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在湖南衡阳市珠晖区冶金厂友爱里社区,维修家电活动刚一开张,两个旧热水壶和电饭煲就摆到了衡阳师范学院雷锋家电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志愿者邱楷皓和蒋丛勇面前。
这是一位八旬老军人送来的久藏之物,拆开时,里面爬出了几只蟑螂和蜘蛛。
两人面面相觑后,认真进行了检查:水壶底座的金属柱连接处已损坏,外壳的塑料已碳化……幸好电饭煲还能“抢救”。
志愿者孟婷告诉记者,工作室常年联系当地20多个社区,派遣数十名志愿者不定期开展义务维修家电活动。选点时会偏重一些老年人较多的社区。
据悉,42年来,身穿红马甲的衡阳师范学院师生,拎着工具箱奔走于校园之间,深入乡村学校和周边社区,累计开展家电义务维修志愿服务活动403期,累计维修电器5万多件,志愿服务超50万个小时,参与的师生志愿者达两万多人。
光阴荏苒,但雷锋精神却在师生中传承,不断续写新时代的故事。
彰显“雷锋红” 在崇德向善中提升自我
3月15日,暖阳初升,衡阳市珠晖区师院社区迎来一群熟悉又忙碌的身影。工作室的20余名志愿者在广场前坪,与社区志愿者一起挂海报、拉线路、布置维修服务台。这是他们3月第二次来社区“摆摊”,迎接他们的是一大堆古老的家电用具。
刚摆好服务台,志愿者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维修工作中,前来求助与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工作室技术组副组长李安淇等人遇到了难题——一位居民的跑步机坏了,需要上门维修。
这样的大件极少见到,学校的维修课程亦未教授。几名志愿者费力将这个废弃两年多的大家伙拆卸,乍暖还寒时节,几人忙得汗流浃背。最终,他们发现电路板上面的细小电路里缺了一段。用跳线把两端连起来后,跑步机终于能正常运行了。
始建于1982年的衡阳师范学院雷锋家电工作室,最初是物电系一群学生党员发起的,名为物理系党员维修小组。
衡阳师范学院原副校长张登玉回忆,当时学校掀起了学习雷锋同志的热潮。正在物电系读大二的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们,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发地为学校师生和周边居民免费维修家电,以传承雷锋精神。
2011年,该维修小组改名为雷锋家电工作室。
作为雷锋家电工作室指导老师,衡阳师院物电学院团委书记赵鹏介绍,目前工作室有89名学生骨干志愿者,从全院1800多名学生中精心招募、培训、考核,大一到大三都有人才梯队。工作室以邻里守望、社区服务和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志愿服务方式采用校内校外两种活动途径。校内主要为定点值班、下寝室、线上科普等,校外为下社区、下乡村,以家电义务维修为载体,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乡村支教、陪伴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
2021级物理二班学生邓耀是工作室新任负责人。“之前曾向周边社区做过调查,发现居民有较强的维修需求。”他表示,与社区负责人定下流程和去社区实地走访后,届时带好工具箱和元器件等就开工。“社区多半会准备工作餐,因为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整天的忙碌。”
从简到繁 学业精神的双向锤炼
在城市内的活动往往一天可以结束;下乡时,少则三五天,多则一周。
衡阳师院物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谢荣华说起了这样一件往事:2021年下乡时工作室去了衡南县近尾洲的一个村里。几十名队员维修了3天,当地的老百姓就像赶集一样涌了过来,需要修理的家用电器有数百件之多,“甚至有一位老伯伯用扁担挑了一个老款的电视机,走了几里路赶来”。
由于村民的家电多是积存已久,修理难度大,工作室没有一些老的元器件,在村内无法完成修理。
谢荣华说,师生商议后,几名青年教师开来汽车将剩余100多件家电全部拖到学校,花了数天时间全部修好后,再驱车送到村民手里。
工作室的技术指导老师李志强教授,曾就读于衡阳师范学院物电专业,入校后就加入“雷锋家电工作室”的前身——物电系维修小组。
那时,维修小组成了热门社团。“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很有成就感,还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把我的人生轨迹都改变了。”李志强说。
衡阳师院团委书记朱贤友称,工作室对居民家电设备的维修全部免费。工作室多次在湖南省和国家级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中获奖,奖金全部用于工作室的建设。物电学院和学校团委也在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工作室的老师和志愿者从以往无法维修的旧电器中拆卸各类零部件,形成庞大的元器件库存。
学“锋”达人 在服务中奉献小我
走进衡阳师范学院理科楼5楼,工作室门口的物品维修引导流程图详尽清晰,求助的同学一眼可知如何进行维修。
进入工作室内,接待处的值班同学正在登记物主信息。在待修区、已修区,整齐地摆放着耳机、鼠标等电器,这都是老师和同学送过来维修的。在公告栏上,写满了2024年上学期的工作安排。
2022级电工一班的谢璟睿是工作室服务部的一员。他说,工作室建有一个公益群,还有微信公众号和QQ号,不仅同学有东西要修理可以联系,校外居民也可以。他们把信息归拢后,按照电器故障和距离远近,组织志愿者登门服务。
衡阳师院物电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成为了工作室志愿者的“技术后台”,不仅在平时给予专门维修知识的授课,甚至直接参与其中。
为拓展同学们的维修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每年工作室纳新之初,教师们都会召开培训会,讲解维修专业知识,设置故障实操,培养新成员对电器设备的诊断、维修等能力。有时,为了修理好一个手机,三五组队研讨,查阅资料,在工作室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一批批的“小白”很快成长为维修技术“大拿”,更在一次次社区维修活动中让工作室名声远播。
2022级物理4班的袁乐是工作室财务负责人,主管元器件的搜集和供应。她说,物电学院每一届毕业生在离校时,都会把一些工具箱传给学弟学妹,甚至还有一位毕业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学长,每年都会邮寄一批器材捐赠给工作室。
这位热心的学长是衡阳师院2013级学生李晋博,在校期间曾是工作室的主要骨干,毕业后入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从1982年至2024年,工作室累计注册志愿者21352名,服务人次超过10万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5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