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第12军是由哪支部队改编而来, 首任军长是谁, 后来建制如何

伏生百年2024-04-14 22:16:57  1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功勋部队,其前身可追溯到1927年10月星子起义后组成的赣北游击队、红32团和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后组成的红28团,是由抗日战争后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是刘伯承元帅非常信任的一支主力部队。在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表现十分抢眼。

第12军名将辈出,王近山、杜义德、韦杰、尤太忠、李德生、李震、曾绍山、肖永银、赵兰田、马宁都出自该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蓄谋发动内战,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阎锡山部集中13个师的兵力,进入山西省东南部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

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反对内战,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指挥下发起上党战役,太行军区的韦杰支队、石志本支队、秦基伟向守志支队都参加了这次战役。

10月下旬,韦支队、石支队、秦向支队又参加了邯郸战役。

10月15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以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机关及直属队和韦支队、石支队、秦向支队组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6纵队。

1945年11月5日,晋冀鲁豫军区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召开支队以上干部会议,宣告第6纵队正式成立。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兼任纵队司令员,段君毅任政委,王近山、韦杰任副司令员,张廷发任参谋长,鲍先志任政治部主任。纵队共1.3万余人。

第16旅以太行军区韦杰支队为主改编而成旅长韦杰,政委张国传,副旅长宗凤洲,参谋长邢荣杰,政治部主任冷裕光。下辖:

第46团由秦向支队第1团组成,团长吴凤高,政委郝培苗;该团是红军团队,其前身1932年11月于湖北黄安重新组建的红25军第74师第221团;1933年1月,第221团编入红28军,改番号为第244团;4月,红28军并入红25军第73师,第244团改番号为第217团;7月,73师番号撤销;10月第217、第224、第225团合编为第75师第224团;1934年11月,第224团随红25军开始长征;12月,第224团主力编入225团;1935年9月,红25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2月,第225团扩编为红25军第75师;抗日战争爆发后,红25军75师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688团;194年2月,第688团与晋豫边支队合编为新1旅,改番号为新1旅第1团,隶属第129师建制,作为主力团担负机动作战任务;1943年3月,新1旅第1团改编为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基干团;9月改为第7军分区基干团;1945年8月编为秦向支队第1团。

第47团由韦支队的第41团组成,长安仲琨,政委张振兴;该团的前身是1939年11月组建的平汉抗日游击队;1940年5月改编为新10旅第29团;1941年9月改称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基干团;1945年3月改称第41团;8月编入韦支队。

第48团由韦支队的第48团组成,团长刘朝望,政委张志;该团是1945年3月由河北磁县、武安的基干团合编组成的,8月编入韦支队。

第17旅以太行军区石志本支队为主改编而成,旅长石志本,政委何柱成,副旅长尤太忠,参谋长赖光勋,政治部主任段大明。下辖:

第49团由石支队第32团组成,团长宗书阁,政委陈绍富;该团的前身是1938年10月在河北邢台组建的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第一大队,同年底改编为晋冀豫边区先遣纵队第2团;1940年5月改番号为新编第11旅第32团;12月调归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1945年8月编入石支队。

第50团由石支队第46团组成,团长钱光达,政委李如海;该团是1945年3月由黎城独立营等地方武装合编组成的,8月编入石支队。

第51团由石支队第52团组成,团长张文才,政委赵天云;该团是1945年3月由潞城独立团扩编组成的,8月编入石支队。

18旅以太行军区秦基伟、向守志支队为主改编而成,旅长肖永银,政委李震,副旅长向守志,参谋长刘鹏旭,政治部主任刘昌。下辖:

第52团由秦向支队第10团组成,团长于振河,政委曹荫槐;该团的前身是1938年5月于河北钜鹿组建的129师东进纵队第2团;8月中旬与冀南青年抗日纵队第2团合编,改番号为青年抗日纵队第2团;1940年6月,改编为129师新4旅第10团;1945年8月,改称秦向支队第10团。

第53团由秦向支队邢台独立团组成,团长蔡启荣,政委李振守。

第54团由韦支队第5团组成,团长卢彦山,政委李少清;该团是1945年3月由磁县义勇军和涉县独立营合编组成的,番号为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第5团,8月编入韦支队。

1946年3月,第6纵队参加白晋战役,歼敌2200余人。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7月下旬,第6纵队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编成内南下豫东作战。王近山任代司令员(后任司令员)杜义德任政委,姚继鸣任参谋长。仍下辖第16,17,18旅。16旅旅长尤太忠、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肖永银。

