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报国为民
20世纪初,当中华民族处于深重危难时刻,许多仁人志士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在黑暗中积极地探索着、奋斗着与搏击着,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浪潮。李干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生的,正是缘于苏北大地社会凋敝、民不聊生的严酷现实,迫使李干成从自发到自觉,逐步成长壮大,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个勇敢的革命者和一位卓越的领导者。
李干成,原名李学斌,又名李慈、李干臣。1908年11月8日,李干成出生于苏北平原腹地涟水县红窑镇龙兴村的一个殷实的富农家庭。
涟水县地图
涟水县因涟水河而得名,隶属于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地处淮安市东北部,黄淮平原东部,淮河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多为沙壤土质。红窑镇是苏北平原典型的小镇,位于江苏省涟水县腹部,东依盐河与时码办事处、五港镇相望,西至宁连一级公路与岔庙镇为邻,南与钱集办事处接壤,北与灰墩办事公路与岔庙镇为邻,南与钱集办事处接壤,北与灰墩办事处、义兴镇交界,涟灰公路纵穿南北,黄红路横跨东西。李干成的父亲叫李春云,性格敦厚,勤劳善良。母亲名叫贾氏,精明强干,持家有方。与当地一般农户比较,李干成的家庭在地方上还算是比较富裕的。在龙兴村,家有田产百余亩,还开了油坊。李干成有一个姐姐,他出生不久,姐姐就去世了。因此,父母对这个唯一的儿子疼爱有加,管教得也十分严,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家乡争光。
一、早年求学
龙兴村(原名龙兴寺庄)是一个风景秀美的自然村庄,距离红窑镇两里地,位于红窑镇的东南方向。幼年的李干成头脑灵活,顽皮活泼,聪明可爱,好学善问。五岁时,家里请了个老塾师,教他识字读书,尽早地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不久,地方上办起了第一家洋学堂﹣﹣龙兴小学,紧跟形势的父亲又送他到那里读书。此后又在离家较远的朱楼小学和当地最有名的韩庄高等小学读书。由于父母的勤俭持家,较为殷实的家庭为聪颖早慧的李干成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条件,使得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在韩庄高小上学期间,除了识字明理外,李干成在课堂上经常有机会聆听老师讲述一些反帝爱国、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在广州虎门抗击英夷、销毁鸦片的故事,特别是杨泗洪(江苏省泗洪县人,时任台湾镇总兵)抗击日军、壮烈殉国的故事。他十分崇拜那些不畏强暴、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经世济民、救国救难的种子。
小学毕业后,李干成到离家乡涟水县200多公里以外的扬州市读中学。这时的扬州,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校园里弥漫着新知识、新思想。他在这里了解到更多国内外发生的事情,眼界进一步开阔,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信念在他心中逐渐确立,并成为他进一步革命的重要"动力"。
二、家乡第一个"大学生"
苏北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饱受双重压迫和剥削,苛捐杂税十分繁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家乡人民的苦难生活给李干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涟水、淮阴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而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度过了欢乐与烦恼的童年,度过了觉醒与出走的青少年时代。
在扬州读完中学之后,1926年,他顺利考入了上海建设大学,成为家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才子"。李姓宗族设大学,成为家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才子"。李姓宗族中素有威望的长者,看到他将来有望成为光耀宗族门楣、有作为的人才,决定由李族祠堂出资供其上学,为家族中年轻人树立榜样。后来的实践证明,好学上进的李干成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殷切希望,不但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更成为家乡革命的领头人。
三、接受革命思想
20世纪20年代是大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等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感染上海的莘莘学子和所有的爱国青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直把上海作为领导革命的中心,非常重视上海革命力量培养,很多学校、工厂都有秘密党组织或团组织,经常组织领导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发起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在上海建设大学读书的李干成,意气风发,积极投身"打倒反动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学生示威游行活动。游行遭到直系军阀孙传芳部队武装镇压,大批学生被捕入狱,李干成也不幸被捕。其家人得知后,不得不把家中一半的田地卖了,凑足钱款,将他从狱中赎了出来。这一无情事实,促使李干成认清了反动军阀的本质,更加引发了他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深深思考。
