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手工补息”被禁止, 员工“自掏腰包”买存款屡禁不止

邓行2024-04-15 11:12:15  68

近日,邓行长从网上公开信息了解到,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于4月8日出台,要求从即日起,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

银行“自掏腰包”被禁止

银行自掏腰包“手工补息”被禁止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强化银行负债内控合规管理。

手工补息原本是银行对业务操作失误进行的勘误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网点将其异化为绕开内部定价授权、实施变相利率补贴的违规行为。

一些银行为了吸引存款,不惜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承诺并支付高额利息,从而削弱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效果。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客户,但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影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业内对于银行通过手工补息进行高息揽储的行为持有负面看法,认为这种行为抬高了银行的存款成本,并暗藏多项风险,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首先,手工补息原本应当用于纠正业务操作中的失误,然而一旦被用作高息揽储的“通道”,就会严重扭曲其本源作用。原本是为了勘误和完善的环节,却变成了银行业务拓展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银行内部机制的滥用。

其次,通过手工补息进行高息揽储会使这种行为变得更加系统化、隐蔽化。这不仅会使银行的内控机制形同虚设,还可能助长银行内部的不正之风,滋生腐败现象。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存款市场的发展秩序。当银行为了争夺存款资源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时,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这不仅会损害其他银行的利益,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威胁。

为了规范市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相关倡议,明确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的行为。在息差已经处于紧平衡或危险状态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定价策略可能导致银行利润受损,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

因此,禁止手工补息也有助于防止银行采取不合理的定价策略,让银行回归理性竞争,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员工“自掏腰包”买存款屡禁不止

随着银行季末考核的临近,按期完成揽储业绩成为众多银行员工的燃眉之急。在这种指标压力下,不少员工纷纷转向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以高息补贴的方式寻求存款客户,以期迅速完成任务。

事实上,“贴息揽储”已成为银行内部公开的秘密。一位在国有银行工作数十年的张萍(化名)透露:“季末存款任务本来已经完成,但6月末突然又增加了50万元的存款任务。我们银行的奖励机制是每拉来1万元存款就奖励员工5块钱,因此我只好自己先垫付了250元,拉来了50万元存款,存一天来帮忙完成任务。”

在北京某银行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近十年的顾纬(化名)也表示,银行业绩压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尽管我们营业网点的营业额表现不错,目前还不需要我补贴买存款。但业绩要求摆在那里,基数越大,任务的增量也就越多。”在顾纬看来,贴息揽储是广义上维系客户的一种方式,就像请客户吃饭一样,但实际效果有限。

“如果不同银行间存款收益差异显著,那么少量的贴息也难以改变客户的选择。然而,市场营销工作就是要尝试所有可能的方式来维护客户,即使赔本赚吆喝也在所不惜。自掏腰包给客户买礼品也是常有的事。”顾纬说道。

随着月末的临近,所谓的“资金掮客”也活跃起来。他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频繁发布消息,吸引储户。记者以有意存款为由,咨询了多位资金掮客,了解到不同银行、地区和时间对贴息价格会有不同影响。平日里存款贴息的价格普遍较低,但每月末尤其是季末时,贴息价格可以高达每万元10元至18元。

资金掮客们解释称:“每家银行都有考核任务,内部人员为完成任务会掏钱揽储。月末贴息价格在前一周才能知晓,价格涨跌难以预测。银行差的存款业绩越多,给到我们的贴息价格就可能越高。”

为了规避贴息价格的波动,多位资金掮客建议提前预定存款冲量。具体操作是,储户在月底前与资金掮客协议好固定价格,月末需要时直接转入资金。不同银行的资金存入方式略有差异,但基本逻辑是登录手机银行,找到对应存款项目并输入指定员工工号或扫码确认。存入资金后,即可完成考核任务,中介会将贴息资金转给储户。

然而,针对“贴息揽储”“存款一日游”等违规行为,业内人士明确表示,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监管层面对此也有明确规定,禁止储蓄机构使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储蓄存款。同时,银行也在加大规范力度,禁止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并限制通过个人或机构等第三方资金中介吸收存款。

那么,为何在如此严格的监管背景下,“贴息揽储”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呢?

根本原因是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在过重的考核指标和压力之下,基层机构和员工的行为容易出现异化。

因此,银行应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给分支机构下达的考核任务应科学合理,让基层机构和员工能够合理完成任务。而不是下达一些不着边际的任务,逼迫基层机构和员工自己去“想办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219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