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网络投诉平台上,以“消费金融”为关键词搜索,有接近16万条投诉,内容涉及暴力催收、实际利息过高、捆绑销售变相收取高额服务费/担保费、用户信息泄露等。
上述问题的多数投诉对象为消费金融公司。随着业务快速扩张和产品多元化,我国10万亿级的狭义消费金融范畴内,提供商除传统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外,互联网小贷等更多类型的平台陆续加入其中,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对象持续下沉。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消费金融与广大消费者息息相关,也是接下来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促消费大背景下,构建行业良性发展机制日益迫切。
近日,首届“消费金融高峰论坛”在重庆举办,论坛上发布的首份“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标准”(下称“标准”)指出了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为行业健康发展设立多个指标,并从适当性管理、负责任的营销等维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指引。
论坛上还成立了国内首个“消费金融服务联盟(重庆)”,签约成员包括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重庆农商行、蚂蚁消金、度小满等19家金融机构。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重庆涉及消费的金融机构(组织)超80家,消费贷款规模同比增长30%,其中3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占全国消金行业的26.67%,居全国首位;网络小贷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连续8年居全国同业首位。
消费金融四大问题亟待改进
上述标准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课题组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课题组共同撰写。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住户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80.1万亿元。其中,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末高4.7个百分点;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2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我国除房贷以外的零售信贷规模已经突破40万亿元。
而据标准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3月末,我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已突破18万亿元,截至2022年12月末,信用卡应偿余额已逼近9万亿元。
在这背后,金融科技对业务发展的驱动日益明显,我国消费金融业务产品、机构、服务对象均呈现多元化趋势,模式不断创新。但在满足不同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对此,报告提到了四点:一是多头借贷、过度负债;二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变得更加迫切;三是结构性失衡,业务覆盖面仍需向新型主体拓展;四是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成为重点。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善,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借贷记录尚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情况下,如果单个借款人在一家以上平台上发生借贷行为,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辨识。此外,平台也可能会因为征信系统不完善,在遇到收入造假等情形后出现过度授信。加上消费贷缺乏直接还款来源,过度负债带来的“借新还旧”“以贷还贷”还会导致债务风险不断积累,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逾期和恶意逃废债增加,严重影响市场环境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也是金融消费者密切关注的话题,上述平台投诉中不乏相关描述。“数字技术的普遍运用是把‘双刃剑’。”报告指出,科技在带来便捷金融服务、促进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收集使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消费者“知情-同意”原则被弱化,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收集的“必要信息”范围过宽,以及基于数据挖掘下的“精准营销”容易诱导更多资信脆弱的人群掉进超前负债的消费陷阱等。
此外,报告指出,在大量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中,也潜藏着客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盗等诸多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下,不负责任的消费金融会放大或扩散金融风险,可能给消费者造成范围更广也更严重的损失。
“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标准是什么?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报告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了“负责任的消费金融”的“三支柱”框架体系,一是负责任的提供者(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和其他机构)要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二是负责任的监管要完善消费金融的政策扶持和监管机制;三是负责任的金融消费者要明确认知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关系,由“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替代“刚性兑付”。
具体看“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标准,据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介绍,课题组将“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标准分为5个主题及多个指标,5个主题分别为社会与环境、消费者保护、消费者促进与提升、数字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合作方管理。
“在如今促消费的大背景下,机构与消费者的金融健康尤其需要关注。”曾刚指出,在研究框架下,“负责任的消费金融”要关注包括过度负债、资金违规使用、结构失衡等问题,也从适当性管理、负责任的营销、合作方管理等维度提供指引。
具体来看,标准内容涵盖多个亮点,拓展消费者保护范围的同时,首次将社会与环境维度纳入行业自律框架。
首先从消费者保护角度来看,2023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倡导负责任金融理念,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而当前,我国消费金融业务数字化程度以及其中的生态体系比较复杂,意味着消费者保护问题更为复杂,不光有机构自身行为、定价的问题,还有对消费者合理借贷的引导问题,合作方管理以及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等,已经远超出传统消费金融业务关注的范围。
课题组结合调研情况指出,不少机构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更多精力还停留在降低消费者投诉等层面。曾刚认为,要做负责任的消费金融,不是简单地消除和屏蔽所有的问题,而是通过引导各方的行为,持续完善消费者保护的市场环境,拓展消费者保护的范围,提升消费者保护的质量。
另据曾刚介绍,考虑到全球范围内社会责任概念向ESG拓展升级的大趋势,以及当下消费金融在支持国家战略中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标准在狭义的“负责任金融”主要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上,将环境、支持国家战略因素等广义的社会责任也纳入自律框架,关注消费金融业务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一致性,聚焦消费金融助力消费恢复、激发潜在需求。
消金公司如何实践“负责任的消费金融”?
作为银行之外消费金融的重要补充,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机构数量已增至31家(2023年新增1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消金公司资产总额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17%,服务客户人数超过3亿人。最近6年来,行业资产和贷款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均在25%以上,客户年复合增长率则接近43%。
虽然消金公司业务占整体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尚小,但其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客群逐渐下沉。其中,41.67%的消费金融公司一二线城市客户占比上升,45.83%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客户占比上升,35%的消费金融公司在县域及以下区域客户占比上升;2022年,新增县域客户达8741万人,较上年增长11.24%,累计达2.45亿人次,有16家消费金融公司新增县域客户数较上年同期上升。
在差异化竞争趋势下,大量投诉的另一面则是机构对“负责任的消费金融”的实践探索,方向包括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倡导绿色导向、加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服务新市民群体,以及加强合作商管理等。
在客户最关注的消费者保护方面,不少消金公司已经将消保理念纳入公司治理体系,通过完善信息披露、改进营销/定价/产品设计等匹配不同消费资金需求、提升弱势群体/特殊人群服务体验、多渠道进行消费者教育等。
以行业头部企业蚂蚁消金为例,据记者了解,公司通过精准授信、限制场景、提供管理工具等多维度举措来确保资金真实流向消费,避免消费者滑向过度消费。据介绍,花呗上线的全国首个理性消费管理工具“账单助手”,提供账单管理、花超提醒、还款建议等功能,引导用户形成理性习惯,2.5亿使用者中有超过1亿是90后年轻人。
就在3月18日,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发布,对机构注册资本、出资人条件、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等均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2009年发布,2023年修订)之后,时隔10年,处于新环境、发展呈现新特点的消费金融公司,迎来全新的监管阶段,消金公司面临不同程度的整改压力。有市场人士总结为,不达标公司忙整改,头部公司忙发展,消金牌照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记者也注意到,在目前的标准框架报告中,量化评价指数较少,更多以案例列举来呈现机构实践探索,除了蚂蚁消金,报告还提到了招联消金、中邮消金、北银消金、平安消金、海尔消金、杭银消金、湖北消金、马上消金、中信消金、南银法巴消金、中原消金等企业在不同方向的负责任实践。据了解,这是因为课题组在实际研究中遇到了数据获取的难点,一方面与我国消费金融机构发展历史比较短、积累比较薄有关,另一方面,此前机构披露程度不同,标准不统一,数据横向展示、比较、汇总都存在困难。
“标准发布只是一个起点,希望消费金融机构能在这些负责任的领域增加实践,提高披露频次,在未来逐步完善。”曾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