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 吕正操新婚, 一名女战友找到刘沙: 你怎么会跟1号结合呢

正史笔记2024-04-16 17:43:04  114

1942年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干部庆祝元旦,同时为三对新人祝贺新婚之喜,其中一对就是吕正操和刘沙。

刘沙是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人。父亲是清朝末班秀才,曾任教师和文职官员。其后供养刘沙读书的长兄是大学教授,另外两个哥哥是早年参加革命的白区地下党员。刘沙自小即向往读书自立、男女平等。她在北平上高中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1937年回到家乡,参加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吕正操

1938年,19岁的刘沙就当上了县委副书记,县妇救会主任。她是冀中抗日根据地创建时首批参加工作的妇女干部,和吕正操、黄敬、孙志远等党政领导在工作中常有接触,彼此熟悉。当时女同志都抱有“誓死不当亡国奴”,“打败鬼子再回家”的抗日决心,绝口不谈婚恋事。直到1941年冬,经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回到冀中区的一批妇女干部,随着年龄增长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开始选择婚恋对象,刘沙却迟迟不动,认定“真正爱情结合的夫妻应为终身伴侣”,绝不能凑合。

黄敬和妇救会主任白芸很关心吕正操的婚姻。一天,黄敬找到刘沙,谈起这事,并说:“吕正操同志想跟你谈谈,希望你能到他那去一下。”刘沙感到这事不可能。

吕正操、刘沙

黄敬说:“不可能也得谈谈嘛。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呀?”

刘沙是个开朗大方的人,去就去吧。她带着“不可能”的想法去了。

二人见了面,吕正操对刘沙说:“我们交换交换意见,谈谈彼此的观点,谁也不能勉强谁嘛!”

刘沙说:“这事不可能。我不可能和大人物相处。因为我受不得拘束。”

吕正操说:“什么大人物、小人物,还不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同志嘛。”

结果,他们谈到马克思的婚姻观,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生活,谈到历史名著里的爱情悲剧,谈到《安娜·卡列尼娜》、《家》、《雷雨》里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一直谈到夜深。如此面对现实,流畅地谈论婚恋问题,在刘沙还是生来第一次,感到耳目一新。以后,他们两人都带着问题谈,这次没有谈透,下次再谈。经过多次接触和倾心畅谈,他们思想感情日渐接近。

吕正操、刘沙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沙感到吕正操没有一般男人献殷勤、说好话的俗套,思路开阔,知识丰富。交谈中,他们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受。但年轻单纯的刘沙总还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顾虑。她总觉得和1号首长(战时的代号)有一种距离感。

吕正操开玩笑说:“要说有距离,就是有一点不方便:我身后总跟着警卫,说话不方便。”

说完,两人都会心地笑了。

刘沙对婚姻自有主张,她说:“我把婚姻问题作为终身大事。婚姻首先要平等独立,互相尊重;政治上的可靠,思想认识的一致,这一点不能凑合。此外文化素质,共同的生活情趣也是必须考虑的。”刘沙向黄敬认真询问、了解吕正操的婚史和思想作风,见吕正操对恋爱婚姻问题严肃认真,更加深了她对吕正操的信任,并自信能和谐相处。她逐渐感到自己再三说过的“不可能”的事已经成为可能,于是径自找到区党委组织部长,单方提出结婚申请并征求党组织意见。

吕正操、刘沙

婚后一两天的傍晚,刘沙遇到一位姐妹情深的小战友,她关切而诚挚地问刘沙:“真没想到,你怎么会跟咱们1号结合呢?”

刘沙爽朗地回答:“我自己开始也没有想到,只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764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