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蒋介石就开始部署对解放军的进攻,为简化机构、统一调遣,八路军与新四军放弃原有编号,并在原有基础上组建野战军。
其中,最早出现的野战军是“华中野战军”,该野战军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月就成立了,野战军司令员由粟裕担任,政委由谭震林担任。此后又出现了山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等番号。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我军在上述野战军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最终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除此之外,在华北地区还有一个由人民解放军总部直接管辖的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熟悉我党军史的看官应该知道,为了确保战时政策的执行效率,我军早期一直采用“政委具有最终决定权”的方案,即政委确定打不打、有最终一票决定权,司令则负责具体的作战方案和战时指挥。
但是这个方案,在1940年之后逐渐不再被人提起,难道是说政委已经不具有最终决定权了吗?
一,各野战军的司令及政委
为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先了解一下各个野战军的司令员以及政委名单。
第一野战军是在西北野战军的基础上改名而来,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第二野战军是在中原野战军的基础上改名而来,由刘伯承担任司令员,邓小平担任政委。
第三野战军是在华东野战军的基础上改名而来,由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第四野战军是在东北野战军的基础上改名而来,由林帅担任司令员,罗荣桓担任政委。
其中一野和三野情况比较特殊,出现了军政主官都由一个人担任的情况,所以不存在司令员和政委谁有最后决定权的问题,毕竟都是一个人。
但是二野和四野就不一样了,司令员和政委各司其职,那么战时谁的权力更大呢?
二,新的指挥机构:前敌委员会
事实上,由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为战时指挥官,司令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临时做出部署,如果还需要政委考虑的话,指挥效率就会降低。为此,中央决定也不再墨守成规,非要明确司令和政委谁更有权利了,干脆直接成立一个新的战时机构:前敌委员会。
前敌委员会凌驾于野战军之上,是中央为组织某个地区的战争而设立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前敌委员会的负责人是前委书记,由中央直接任命,拥有战时最终决定权。
三,我军设立的前敌委员会有哪些
为了便于指挥,中央决定从各野战军中选取人员充任前委书记一职。
第一野战军前委书记由彭德怀担任,前委委员有张宗逊、王震、许光达等十二人,该前委下辖七个军与两个骑兵师。
第二野战军前委书记由邓小平担任,前委委员有刘伯承、陈赓等五人,该前委下辖九个军。
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由陈毅担任,前委委员有粟裕、谭震林等五人,该前委下辖四个兵团。
第四野战军前委书记由林帅担任,前委委员有罗荣桓、刘亚楼等八人。
也就是说,各野战军战时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只有四个人,分别是彭德怀、邓小平、陈毅和101,其中仅有邓小平一人此前的职务是野战军政委,其余三人都是野战军司令员。
三,粟裕是个特例
上海解放后,由于上海地位特殊,中央决定派遣陈毅前往上海,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第三野战军的前委书记空了出来。
再三考虑后,军委决定由粟裕出任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而其余三野的前委书记都没有出现变动。
四,淮海战役中的“总前委”
解放战争是一场运动战,不是各个军区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固定区域内战斗,而是需要各个野战军协调作战。
比如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都参与作战了,为统一部署两大解放军,中央军委临时成立“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前委委员还有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
因此,民间所争论的淮海战役究竟由谁指挥,有人说是邓,有人说是粟。关于这个争论,看完本文,自然会得出答案。
总的来说,淮海战役中大的决策由邓小平参考中央的决定拍板确定,具体的战时策略则由前委下辖的野战军领导制定,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的指挥者,自然是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者。所以淮海战役中,邓小平和粟裕都是有指挥的功劳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