宅的同时,又在长安为其造宅。安禄山原在长安有一旧的府第,玄宗以其陋隘,于亲仁坊选了一块空旷之地,出御库钱物,为其建造新的府第。玄宗的要求是:“穷极华丽,不限财物”。

还特别关照前往督役的宦官说:“胡眼大,勿令笑我”。

由于玄宗的宠信和李林甫的保护,安禄山在数年之间,平步青云,节节上升。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安禄山以范阳、平卢节度使加御史大夫。

次年,封柳城郡开国公,实封三百户,并赐钱券。天宝九载(公元750年)五月,又赐封东平郡王。这是唐将帅中第一个得到封王殊荣的人。

不仅给予王爵的最高荣誉,而且增加和扩大其实权。八月,即命安禄山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采访处置使享有该道的行政权和财赋权,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安禄山求兼河东节度使,玄宗也欣然同意。从此,平庸的安禄山居然一身而统三镇(范阳、平卢、河东),又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刑赏、财赋,乃至官吏的任免,皆由他垄断专制,其势力迅速增长,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7、李林甫的“手段”

安禄山在玄宗的支持下,在朝中有恃无恐,目空一切,对朝廷官员皆“慢侮之”,唯独惧怕李林甫。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时,也颇为傲慢无礼。有一次安禄山去见李林甫,李林甫便托辞召王鉷来,王鉷其实也是恩宠莫比的人。

王鉷与安禄山一样,同为御史大夫,王铣却畏惧李林甫,所以在礼仪方面一点也不敢怠慢。王鉷来了之后,果然“趋拜甚谨”。安禄山见了方知自己有失礼仪,从此再也不敢傲慢了。

李林甫为了对付安禄山,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每当安禄山与他谈话,总被他“揣知其情”,先予道破。因此,安禄山以李林甫为“神明”,惊服得五体投地。安禄山见到李林甫时,总不免战战兢兢,甚至盛寒天气,也常常汗湿内衣。

安禄山担任御史大夫后,专派部将刘骆谷常驻北京,刺探朝廷旨意动静,并代为处理公文,京中有什么消息也即予通报。安禄山身居范阳,对李林甫的一举一动都非常重视,每逢刘骆谷从京师回范阳,即先问“十郎(李林甫)何言?”

闻有好言则欢喜雀跃,若李林甫说:“大夫(指安禄山)须好检校”,安禄山就急得反手据床呼道:“阿与,我死也!”这在当时朝中传为笑闻。

梨园乐师李龟年曾在官内宴会上模仿安禄山的姿态,表演得惟妙惟肖,连玄宗看了也捧腹大笑。

由此可见,尽管安禄山在玄宗的宠信和李林甫的卵翼下权势日增,但由于权相李林甫的恩威并用,安禄山基本上被李林甫所控制,还不敢胡作非为。

对于这一点,玄宗当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也是安史叛乱没有在李林甫专权时爆发的原因。

(正文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7128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