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学能给中国带来文化自信? 这样的自信不要也罢

耿说来意2024-04-15 21:55:48  88

莫言以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奠定了在当代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甚至有人称莫言文学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象征。

莫言文学真能让中国人感到自信吗?也许有人感觉是吧,但另外有大量的中国人感受到的是羞辱,根本不是什么自信。当一个中国人阅读到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中“他勾画了近百年中国历史的长卷,其中既无麒麟呈祥的景象,也无少女欢跃的幸福,但那里猪圈般的生活令人亲历其境”的时候,怎么能够产生自信的感觉呢?

莫言文学为什么会给西方老爷们带来如此的感受?这应该从莫言文学的创作观来找答案。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风起云涌的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历程的文学创作,是革命的新文学,最终形成以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准的革命文艺观,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路线。莫言认为这条路线束缚了他的创作,他说《讲话》有巨大的局限,过分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忽略了文学的人性,因此他用实际行动突破了这个局限,独树一帜,是为莫言文学。

脱离了为工农兵服务这条主线,就脱离了工农兵这个最广大的群体,而这个最广大群体恰恰是民族性的体现,文学不为他们服务了,也就失去了民族性。这样,莫言文学告别了大众,他的文学里不再有任何值得骄傲的民族优越性,而是充满了阴暗,邪恶,无耻,狡诈,有人说“莫言小说里的人物大多与仁义道德无缘,皆是男盗女娼之辈,这在他的几部代表作中表现得极其露骨。”这种评价,很符合莫言文学的特征。

莫言文学不懂得什么是人,他的笔下几乎都是对人的异化,人形的怪物。难怪西方老爷们会认为“驴和猪的声音淹没了人声”,“猪圈的生活”,这能怪那些西方人吗?是莫言文学给了他们这种好奇和感受。

殖民地时期,殖民主义者曾经把非洲的黑人当成观赏动物,建立了“人类动物园”,把黑人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观赏者会扔给他们香蕉、水果、糖果等,让他们进行各种表演。

被当成观赏动物的黑人,能够感受到自信吗?

莫言文学给西方形成的“猪圈的生活”的印象,能够感受到自信吗?

如果说殖民地时期非洲黑人被殖民者当成观赏动物属于无奈,那么莫言文学给西方造成“猪圈的生活”的印象,则完全属于投怀送抱,自轻自贱,靠作贱自己的国人,“结与国之欢心”,讨一点西方人的奖赏。

莫言文学让中国人感到自信了吗?如果这也能叫做自信,那实在是让人感到悲哀。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4043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