8月,第6纵队参加陇海战役,歼敌3000余人。

9月,第6纵队参加定陶战役,全歼大杨湖守敌国民党王牌部队第59团,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0月,第6纵队参与巨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歼敌9000余人,在巨野战役之徐庄战斗中,第18旅第52团1连1排机枪班班长王克勤率领全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灭大量敌人,自己无一伤亡。战后,全班被记一等功,王克勤也被授予一级杀敌英雄等多项光荣称号。

11月,第6纵队参加滑县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104旅4000余人,俘虏其旅长杨显明。

12月至1947年1月,第6纵队参加金乡、鱼台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敌1.6万余人,解放县城9座。

1946年1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对王克勤作了很高的评价,在全军推广王克勤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的带兵经验。

1947年3月,鲍先志任第6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4月,第6纵队参加豫北反攻作战,至5月初,攻克汤阴,全歼盘踞豫北十多年的国民党暂编第3纵队8000余人,俘虏恶贯满盈的敌纵队司令孙殿英以下5000余人。

5月9日开始,第6纵队在汤阴地区休整,开展三查运动,补充了新兵和武器装备,全纵队达2万余人。

6月30日,第6纵队作为刘邓大军主力之一强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7月10日,第6纵队在鲁西南战役中攻克定陶,全歼国民党守军第153旅及地方保安团队4000余人,取得纵队第一次单独全歼国民党正规军1个旅的重大胜利;13日,和兄弟部队一起在六营集全歼国民党军3个半旅;18日开始,第16旅配合第2纵队在羊山集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第17旅和18旅担负阻击任务。

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向大别山进军;12日,第6纵队跨过陇海铁路;17日,通过黄泛区;19日,渡过沙河;22日,刘邓首长率中原局及野战军直属队转随第6纵队前进。

23日,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局面,第6纵队强渡汝河,与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护卫中原局首长和野战军指挥部安全杀出敌人的包围圈。

27日,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各路部队渡过淮河,进入了战略要地大别山。同月,王近山就任第6纵队司令员。

进入大别山区后,第6纵队奉命迅速向鄂东展开,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内,连克麻城、黄安等十余座县城。

10月27日,第6纵队参加高山铺战役,会同第1纵队全歼国民党军第40师和第82旅共1万2千6百余人。

11月下旬,蒋介石调集33个旅的优势兵力,全面围攻大别山解放区;第6纵队奉命在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经历大小战斗40余次,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的围追堵截,并相机歼敌4000余人,于1948年3月27日奉命胜利撤出大别山区,开赴豫西南战场。

1948年4月13日,第6纵队进驻河南省叶县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5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为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随之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参谋长姚继鸣,副政委鲍先志,政治部主任李震。下辖:16旅旅长尤太忠;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肖永银。

5月底至6月上旬,第6纵队参加宛东战役。

7月,第6纵队率桐柏军区、陕南军区等地方部队发起襄樊战役,歼国民党军1.4万人,活捉国民党特务头子、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祺。第17旅第49团在围攻襄阳的战斗中战功卓著,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称号。该团1营被授予襄阳登城第一营光荣称号。

8月,第6纵队进至河南省方城地区整训。

11月,第6纵队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起到重要作用。

1949年2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在安徽省蒙城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

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委;萧永银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震任副政委,李开湘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34、第35、第36师;全军共2.5万余人。

第34师师长尤太忠,政委绍子言;副师长兼参谋长赖光勋,政治部主任朱奎;辖第100/101/102团。

35师师长李德生政委李如海;副师长宗凤洲,参谋长贺光华,政治部主任段大明;辖第103/104/105团。

36师师长邢荣杰,政委刘昌;副师长王汝照,参谋长安仲琨,政治部主任李少清;辖第106/107/108团。

原纵队政委杜义德担任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1军军长。

1949年4月21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命令》,第12军于当晚强渡长江,随即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展开千里大追击,经28天连续作战,截断浙赣线,解放徽州、金华、义乌等18座县城,歼敌3.5万余人。

随后在浙江省兰溪、永康、义乌、寿昌地区休整。

7月,第12军受领向大西南进军的任务,于9月中旬进至湖北沙市、宜都、枝江等地区。

10月24日,第12军自鄂西出发,向川黔进军,经40天昼夜兼程的长途奔袭,歼敌1.4万余人,解放县城18座,会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宋希濂、罗广文集团主力,于11月30日解放重庆