期间,他结识了同在上海建设大学读书的匡亚明、宋西平等进步青年,得以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阅读了《共产党宣言》、《中国工人》、《新青年》等书籍,逐渐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共产主义道路才是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尽管中国革命当时处于低潮,但他坚信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革命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投身革命生涯
1927年,蒋介石背中国革者孙中先生,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正是在这全国处于白色恐怖和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壮怀激烈的青年李干成毅然投入了无产阶级政党掀起的革命洪流。
一、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5月上海"五卅运动"开始,全国范围的"大革命"进入高潮。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革命形势危情频生。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背叛大革命,先后在上海、武汉等地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野蛮镇压工人运动,疯狂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分子,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工农运动走向低谷,革命被迫陷入低潮。
此时此刻,心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李干成,仍然在求索着、探索着。中国革命的希望在哪里?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谁是领导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蒋介石的反革命暴行既没有吓到中国共产党,也有没有阻止继续革命的进程,相反,大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广泛认可,使共产党在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中的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启迪和先进革命人士的影响下,结合自身参加革命斗争的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洞悉社会发展本质,李干成心中多年的迷茫渐渐消散。他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虽然目前党遇到困难,但只要大家不放弃,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出现!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特别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让一大批革命者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尽管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毅然决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争取为广大劳苦人民翻身解放、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而英勇斗争。
1929年秋,在学校里的上海中共地下党员的指引下,李干成作出了人生中最郑重也是最神圣的选择,经宋西平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不久,在1930年春,他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李干成开始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漫漫征程,并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贞不渝,矢志不移。
二、开始从事团的工作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既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又是革命中心。这期间,上海党的、团的工作已经转入地下。加入共青团后不久,1929年冬天,组织上调李干成到闸北区团委搞宣传工作。当时,中共闸北区委书记是黄理文,宣传部长是李初梨,共青团区委书记是伍仲文(女,蔡博真的爱人),团区委组织部长是易仁。
