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水财经社 贾淼
随着AI大模型突飞猛进,这项变革性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加速融合,让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新的风口。
几天前,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中的重要硬件供应商和参与者英伟达举办的GPU技术大会,将人形机器人这一产业热点再次引爆。“五年后,将看到一些非常令人惊奇的事情”,英伟达联合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说。
人形机器人的热潮,也早已从美国“吹”到了中国。2月以来,人形机器人指数大涨,多家机构密集调研人形概念股。以A股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埃斯顿为例,过去的2个多月中就被63家机构调研。
面对风口,埃斯顿做好准备了么?
1、人形机器人炙手可热,多家机构密集调研
人形机器人是当今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指出,人形机器人背后可带动的产业相当巨大,包括但不限于新材料、稀土永磁、先进制造,到计算机软件、硬件、人工智能、算力建设的硬科技。更重要的是,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会走进千家万户,拉动消费,甚至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去年年底,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北京、深圳、上海也先后发布产业支持政策。
而随着AI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发展动能愈发强劲,在诸多券商研究报告和业内人士的口吻中,2024年已经被定义为“人形机器人元年”。
2月以来,人形机器人指数涨势强劲,累计涨幅达35.45%,其间最大涨幅高达51.51%。
在过去的3个月时间里中,中控技术、索辰科技、怡合达、埃斯顿、步科股份、丰立智能、新兴装备、奥迪威、均普智能、夏厦精密和博实股份等众多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也迎来机构密集调研。
据Choice数据统计,最近3个月内,这些企业中最高的获得了373家机构调研,少的也平均2天有一家。它们的主营业务涵盖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软件、小模数齿轮、谐波减速器和工业机器人等。
目前,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上游产业链的部分核心软硬件已经开始冲破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壁垒,比如作为核心动力传达机构的“关节”减速器,绿的谐波、来福谐波等中国制造已经可以和外国龙头平分秋色,国内市场份额总和已经基本与日本哈默纳科这样的全球龙头接近。
而在下游,而在下游,除了在港股上市的中国首家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优必选之外,让人关注的还有A股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002747.SZ),它的核心业务基本覆盖整个机器人生态链,包括自主研发及收并购,现在也开始向人形机器人进军。
成立于1993年的埃斯顿,最初是以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起家,业务逐渐拓展至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也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交流伺服系统的企业。
2011年,埃斯顿开始研发机器人本体。2015年上市后,通过外延并购的形式真正开始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发展,从上游核心零部件自给到下游系统集成能力。
过去7年中,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业务收入从起初的2.11亿快速增长至2022年的28.55亿,CAGR达到45.08%,逐渐成长为国内第一工业机器人品牌。
埃斯顿去年12月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自产的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应用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部分核心部件及技术和“人形机器人”部件有相通性。
此外,根据其去年12月公告,埃斯顿参股了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埃斯顿酷卓”)。埃斯顿酷卓主要从事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机器人复杂技能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目标为2.5万台,到2025年机器人出货量目标为5万台。在去年上半年公司再次成为国内整体工业机器人、国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国产品牌,连续四年在中国市场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
2、由“工”转“人”,埃斯顿才刚上路
但从工业机器人转型人形机器人,埃斯顿才刚上路。
根据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构成来看,由于人形机器人对自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减速器无疑是最核心的部件,占比达到32%,这也是市场原因给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PE(TTM)超过200相对估值的原因;而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成本合计虽然也能达到34%左右,但是埃斯顿近些年这块业务的业绩增长确实不太理想。
根据过往埃斯顿的年报,近些年带动埃斯顿增长的是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在当下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下,市场关注的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数控系统),埃斯顿近些年增长并不明显,2018-2022年,5年仅从7.26亿增长至10.25亿,CAGR仅有7%。
而且,埃斯顿的业务大多源于外延的收并购,从2016年到2023年之间,埃斯顿先后收购和参股了意大利机器视觉公司Euclid Labs SRL、上海普莱克斯、南京锋远、英国运动控制厂商TRIO、美国BARRETT、德国机器人系统集成商M.A.I 、扬州曙光、南京埃斯顿酷卓等,这些并购大大增强了埃斯顿的自主研发能力。
显然,埃斯顿需要整合其并购参股企业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至少现在从产业链定位上看,埃斯顿的商业模式更像是工业机器人的集成企业,从上游采购核心部件组装销售。
目前埃斯顿最大的掣肘仍然是利润率不够理想,盈利能力持续走低,净利率常年徘徊在5%,而去年三季度的净利率更是仅有4.5%。
而之所以目前盈利能力不佳,主要是因为埃斯顿采取的营销策略,尽量先以价格换取市场份额,再通过下游客户的不断认可,逐步导入高利润产品。
显然,要想抓住人形机器人的风口,埃斯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任重道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