12月15日,第12军除留第101、第104、第107团担负重庆等地区警备任务外,其余部队奉命参加成都战役,歼敌3.6万余人。

1950年1月,第12军归第三兵团兼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重庆市北碚,第34师为军区机动部队并兼负重庆警备任务,第35、第36师分兼壁山、涪陵军分区。随后,全军执行剿匪反霸、组建地方武装等任务;历时10个月,剿灭土匪12万余人。

1950年12月,第12军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编入志愿军第3兵团序列。军长兼政委曾绍山;副军长兼参谋长肖永银;副政委李震;政治部主任李开湘。

1951年1月,第11军第31师该师91团前身为红军时期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抗日战争中是名震太行的129师769团编入第12军建制。

第36师(其第106团调归第34序列)及第34师102团脱离该军建制,继续留川担任剿匪和警备任务。

志愿军第12军下辖:

第31师,师长赵兰田,副师长李长林,政治部主任刘瑄;辖第91/92/93团。

第34师,师长尤太忠,政委罗洪标;政治部主任傅甲三;辖第100/101/106团。

第35师,师长李德生,政委刘昌;政治部主任郝培苗;辖第103/104/105团。

全军共5.3万余人。

1951年3月,志愿军第12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先后参加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大小战斗500余次,决定4万余人。

在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中,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将第12军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成立了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上甘岭前线作战的第15军、第12军。李德生带第12军上去的时候,工事已经基本被炸毁,他们想方设法坚守阵地,打退了美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战史】抗美援朝之上甘岭战役(一)

【战史】抗美援朝之上甘岭战役(二)

1954年4月,第12军凯旋回国。部署在浙江省金华市等地,隶属于华东军区管理。

从12军部署在浙江金华等地来看,12军属于机动力量,随时准备南下,与28军、31军等兄弟部队,共同发起岛屿登陆战。

1961年,由于实际需要,12军从浙江金华等地,调往了江苏淮阴等地,仍然隶属于南京军区管理。

1967年,12军又调往了安徽合肥等地驻防,继续隶属于南京军区管理。

1969年,12军各部再次调回了江苏淮阴等地。

徐州等地隶属于江苏省,而江苏省各地的武装力量,隶属于南京军区管理。不过,徐州的情况特殊。一直以来,68军长期驻扎徐州等地,68军隶属于济南军区管理,而不是南京军区。

1975年5月,济南军区的68军,与沈阳军区的46军对调。68军北上、46军南下,随后,46军部署到了徐州等地,并且驻扎了3年多时间。

1978年,46军北上山东,部署到了山东潍坊等地。随后,原本驻扎在淮阴等地的12军,接管了46军的驻防区域,开始长期驻扎在徐州等地。

60年代初,12军涌现出著名的郭兴福教学法郭兴福时任第34师100团2连副连长),在叶剑英和罗瑞卿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推广全军,掀起了著名的大比武运动。

1969年12月全军重排番号,12军第31师改称12军第36师。

1985年,陆军第12军改编为陆军第12集团军,辖步兵第34师,第36师,撤销第35师(以师部为基础组建陆军第12集团军炮兵旅旅部,下属第103团划归34师建制,以104团为基础组建12集团军工兵团,105团机关和师直通信营编为12军通信团,师炮兵团划归12军炮兵旅建制)。

原属第60军的步兵第179师(即著名的“临汾旅”,1971年开始担任迎外表演任务)改属12集团军;并编入坦克第2师(王杰班即该师工兵营1连5班)、炮兵旅(由35师师部、35师炮兵团、12军炮兵团合编组成)和高炮旅。

1998年后,步兵第34师改为摩步旅,第179师改为摩步旅,坦克第2师改编为装甲师。

2003年,第36师改为摩步旅。

2016年,原南京军区第1、12、31集团军全部转隶东部战区陆军。

2017年4月 以第1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第71集团军。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2017年军改番号之71集团军

【步兵第34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师长尤太忠,政委邵子言,下辖第100、第101、第102团。

该师前身为1945年8月组建的太行军区韦(杰)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6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6旅。

