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22日,著名左翼作家萧军来到延安,毛主席得知后,就派工作人员过去问候。
工作人员见到萧军后,对他说,毛主席想见见他,一起聊聊文学。
没想到,萧军却婉拒了,说自己没时间,毛主席也很忙,就不见了。
然后,萧军又问工作人员,延安准备给他安排什么样的工作?
工作人员当然不知道这件事,但他感觉萧军既然是文人,那自然就应该安排在文艺岗位上。
结果让他再次没想到,萧军一听就火了,大声说,我想带兵打仗,如果你们不同意,那我和毛主席就没有见面的必要了!
工作人员没想到萧军会这么狂傲,就扭头回去了,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
毛主席听后,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萧军看来还真是个有脾气的人,他不想来见我,那我就去见见他吧。
那么,萧军为什么如此狂傲呢?毛主席又为何如此礼敬萧军呢?这就要说到萧军的脾气和经历了。
萧军是辽宁锦州人,父亲脾气暴躁,在萧军刚刚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受不了父亲的毒打而寻了短见,萧军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脾气性格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变得敏感易怒,到了18岁的时候,就和父亲彻底决裂,一个人出去闯荡。
当时,日本人在东北横行霸道,萧军仇恨日本人,发誓要将日本人赶出中国,就决定参军入伍。
可是,到了兵营以后,萧军发现里面的情况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各级军官还是下面的士兵,大家的抗日热情都不高,而且军官的军阀习气特别重,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克扣军饷,士兵们也没有什么志向,唯一的目的就是捞点好处,这让萧军很看不惯,就离开了军营,考入了东北讲武堂。
没想到,这里和军营也差不多,都是上级压着下级,下级连句话都不敢说,有一次,一个军官在训练场上欺负一个学生,萧军看不下去,就举起铁锹朝着军官的头抡过去,幸亏旁边的同学及时拉住了他,铁锹打偏了,否则,这一锹下去,估计那个军官的命就没了!
那个军官吓得够呛,但也没敢当场发作,他知道萧军不好惹,但是,他心里还是咽不下这口气,后来就找了个借口陷害萧军,把萧军开除了。
萧军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就开始转向文学创作,发表了很多文章,语言犀利,观点深刻,还引起了鲁迅的关注,把他收为弟子,从此,萧军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
不过,萧军的抗日梦并没有熄灭,他一边搞文学创作赚取生活费,一边继续为抗日事业奔走,还拉起过一支抗日游击队,但因为没有带兵经验,也没有经费支持,游击队很快就解散了。
无奈之下,萧军就来到了延安,希望延安能帮助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抗日,但让萧军失望的是,延安并不想让他去打仗,而是想让他继续搞文艺,这让萧军很生气,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毛主席也久闻萧军的大名,在左翼作家里面有着很高的威望,就决定亲自去见见萧军。
见到毛主席后,萧军有些不知所措,他没想到毛主席会亲自登门来找他,有些受宠若惊。
毛主席拉着他坐下,说自己年轻时也曾想过以武报国,还在湖南新军当过兵,但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就离开了部队,回去继续上学。
毛主席的这个经历和萧军很像,一下子就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萧军也没有那么紧张了,就开始和毛主席说起了自己的想法,说自己想要更直接地参加抗日,不想待在大后方。
毛主席笑着说,你那本《八月的乡村》我看过了,写得非常好,我还看过鲁迅先生写的书评,说读了这本书后的力量,不亚于打了几场抗日的胜仗。现在是全民抗战,在前线当兵打仗是抗战,在后方鼓舞宣传也是抗战,我们都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毛主席的开导下,萧军渐渐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最适合干的还是文艺工作,如果让他真的去带兵打仗,不光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战士们不负责,更是对抗日大业不负责。
从此,萧军就沉下心来,继续从事文艺工作,担任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等等,并协助毛主席整顿了延安文艺,制定了文艺政策,让延安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参考资料:《党的文献》《炎黄春秋》《中国青年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4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