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也就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刘邦亲自上门找“兵仙”对弈、叙旧。
棋盘之上,曾经的大混混刘邦与小混混韩信,你来我往,杀的不亦乐乎;
棋盘之下,现如今的君主与天下最厉害的将领,在看似无心中,你一言我一语的扯着闲篇。
突然,刘邦冷不丁地问韩信:你说以朕的能力,最多可以统领多少兵马呢?
还在思考手中的棋子该落于何处的韩信,想也没想就说道:陛下您可以领十万兵马。
刘邦又问道:那你呢?
韩信放下手中的棋子,眼中闪耀出无人可比的自信,徐徐说道:我当然是越多越好,而且是多多益善!
韩信这个人啊,你可以说他政治能力“菜”,但是,你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军事能力,绝对是古往今来“超一流”的存在!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新练成的5万余兵马,横穿太行山脉,攻打赵国。
得知这一消息的赵国君臣,立马整备粮草,集结10多万军士(号称20万),在韩信的必经之路,“井陉道”道口列阵御敌。
千里奔袭、粮草不济;以少敌多、势单力薄;新练兵马直接上阵·····
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被后世称为“井径之战”的最后结果,但是,我们依然难以相信:在这么多的劣势加持之下,韩信竟然真的打赢了这一仗。
兵仙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打探敌情、知己知彼。
当时,赵军内部就有人指出了汉军的最大弱点是千里御敌,粮草不济。故而,他提议:率领精兵从后方截断汉军粮草,然后正面部队坚守不出;等到汉军粮草消耗殆尽,就可以轻松取胜。
但是,当时的赵军主帅成安君却仗着自己人多势众,不屑于这么做。
韩信在确定了这一消息后,立马开始部署。
第二步,派出精锐,“以正合、以奇胜”。
韩信知道,5万对阵10万,正面战场怎么打,都难以取得压倒性胜利,他必须“以奇兵制胜”。于是,韩信悄悄派遣樊哙率领2000精兵,潜伏前行,到赵军驻扎城池附近埋伏、待命。
第三步,背水列阵,露出破绽,以骄敌军之心。
在穿过太行山后,韩信让得力将领部队背水列阵;自己则带领先头部队做出“佯攻”之势。
由于,在此之前韩信早就命人擂鼓而行,给赵军营造了一副他要正面进攻的假象。
所以,此时赵军的注意力全部都被其成功吸引。并且,赵军在看到韩信竟然犯了“背水列阵”的兵家大忌之后,已然有了轻敌之心。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第四步,诱敌深入,置之死地而后生。
毫无悬念,韩信所率领的佯攻部队很快落在了下风,于是,汉军开始有组织的“慌乱”撤退,并下令丢弃辎重盔甲,以做诱敌之用。
赵军上下见到这样的情景,以为胜利在握,于是全军出击(只留下少许士兵守城),追击汉军。
等到退无可退之际,所有的汉军立马意识到,他们的境遇已然到了“不是你死,就我亡了”的境地了,于是全力死战。
而且,由于韩信早在列阵之初就选好了地形,所以,赵军虽然势众,却不能完全展开。
前面我们也说过,其实汉军的主力一直驻扎在水边以逸待劳,在这样的多方加持之下,数量占优势的赵军竟然占不到一点便宜,战局一时之间陷入了胶着状态。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韩信敏锐地抓住时机,随即发出信号,于是,早就埋伏待命的樊哙率领2000精锐,几乎毫无阻碍地就拿下了赵军城池,并且在城池之上插满了汉军的旗帜。直到此时赵军才意识到“中计”。
虽然,赵军将领还想组织有效的反击,但是军心已乱的赵军士兵“前不得进、后不得退”,立马大乱。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最终,韩信凭借此战震动天下。
青史君说:
纵观“井陉之战”的整个过程,韩信的一系列操作堪称神技。
他“知己知彼”,充分调研了敌我双方的优劣态势,制订了“以正合、以奇胜”的总体作战方略;
他背水列阵,擂鼓而行,让赵军上下以为自己是个“纸上谈兵”的无用之才,达到了“骄兵(必败)”的战术效果;
在具体的临阵布局上,他又利用了地理优势,使汉军有了“死战”之心,更使赵军不能发挥人数优势;
最后,在赵军士气将尽之际,他利用“奇兵”彻底摧毁了敌军防线。
细细品味整个过程,青史君不止我已然会有这种感觉:赵军不像是韩信的“敌人”,更像是一个个不知不觉入局,却又不不得不配合韩信演出的“演员”。
无独有偶,只要稍微翻一下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后来的“潍水之战”(杀龙且、歼灭20万楚军主力)、“垓下之围”,都有这种感觉——不管敌人时多么厉害的将领,他们一旦对上了韩信,就变成了演员,就成为了陷阱里的困兽,除了束手就擒,别无出路。私以为,这才是兵仙最厉害的地方。
韩信,他真的强得像一个“外挂”!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4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