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 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 后代都要去哈佛读书

流浪的奶冻2024-03-21 19:15:51  166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心脏地带,隐藏着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秘密。一个拥有近千套房产的家族,静静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已经富裕到了第17代。

他们的故事,如同流传在狭窄巷弄间的轻语,既真实又充满了神秘感。这个家族,就是贝家。

贝家的传奇始于数百年前,当时他们是以经营药材起家的商人,而今,家族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金融、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贝润生,这位家族的一员,展现了超前的投资视野,购买了近千套上海的房产。

这些房产不仅为贝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更是成为了他们传奇故事的一部分。这个家族到底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贝氏家族:从药材到金融的跨界传奇

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贝氏家族一直深耕于药材生意之中,凭借着对中药材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逐步建立起了在商界的声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第十三代的贝润生和贝哉安兄弟俩意识到,单一的商业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家族发展需求,因此开始探索更为广阔的商业领域。

贝哉安,作为家族中的革新者,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商业洞察力。在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的风口,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

银行业,尤其是为广大民众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贝哉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与其兄弟共商后,决定跨入金融领域,这是贝氏家族历史上的一次大胆转型。

1915年,上海银行的成立,标志着贝氏家族商业版图的一次重大扩张。

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中,银行业务普遍以金融机构和大商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普通民众很难享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

贝哉安在创立上海银行时,决定打破这一传统,将服务对象直接延伸至广大的普通民众。

这家银行成为了当时首家允许使用银元开户的银行,极大地方便了普通人的生活,使得大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资金的存取和转移,这一创新举措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上海银行的运营模式和服务宗旨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贝哉安不仅仅满足于为普通民众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他还积极探索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旨在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银行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普通民众心中可信赖的金融机构。

上海银行的成功运营,不仅为贝氏家族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为家族在金融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贝氏家族由此从一个单一的药材经营家族,转变为涉足多个行业的商业巨头,其在金融领域的成功尝试,也为后来的家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贝润生:颜料大王与园林梦

在上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那个时代的商人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贝润生,作为当时商界的佼佼者,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展现了非凡的品味和远见。

他对美学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他购买狮子林这一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狮子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以其精妙的园林布局和独特的山石景观而闻名遐迩。

贝润生斥资80万银元购买狮子林,这一数字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足以让一个中等家庭安稳度过整个人生。

对于贝润生这样的资本家来说,这笔钱更多地是对美的投资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贝润生购买狮子林后,并没有将其私人化作为自己的游乐场所,而是开放给了公众,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和欣赏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丽与精湛。

在那个时代,贝润生的行为无疑是前瞻性的。他认识到,真正的财富不仅仅体现在金钱的积累上,更重要的是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通过购买并保护狮子林,贝润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颜料大王”的美誉,更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积极投资文化事业、保护传统遗产的良好形象。

房地产视野:贝润生的投资智慧

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面貌和结构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贝润生,一个已经在商界小有成就的资本家,开始了他在房地产领域的冒险之旅。

这个时期,尽管房地产市场尚未成熟,但贝润生凭借其敏锐的商业直觉,预见到了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的巨大潜力。

贝润生的行动迅速而果断,他开始大规模收购上海的房产。这些房产遍布上海的各个区域,包括繁华的市中心和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郊区。

贝润生的这一系列操作,并非基于对房产的个人使用需求,而是纯粹的投资行为。他看中的是长期持有这些资产,等待市场价值的上升,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种投资策略在当时并不常见。大多数人买房仅限于满足居住需求或者是小规模的投资。

然而,贝润生的投资规模和他对市场的判断,显得格外前瞻和大胆。

他购买的近千套房产,涉及了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这样多元化的房产组合,不仅分散了投资风险,也极大地提高了投资的收益潜力。

时间证明了贝润生的这一战略决策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上海的经济持续增长,城市扩张,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

原先购买的那些位于市中心的房产,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和人口的聚集,价值翻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而那些位于预期发展区域的房产,也因为城市规划的扩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了巨大的增值。

诗书传家乐善好施:贝家的家风

17代贝家人一直秉持着“诗书传家,乐善好施”的家训,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家族成员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贝家,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被视为家族责任的一部分,从小到大,每一位家族成员都被教育要深入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学、历史和哲学,这种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得贝家不仅在商业上成功,也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积累了深厚的底蕴。

在慈善事业上,贝家同样不遗余力。不同于那些追求名声和地位的家族,贝家的慈善行为往往低调而持续,他们认为真正的善行不需要过多的展示。

这种行为准则体现在对教育、文化和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支持上。例如,贝家曾匿名捐资建立学校,资助贫困学子,还对一些文化项目和修复传统建筑项目进行资助,这些善举虽然不常被人提及,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

低调是贝家另一显著的家族特质。尽管家族财富丰厚,位高权重,但贝家人在公共场合往往保持谦逊,他们的生活方式简朴,不追求奢华和炫耀。

这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选择,使得贝家在风云变幻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稳定和谨慎,避免了许多因奢靡生活而导致的家族危机。

正是这种低调与善举的家族文化,为贝家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保护了家族的财富不被外界的风波所侵扰。

这种独特的家族管理哲学,使得贝家得以在商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取得了长期而持续的成功。

此外,贝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也是其家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被鼓励去世界顶尖的学府深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不仅让贝家成员个人受益,也为家族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贝家的子孙后代纷纷进入哈佛等世界名校深造,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建筑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的建筑事业始于对建筑美学与功能性的深刻理解,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每一项工程之中。

在卢浮宫的扩建项目中,贝聿铭巧妙地将玻璃金字塔设计融入古老宫殿的庭院中心,既展现了现代建筑的精神,又尊重了卢浮宫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种设计思路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赞赏,使得卢浮宫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和文化景点之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则体现了贝聿铭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能力。

新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园林的布局与建筑风格,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既具有中国古典美感又不失现代简洁风格的建筑。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展示苏州地区丰富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成为了一件集合了艺术与技术、历史与现代的建筑艺术品。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这一决定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能够实现自己对建筑美学和创新设计的追求。

在随后的年代里,他的公司承接了世界各地的多项重要建筑设计项目,每一项作品都体现了贝聿铭对建筑设计的独到理解和无限创新能力。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界的杰出成就,使他获得了包括日本天皇奖、法国建筑金奖在内的多个国际大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建筑设计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将东西方建筑美学完美融合的肯定。

作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跨越了国界和文化,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黄健敏.贝聿铭大师的建筑生涯[J].建筑师,2017(3):86-96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937.html
0
最新回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