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夏夜芦苇荡
编辑|夏夜芦苇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1956年,在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椁中,一顶凤冠被发现。然而这顶凤冠重见天日之时,给人的印象却并非光彩夺目,反而残破不堪。
然而在四百多年前,这顶凤冠却是尊贵的象征。它是明朝第15位皇帝,为弥补一生委屈的祖母王氏而命人打造的。为了复原它,专家可谓是费尽心机,甚至“牺牲”了近万只翠鸟。
孝靖皇后究竟有着怎样憋屈的一生?点翠工艺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残忍真相?
选妃
万历初年,明神宗皇帝到了娶妻的年纪了。朝廷为了给皇帝物色合适人选,在民间大范围开展选美活动。
这一年,年仅13岁的王氏也被送入宫中参加选美。其父王朝窦当时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王氏被选入宫之前,他曾考中武举人,官职为正六品。
王氏自小在京城长大,容貌姿色较为出众,因此,在选美中,她很轻松的就过了前面几关。可却没能成功进入前三名。
选美前三名,其中两位被册妃位,另外一名则成了钦定的皇后。而如王氏一般落选的人,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种。
一是按规矩被送回家乡,二则是继续留在宫中成为多个宫女中的其中一个。不过,这两条路,并不是自行选择的。
若容貌尚佳,才可留在宫中成为宫女。王氏便因容貌较为出色成为了宫女,她被分配到了慈宁宫,侍奉明神宗的生母,也就是当朝太后——孝定太后。
在太后宫里当差,平日里自然有着不少机会见到明神宗。也正因如此,她才能有机会被明神宗发现。
王氏16岁那年,偶然被明神宗遇见,而后被其宠幸。事后,明神宗赏给了她一套头面。本以为此事就此结束,却没成想,那一夜后,王氏便怀上了明神宗的孩子。
随着月份越来越大,王氏终于隐瞒不住,被李太后发现了她怀有身孕的事实。太后当即叫来了自家儿子,可神宗却假装不知,想要赖账。
太后无奈,便开始“查监控”。在当时那个年代,想要查到别人的事情或许十分困难,但身为皇帝,身边总有专人在旁记录起居,每日起居皆被记录在册,这本册子便叫《起居注》。
当《起居注》被交在太后手中,神宗终于不再抵赖,勉强承认了下来。
得知真相的太后并未对其斥责,而是说:
“我年纪大了,如今还没有孙儿,若生个男孩,也算是祖宗社稷之福。无论是谁生的,都不重要,你可以加封她。”
就这样,王宫女被进封为恭妃。没过多久,她便成功生下了神宗的第一个孩子,一个男孩。这个男孩被起名为朱常洛。
然而即便后来王氏又为神宗诞下一女,却始终不受宠爱。
憋屈的一生
由于当时的皇后一直未曾生下嫡子,因此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便应当遵循“无嫡立长”的一贯制度。
当年的神宗,本也是庶子,只因为没有嫡子相争,便凭借庶长子的身份成功登上了皇位。然而在他面临立太子的问题时,却始终犹犹豫豫,迟迟不下决定。
原因其一是因为庶长子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并不受宠,其二则是因为他最宠爱的郑淑嫔(生下皇三子后已是郑贵妃)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一面是高呼顺应制度的群臣和李太后,一面是自己宠爱多年的妃子,神宗十分纠结。最终,他还是没能敌过文武百官和祖宗礼法,立了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被立为太子之后,朱常洛的境遇也变得凶险非常。郑贵妃对其怀恨在心,便设计百般刁难,还曾陷害他喜欢和宫女嬉戏,已不再“单纯”。
幽闭深宫
神宗即刻派人查验,王氏大哭:
“十三年来我一直同儿子睡在一处,不敢有任何差池。”
使者查验之后,也证实了朱常洛的清白,神宗这才作罢。
不过,在那之后,王恭妃便被幽闭在景阳宫内,不仅不能进封不能见到神宗,甚至不能见到自己的亲生儿子。
整整十年,她在景阳宫内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万历三十四年,朱常洛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皇长孙朱由校,皇家后继有人。
借着这次机会,朝中群臣纷纷谏言,希望神宗加封王恭妃为皇贵妃,此时民间也因此事议论纷纷,神宗是要加封王恭妃为皇贵妃。
然而称号的变化却并未带来生活的变化,王氏依旧始终被幽禁在景阳宫,即使身患重病,也没能换来神宗的一次看望。
