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旬的某一天,粟裕将军受邀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此次会议的气氛与以往大有不同,参会的同志们脸色都非常严肃,好似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般。粟裕隐隐觉得不对劲,但他也没有多想,转而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静静等候会议开始。
10分钟之后,全员到齐,彭老总随即宣布会议正式开始。起初,会议的流程还是比较正常的,元帅们轮流发言,台下的将军们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后来,当大家谈到“个人主义”问题的时候,会议就有些隐隐不对劲了,有人开始不点名的对总参部提出批评。
而当时负责总参部工作的正是粟裕,显然这些批评之声都是冲着粟裕来的,这让粟既感到意外又觉得焦躁不安。过了一会儿,陈老总接过话茬,继续顺着“个人主义”往下说,言辞愈发激烈。后来,陈老总干脆直接点粟裕的名字,说他在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向军委做出检讨,并在同志们的监督下予以改正。
紧接着,彭老总也批评了粟裕,话语同样非常“露骨”,完全不留情面。粟裕在听完陈、彭两位老帅的发言之后,背后直冒冷汗,双手止不住的颤抖,内心更是如乱麻一般,不知道接下来的该怎么办。
就在此时,有三位同志顶着压力站了出来,为粟裕仗义执言,反对陈老总、彭老总的批评。这第一位同志便是叶飞将军,他和粟裕渊源颇深,两人曾一同在福建打过游击,抗战爆发后,叶和粟又一起被编入新四军,于华东一带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粟裕已然成为华野的“掌门人”,统领数十万精锐大军;而叶飞也成长为华野的主力干将,所向披靡,两人既是上下级,也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情同手足。
也正因为如此,粟裕在遭到批评的时候,叶飞才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粟裕。叶飞明确表示,粟裕在管理总参部的时候,确实犯过一些错误,但还不至于“上纲上线”的追究,“有则改之”即可。
第二位为粟裕鸣不平的是王必成将军,他是粟裕的老部下,曾跟随粟裕在华东一带游击抗日,多次大败日军。解放战争时,王将军又在粟裕的指挥下,在苏中、苏北转战,立下了诸多战功。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野后,王将军任第六纵队司令。1947年,孟良崮战役爆发,粟裕钦点王必成率部担任主攻,与国民党王牌部队正面交锋。王必成不辱使命,带着麾下官兵猛冲猛打,一举歼灭盘踞在孟良崮上的敌人,取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胜利。
王必成对于粟裕这个老上级是非常信任、拥戴的,每次见到粟裕他都会主动敬礼、问好,以示尊敬。在此次军委会议上,眼看着老帅们对粟裕大加批评,王必成心里很是不痛快,他知道粟裕是个“老实人”,绝对不会搞什么“个人主义”,于是便奋不顾身力挺粟裕,坚定的维护、支持他。
最后一位同志便是陶勇将军,他也是新四军的老将,与粟裕交情颇深,虽然在建国之后,他离开了陆军部队,转往海军部队工作,但他还一直与粟裕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他都会打电话给粟裕问好,以彰显战友之谊。粟裕此次被批,陶勇其实心里是非常着急的,他非常希望粟裕能主动为自己辩解,反驳一些不实的言论,可粟裕在猛烈的批评之下,已经乱了手脚,一直呆坐着不说话。
陶勇见状便主动替粟裕做辩护,当着众人的面质疑陈老总和彭老总所言。然而,遗憾的是,叶、王、陶三位将军的仗义执言并不能改变粟裕的处境,他已经完全被架在了“个人主义”的火堆上,根本无法脱身。无奈之下,粟裕只好屈服,按照要求做检讨、承认错误。
没过多久,粟便主动离开总参部,转往军科院工作,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掌握过实权,参与过重大军政决策。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陆续为受委屈的老同志平反,粟裕得知此事后,立即上书党中央,请求为自己恢复名誉,撤销有关“个人主义”的处分。但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平反工作进行的十分不顺,一直到粟裕去世之后,他头上的“帽子”才终于被摘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