李干成任共青团闸北区委宣传部长,具体分工负责联系各个大学的组织和从事宣传工作。他曾经回忆说:"闸北区那时的活动中心在中华艺大。中华艺大校长是陈望道,校内进步人士多,党团力量比较强。除了中华艺大之外,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大学、法科大学、建设大学(从暨南大学分出来的部分)、劳动大学及附属中学等大中院校都有党团的组织,这些党团组织我都去联系过。团区委宣传工作除日常工作外,每逢节日纪念活动,就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集会、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
那时上海的地下斗争由江苏省委领导。上海划成了七个区委,沪东、沪中、沪西、法南、闸北、浦东、吴淞。江苏省委除了领导上海各区委以外,还领导淞浦和徐海蚌等几个特委。
共青团江苏省委成立于1927年5月,时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的是袁炳辉,团省委的王积(或王吉)负责联系上海闸北区的工作。1930年春,李干成转为中共党员后,又被调至共青团江苏省委做巡视工作。
中共徐海蚌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28年9月,辖丰、沛、萧、砀山、铜山、邳、睢、宿迁、海州、沭阳、赣榆、灌云等12县,1929年6月被破坏。1930年3月,中共徐海蚌特别委员会(简称徐海蚌特委)第二次宣布成立。李干成在巡视泗县、宿县、灵璧、睢宁、铜山等地的工作后,赴徐州向中共徐海蚌特别委员会汇报工作。因为徐海蚌特委刚刚成立,不但工作人手少,地方干部也很缺,经请示团省委同意,就将他留在徐海蚌特委工作。
初任宿迁县委书记
李干成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积极完成党所分配的工作,从共青团的工作到党的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
1930年5月,年仅22岁的李干成,由于津浦线东巡视工作出色,革命愿望强烈,经过请示团省委同意,中共徐海蚌特别委员会(简称徐海蚌特委)遂选派李干成到宿迁县工作,担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推进红色武装创建工作。
一、宣传党的主张
1928年3月,中共宿迁县委成立,马仑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大兴集马庄。在县委领导下,宿迁人民革命斗争掀起了新的一页。到1929年,全县已经先后建立了大兴、洋河、耿车、埠子等6个区委、38个党支部、780名党员。1928年秋,持续两个多月的"刀会暴动"①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嚣张气焰,但同时,宿迁的党组织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破坏和镇压。
1930年5月,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李干成接手宿迁工作。此时宿迁革命形势比较严峻:一是东乡刀会、大兴刀会、窑湾刀会等被破坏甚至解散。轰轰烈烈长达两个多月的"刀会暴动"遭到国民党的血腥镇压,部分刀会会首被捕处死,一些会首、会员逃亡他乡。二是部分党组织及活动地遭到破坏。参与"刀会暴动"一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部分党员被捕入狱。三是宿迁大地人心惶惶,白色恐怖笼罩"革命行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危难的被动局面。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李干成到宿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泛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武装。他带领县委,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到贫、雇、佃农中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有组织、有计划地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债斗争。
同时,他还结合实际,根据斗争需要,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1930年9月,宿迁中共党组织恢复和发展到4个区委、36个党支部、591名党员,是徐海蚌地区党组织建设最好的县之一。
二、领导佃农开展麦收斗争
地处两县交界的洋河一带的群众基础较好,党组织也比较健全。1928年10月成立了中共洋河区委,辖9个党支部,拥有167名党员。1930年6月初,李干成组织和领导地处宿迁县、泗阳县的洋河镇一带佃农开展麦收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抗债,不交夏粮,并取得了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农民的革命激情,宿迁县域的革命形势又重新高涨起来。
三、暴动准备与筹建红军武装
1930年6月,在"李立三"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对中国革命形势、任务和性质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超前、过急的政策主张。这种很快被证明乃错误主张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宿迁、泗阳等地的红色风暴也由此迅速开始。