1951年3月34师参加抗美援朝(此前102团留在西南,36师106团调入该师,1952年12月改为第102团),1954年4月回国。

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12集团军步兵第34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下辖第100团(红军团)、102团、103团(襄阳特功团,原属35师)、炮兵团,原101团撤销番号及建制。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34师缩编为步兵第34旅,100团团部调出与36师坦克团合编为36师装甲团,102团团部调出改编为合肥陆军预备役高炮团,103团团部调出改编为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炮兵团团部撤消。

60年代,该师是郭兴福教学法的发源地,并由此在全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比武运动。

1990年12月,中央军委授予该师102团1连(王克勤生前所在连)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2003年,34旅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步兵第35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下辖第103、第104、第105团,师长李德生,政委李如海。

该师前身为1945年8月组建的太行军区石(志本)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7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

解放战争时期,在襄樊战役中,35师103团(当时为17旅49团)英勇顽强,首先登城,获“襄阳特功团”称号,1营获“襄阳登城第一营 ”称号。

1960年10月,第105团调南京军区组建防化16团。

1961年春,重新组建步兵第105团。

1962年组建步兵第106团。

1968年2月第105团划归60军181师领导(后延续为衢州军分区)。

1969年冬第106团改番号为第105团。

1985年9月,步兵第35师番号撤消,以师部为基础组建陆军第12集团军炮兵旅旅部,下属第103团划归34师建制,以104团为基础组建12集团军工兵团,105团机关和师直通信营编为12军通信团,师炮兵团划归12军炮兵旅建制。

【步兵第36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6师,下辖第106、第107、第108团,师长邢荣杰,政委刘昌。

该师前身为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秦向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

解放战争时期,该师涌现出爱兵模范王克勤为代表的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1950年1月,36师组建川东军区涪陵军分区。

1950年12月,106团调归第12军34师(后改为34师102团)。

1951年2月,108团调归11军33师建制(后发展为26军76师228团)。

1952年2月,107团调离分区改为公安第16团(后发展为14军40师120团)。

1969年12月,陆军第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第36师。这是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6师。

【首任军长王近山】 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田人。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第10师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红31军第93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次作战身先士卒,舍生忘死,骁勇顽强,曾被人们送以雅号——“王疯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772团副团长、769团团长、385旅副政治委员、386旅旅长。

1943年,王近山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同年10月奉命率1个团赶赴延安,途经山西临汾东北韩略村时,主动捕捉战机对日军实施伏击,一举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服部直臣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及以下军官120余人,对配合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军秋季大“扫荡”起了重要作用。

事后才知道,这支部队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组织的战场观摩团,均是来自华北军各部的中队长级别以上的军官。

王近山借此战,得到毛主席的专门接见,在军中更是声名显赫。

1945年8月起,王近山历任太岳纵队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率部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定陶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

1946年9月,定陶战役大杨湖之战,是刘邓大军出兵太行山后第一场恶仗。

时任6纵队代司令员王近山拍案而起立下军令状:我们6纵坚决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一个连我当连长!

为争夺大杨湖,6纵成连成营甚至成团牺牲,仍然攻势不减,最终摧垮了国军精锐赵锡田整3师的战斗意志。

此役一举消灭国军主力59团,国军全线崩溃。

1948年6月,在襄樊战役中,王近山根据战场实际巧妙部署兵力,大胆采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战术,集中主力攻克琵琶山、真武山,直捣西门,攻城部队“刀劈三关”英勇奋战,不到两天即攻入城内,全歼守军2万余人,俘国民党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和中将副司令官郭勋琪

此役,配合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成为全国五路大捷之一。

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2军军长和政委,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同年12月至1950年1月,兼任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和政委。

1950年,王近山任川东军区司令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川东分校校长。

1951年,王近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

1952年秋冬朝鲜战争,“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美国四星上将范弗里特发动了强大的“金化攻势”,投入大量火力兵力,每天都向秦基伟率领的15军的防区上甘岭高地倾泻几十万发炮弹和成百上千吨炸弹,15军在给对方以大量杀伤的同时自己也伤亡惨重,打到第七天,15军第45师几乎打光了。

危急时刻,王近山命令正在换防去后方休整的李德生的12军两个师四个团返回前线,投入战斗,配属秦基伟指挥,再增调一个喀秋莎炮团,坚守无名高地43天。

这场战役,“联合国军”投入兵力达6万余人,最终以损失2.5万余人、损失飞机270多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的惨败告终。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震惊世界。

1953年回国后,王近山历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等职。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于南京逝世,享年63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2869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