几年后,王氏病危,皇太子破门而入,终于见到母亲,看到儿子好好的,王氏百感交集,忍不住大哭。
没过多久,王恭妃便气绝身亡。在其逝世之后,有大臣上奏:
“太子的母妃病逝,应该厚葬。”
奏折递上去许久不见神宗回复,该大臣再次上奏。最终,从葬礼规格到形制到选址,神宗拖了十月之久,才终于定下,葬礼规格比她应有的规格低一级,随葬的物品中也只是一些银质器物和少量的丝织品、极少数的金制品。
王氏死后,郑贵妃再次起了谋害太子的想法,不想却被人查出。神宗为保郑贵妃,才派人给王氏守坟。
后来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继位。朱常洛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然而他登基后仅一个月便不幸离世,因此追念王氏的仪礼并没有形成。
朱常洛驾崩后,他的儿子朱由校继位,为弥补祖母委屈的一生,他再次追封王氏为孝靖皇后,并命人将其从原来的墓中迁出,葬在定陵。
那顶用翠鸟羽毛打造的凤冠,便是他作为孙儿给祖母的补偿。
1958年,这顶凤冠重新问世,却因为经历了百年时光,早已变得不成样子。
专家为修复这件来之不易的文物,决定重现古人的点翠工艺。可这点翠工艺美丽的背后,却蕴藏着无尽的危险与残酷。
残忍的真相
点翠工艺备受吹捧的缘由在于,其是金属和翠鸟羽毛的结合,这样打造出来的饰品色泽艳丽而且永不褪色。
这项工艺起源于汉代,是豪门显贵的心头爱。然而,在其美丽的背后,却蕴藏着翠鸟一族的悲哀。
饰品之所以艳丽,是因为翠鸟的羽毛,可若要获取翠鸟的羽毛,便要大肆抓捕。而一旦被抓,便会拔下羽毛,被强行拔掉羽毛的翠鸟,只有死路一条。
此外,想要做出一件完美的饰品,对于工匠也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
工匠们需要先用金银器物设计好底板,然后再沿着图案在周围用金丝焊接形成凹槽,在凹槽之内粘贴鸟羽。
粘贴鸟羽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考验工匠的耐心和精准度。鸟羽的裁剪需恰到好处,不能大也不能下,要正正好放入凹槽,才显得美观。
此外,在粘贴过程中,工匠们需要牢牢把控胶水的位置、用量以及粘贴鸟羽的时间。鸟羽沾上之后,若有胶水渗透出来,会影响光泽,也不能放的过少,会导致不够平整或不够牢固,容易脱落。
据传,大部分用以点翠的鸟羽皆是“活取”,说是一旦翠鸟生病死亡,鸟羽便会失去光泽,所以要在其活着的时候生生拔下脖子周围的羽毛。
然而由于翠鸟生性刚烈,无法实现圈养,所以在大规模的捕杀下,翠鸟的数量越来越少。
宋朝时期,宋太祖曾下诏“禁铺翠”,宋高宗时期,还提出了以“药玉叶漆金纸代充”的方法,即利用玻璃制品模仿点翠。
除此之外,宋宁宗时还命人将点翠饰品毁禁,然而在明清时期,点翠技艺又开始逐渐发展。因为备受达官显贵青睐,这项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金工技艺。
清朝时,内务府还专门设立了“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鸟羽。
为修复孝靖皇后的陪葬品,专家筛选了近万只翠鸟。由于修复凤冠需要200只翠鸟的软翠才能修复,又要色泽相近,所以每一百只翠鸟中只有大约5只才能被选中。
修复凤冠时,专家推测,明代时,为制作这凤冠,被杀害的翠鸟恐怕远超万只。
结语
如今,点翠工艺仍然备受争议。动物保护者认为活取鸟羽实在太过残忍,而点翠传承者则认为非遗文化理当传承下去。
不过在点翠技艺的发展下,翠鸟的数量着实已经濒临灭绝。
点翠技艺的传承人肖玉妹曾说:“‘点’是技艺,‘翠’是文化。希望大家可以更好的了解点翠,不要误解。”
事实上,现在的点翠行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使用翠鸟的羽毛。在点翠业内,染色鹅毛、孔雀羽毛、鹦鹉羽毛等材料均可用来制作点翠作品,点翠技艺的传承人也是如此。
因此,点翠技艺不会失传,翠鸟一族也不必因为这项技艺而整日担惊受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中华网文史频道——孝靖皇后--明神宗之皇贵妃
观察者网——精美“点翠”首饰背后的残忍:翠鸟尸体触目惊心 网上有售
人民网——点翠的历史:宋朝曾禁铺翠 明清时发展成独特技艺
人民网江苏频道——苏州点翠工艺坊使用翠鸟羽毛,非遗技艺与翠鸟保护背后的点翠之争
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点翠技艺登上热搜,美丽的背后是残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5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