为贯彻会议精神,7月14日,江苏省委在全国率先将中共江苏省委与共青团江苏省委、上海工联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苏省土地革命总行动委员会,作为全省各地总暴动、总罢工的最高指挥机关。
7月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党的组织在武装暴动时,要完全军事化",同时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工会各级领导机关合并,统一成立各级行动委员会。
徐海蚌地区,包括宿迁在"李立三"盲动主义的影响下,积极响应、落实暴动精神。1930年6月中共宿迁、泗县联合行动总指挥部成立,由徐怀云、赵雪门、汤涤非负责领导;7月中共宿迁县行动委员会成立,宿迁县委书记李干成改任宿迁县行动委员会书记、汤涤非任总指挥,成员还有徐怀云、马仑、马良之、朱凤春等。
8月初,行委在大兴集北召开党的活动分子大会,李干成在报告中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月底,即组织起一支40多人的武装队伍,有30多条枪支,为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
创建红色武装是江苏省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宿迁地区是徐海蚌红十五军的主要策源地,李干成是这个地区红军武装的创建者和直接领导人。1930年1月,省委第7号通告指出:徐海地区的各县已经有相当的农民武装,要迅速将其改编成为正式的农民自卫队,为今后建立红军武装打下基础。6月,省委发出第23号通告,要求徐海地区抓紧布置宿迁、泗县等县政权的夺取工作,强调要极力在士兵与农民暴动过程中创建红军。
7月,根据上级要求,中共徐海蚌总行动委员会和宿迁县行动委员会开始积极组建红十五军。中共徐海蚌特委书记陈治平为军长。红十五军下辖3个师,管辖区包括睢、宿、邳、泗、海、赣、沭、灌等地。红十五军第三师师长由泗县行动委员会书记丁超五担任,政委由宿迁县行动委员会书记李干成担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和红十五军的动委员会书记李干成担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和红十五军的领导机关都在徐州。通过创建红十五军,共同创建洪泽湖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此同时,在江苏省其他地区也建立了红色武装。
四、发动马园、洋河武装暴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缘此,江苏省徐海蚌地区不少县区积极组织农民运动,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恶霸势力的武装斗争。1930年5月至9月,在李干成等领导下,先后举行了多次暴动,较大的武装暴动有两次。
第一次是马园暴动。1930年6月上旬,宿迁县委为了扩充武装力量,决定由负责军事工作的马仑等发动马园暴动,夺取宿南大地主马嗣尚的枪支以扩充党的武装。马园是宿迁县南部一个较大的地主圩寨,豪阔水深,圩垣坚固。圩主马嗣尚拥有50余公顷(750亩)土地,10余名长短工,并有一支较强的保家武装。圩内除了几户豪绅地主外,其余都是马家佃户和一些自耕农。马园是革命活动较早和比较活跃的地区。1928年11月成立马园党支部,有20多名党员,为开展暴动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发动暴动的具体时间确定为1930年6月中旬。具体暴动计划安排为:首先,利用圩主每晚将交给长工、佃户值更守寨的机会,迅速控制枪支,打开圩门,落下吊桥放红军游击队和农民武装冲入圩内,里应外合,收缴马嗣尚家的枪支,然后分配马嗣尚的土地,进一步扩充党的武装。暴动当天早晨,长工方大才在与马嗣尚的儿子因派工发生争吵时无意泄露,被马家家丁当场打死。同时,他们也提前准备,加强戒备。当天晚上,并不知情的马仑、汤涤非等红军游击队按计划武装包围了马园,由于内应被破坏,圩外又无法打破圩门,终于未能攻破圩寨,致使暴动流产。
第二次是洋河暴动。1930年8月中旬,宿迁县行委决定由汤涤非任总指挥,洋河党的负责人陆敬礼任前敌指挥,组织实施洋河暴动。指挥部设在洋河北废黄河堤叶庄。首先,县行委对暴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起草暴动告示和宣言,赶制红旗等。第三是按计划时间实施暴动。
8月13日早晨,陆敬礼率数百名有组织的农民涌入洋河镇内,举行"亮刀"示威,高呼"荒年不缴租、不纳粮、不完税"等口号。陆敬礼利用区丁为内应,攻占国民党宿迁县第三区公所,夺得枪支,并杀死一个恶霸。另几支农民武装攻打各圩门。县行委还在镇内组织学生搞游行集会,以转移国民党当局视线。指挥部随后移到吴沟,以便就近指挥。原定上午10时鸣枪为号,举行暴动,但由于上午陆敬礼被叛徒管伯良(三区区长)诱捕,导致群龙无首。待联络员向指挥部请求,再鸣放号枪时,已是午后1点多开始散集,参加暴动的人大都散去。只有金镇、陈塘圩、红土庙等支部带来的人听到号枪后,在小南门夺得守卫练勇几支步枪。因看其他各路没有动静,不敢恋战,匆匆离去。下午国民党宿迁县骑兵警队赶来镇压,刀会和农民队伍被迫撤离,指挥部人员也及时转移。县警备队在叶庄搜出此次暴动计划和参加暴动主要人员名单,接着抄了汤涤非、蔡贡庭等党的负责人的家,并逮捕了一批中共地下党员。至此,一场精心准备的洋河暴动失败了。
作为徐海蚌的重要暴动地区﹣﹣宿迁县各地一次次暴动虽未成功,特别是党组织遭受严重损失,不少党员壮烈牺牲,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影响。同时也使人民群众知道,宿迁地区已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和活动。这里有值得汲取的不少经验,也给革命者留下了惨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