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黄克诚将军素以敢说真话、敢于监督而备受尊敬,或许是因为名字中有“诚”,所以黄克诚将军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的将“诚”字贯彻到底,其刚正不阿的行事作风有时会给他带来不少挫折,但即便如此,黄克诚也从未妥协过。
黄克诚将军
1985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在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时,因为不知道要怎么书写关于“林彪”的条目,所以就写了几个官衔草草结束,黄克诚看后非常不满,当即叫来几个主编与他们当面谈了一下林彪。
而听完黄克诚的话后,几位主编当即忍不住感慨地说道:“敢这么说的人,也就只有黄将军了。”
那么,黄克诚将军究竟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引来几人这样的感叹呢?
高瞻远瞩进东北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就此落下帷幕,赶走了侵略者,国人无不是欢呼雀跃,然而,在欢庆之际,黄克诚却发现这是个抢先占据东北的好机会,当时我军已经占据了华中等距离东北相对较近的地方,而国民党军大部队还在后方,黄克诚认为,可以趁此机会大军北上,开辟东北战略根据地。
日军缴械投降
尽管当时蒋介石正在跟毛主席谈判,但黄克诚还是从中看出了蒋介石故意拖延时间,不愿和平相处的本质,于是黄克诚当即向中共中央发去了电报,一方面提醒党中央集中精力准备决战,一方面建议多派部队进入东北,最好能派5~10万人进入东北。
黄克诚的电报当即送到了毛主席手中,正在重庆谈判的毛主席看到黄克诚有这样的眼光后倍感欣慰,因为这正是他当时心中所想,早在抗战刚结束时,毛主席就已经有了争取东北的战略构想,就这样,在征得毛主席的同意后,我军开始有计划的陆续向东北派兵。
对于自己当年提出的这个建议,黄克诚一直自豪满满,后来每每回忆起我军进驻东北这件往事,黄克诚总会骄傲的对身边人说:“派十万人这样多的部队,还是我首先提出来的。”
未雨绸缪“唱反调”
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命令,率领新四军三师向东北进军,出发前战士们对此次的东北之行都满怀信心,当时关东军已经被苏军全部歼灭,国民党军又距离遥远,所以大多数战士都认为进驻东北会非常容易。
而更让战士们兴奋的是,外界一直在传东北粮仓充盈,不愁吃喝,还有很多关东军留下的武器装备,“接手就是赚”,但黄克诚始终保持百分百的理智,即使外界传的沸沸扬扬,黄克诚仍坚持让战士们全副武装的往东北进军,手上的武器一件都不能丢。
除此之外,黄克诚还考虑到,部队进入东北之后气温就会骤降,要是到时候没有棉衣御寒会很麻烦,所以在出发前,黄克诚千叮咛万嘱咐,让后勤人员抓紧赶制了一批棉衣,随军带到了东北。
但黄克诚此举却引来了很多质疑之声,因为正值九月,华中的气温还很高,这个时候准备棉衣,很多战士都觉得太早了,而且都说东北遍地是粮食和武器,但黄克诚不仅要求全副武装,还要背着棉衣去东北,很快就有人发牢骚,甚至还说黄克诚专门跟人唱反调。
不过黄克诚对此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只是一笑而过,很快,事实就证明黄克诚未雨绸缪的正确性。
1945年11月,黄克诚率领三师顺利抵达东北,然而,此时战士们看到的场景却和外界所传的完全不同,不仅没有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装备,还没有群众基础,分明就是啥也没有,好在黄克诚早有准备,直到这个时候,战士们才意识到黄克诚的“反调”原来唱的是对的。
进军东北
实际上,黄克诚在军中可不止这一次“唱反调”,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黄克诚总能快人一步,考虑的非常周全,所以“唱反调”其实也是黄克诚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即使是毛主席也经常夸赞。
抗战初期的黄克诚
四平保卫战与林彪意见不一
1946年3月,苏军撤出东北后,黄克诚的四个旅和邓华的辽西保一旅趁势攻下了东北地区极具价值的军事战略要地四平,失去四平,国民党军北上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不再轻松,对此,蒋介石非常恼火,当即表示要把四平夺回来。
但我军也下定了决心要守四平,为了守住四平,毛主席一方面让林彪亲自指挥四平战斗,一方面调集黄克诚的第3师三个旅、梁兴初的山东1师、杨国夫的7师两个旅等火速支援林彪,助他保卫四平。
4月18日,四平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在林彪的指挥下,我军首战告捷,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随着战斗的继续进行,黄克诚却察觉到了不妙。
首战失利,国民党军并未就此退去,反而又集结了30余万兵力卷土重来,国民党军东北最高军事长官杜聿明更是联合廖耀湘的新六军剑指四平,而当时林彪手里只有区区十万余兵力,面对倾巢而出的国民党军,黄克诚认为守四平已经没有意义了。
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接连给林彪发去数封电报,建议放弃四平,不要与敌人进行决战,但黄克诚的电报发出后宛如石沉大海,林彪始终没有回电,前线战士也没有撤退。
林彪“无动于衷”,黄克诚心急如焚,不久后他又致电中央,对眼下的东北局势做出分析,并建议快速撤军,避免更大的牺牲,但和给林彪的电报一样,这一次黄克诚的致电依旧迟迟没有得到回应。
实际上,当时林彪不是不想撤军,早在杜聿明集结大军来犯之际,林彪就已经意识到了战况不利,四平四周都是平原,难以防守,敌人空军还炸毁了我军运往梅河口的武器弹药,要想保全部队,撤退是最好的办法,但毛主席的一封电报却让林彪决定继续坚守。
当时毛主席正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得知四平形势危急后,毛主席当即给林彪回电道:
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同意之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的筋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及锐气,使其以6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武器弹药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而我则因取得长、哈兵力耗材可以源源补充,那是便可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确,虽然这一战困难重重,但毛主席还是希望林彪能再守一段时间,争取到足够的主动权,以便我军后续的长远发展。
也正是因为事关东北全局的发展,林彪才会对黄克诚的建议不作回复,后来塔子山失守,四平已无法继续坚守,林彪这才下令全军撤退,但此时黄克诚余怒未消,便气冲冲地找到林彪质问他为什么不回电,为什么不撤退,对此林彪未作解释。
很多年后,当黄克诚参加庐山会议时,仍对此事耿耿于怀,会议中场休息时,黄克诚与毛主席谈起四平保卫战,还指责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毛主席听后则说:“守四平是我的决定。”
黄克诚听后沉默了一会,然后又继续说道:“就是你决定的,那也是错误的!”
公正评价历史人物
尽管与林彪有过不同意见,但黄克诚对林彪一向尊重,1985年,党政治部在编辑“林彪”的词条时,因为林彪的一些特殊事件,导致其个人词条非常简陋,一位共和国的元帅,关于他的介绍却只有寥寥几段话,甚至只用几个官衔就将他的一生概括了。
看到这些,黄克诚沉默了半晌,然后严肃地对工作人员说道:“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
不久之后,黄克诚就找到了编辑“林彪”词条的几位主编,告诫他们,要以客观的历史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因为外界的变数就刻意掩盖事实的真相,写人物志,就要全面观察,全面评价,不能含糊其辞,这样才符合历史现实。
晚年的黄克诚
黄克诚的一番话让几位主编受益匪浅,几人对黄克诚的慷慨直言更是敬佩不已,在当下的时局下,敢这么说的,或许也就只有黄克诚一人了,此后在黄克诚将军的监督下,“林彪”的词条做了很多扩充和修改,这才让后人真正了解了这位元帅的一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