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简称中野,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 ,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2、第3、第4、第6、第7等5个纵队。
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3、第6、第7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3、第4、第5三个兵团。
第3兵团辖第10、第11、第12军;
第4兵团辖第13、第14、第15军;
第5兵团辖第16、第17、第18军。
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时,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11日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
1945年8月20日,中央根据情况决定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4个二级军区以及刚起义的国民党第38军之第17师,共29万余人。
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遵照这个指示精神,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令所属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冀南军区(司令员杜义德)和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的八路军部队,分别编组成1至3万人的野战兵团。
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举行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副司令员杜义德)、太行军区主力编为太行纵队(司令员李达,副司令陈锡联)、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
10月7日,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旅),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
冀南纵队改为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旅),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委。
太行纵队改为第3纵队(辖第7、第8、第 9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委。
太岳纵队改为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
同时,晋冀鲁豫军区组成25个团的架子调往东北。
1945年11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开往东北,途中到达晋察冀军区后因形势变化留该军区担负作战任务。
在邯郸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新编第8军改名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为总司令,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序列。
11月中旬,以太行军区主力组成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王宏坤兼司令员(后由王近山代司令员),段君毅任政委。
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 21旅),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
同期,因中央军委拟调第4纵队(不含第11旅)去东北,组成第8纵队(辖由第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军区独立旅改称的第24旅),谢富治任司令员,王鹤峰任政委。
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去东北,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4纵队与第8纵队(不含第24旅)合并,称为第4纵队(仍辖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
第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
这时,各二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
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釜;
冀南军区司令员杜义德、政治委员李菁玉;
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李雪峰;
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治委员聂真。
1946年5月15日,国民党第38军副军长孔从周率第55师于河南巩县起义,后与其第17师会合,被命名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周为军长,汪锋为政治委员。
至1946年6月中旬,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精简整编和调往其他地区的以外,尚有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晋冀鲁豫军区处于解放区南线的中央,除要粉碎敌人对本区的进攻外,还担负着前与中原、左与华东、右与陕甘宁我军进行战略配合和策应的重要任务。
据此,军区于6月27日,以第3、第4、第6、第7纵队(后增编第2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由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其中,第2、第3、第6、第7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担任豫东方向作战任务;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武装一部,担任晋南方向的作战任务,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7月1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由邯郸开赴冀鲁豫前线指挥作战。晋冀鲁豫军区的工作由滕代远、薄一波等负责。
8月10日起,晋冀鲁豫军区为配合中原和苏中解放区的作战,决定在开封、徐州间开辟战场,举行陇海路战役。经过3天战斗,先后攻克车站10余处,控制与破坏铁路300余公里,攻克10余座城镇,歼敌1.6万余人。
陇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迅速在郑州、徐州两个方向集中了30万人,于8月28日开始对冀鲁豫区疯狂进攻。
9月3日至次年2月1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进行定陶、巨野、鄄城、滑县、金乡、鱼台和豫皖边等战役,共歼敌6.9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
与此同时,陈赓率领的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晋南辗转机动作战,接连取得多场战役的胜利。军区各地方武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野战军作战。
在此期间,为建立战略机动的枢纽,1946年12月12日,以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与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扩建为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20日,第1纵队由晋察冀军区返回,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
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19、第20旅。
1947年3月22日至5月25日,为牵制敌军,配合山东和陕北的我军作战,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豫北战役。
在此次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集中第1、2、3、6纵队和太行、冀南、冀鲁豫3个军区独立旅、基干团共60个团10余万人参战。
刘邓大军全歼国民党暂编第3纵队新5军、新7军,活捉了敌暂编第3纵队司令孙殿英等官兵7000余人,解放了南北长300余华里、东西宽200余华里的地区,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至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由8万人发展到28万余人,炮兵、工兵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遵照党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1947年6月1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刚)、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直趋大别山的战略方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大军,从山东阳谷以东150余公里的8个地段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7月,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激战,歼灭敌2个师部9个半旅共5万6千多人。
接着部队长驱南征,第1纵队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纵队和第6纵队跟随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驰。
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包围当中杀开一条血路,经过20多天的行军和战斗,在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壮举。
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转战苏鲁豫皖地区。
三路大军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后,展开外线机动作战。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至海边的广大中原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反攻。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征后,1947年7月2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
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依次组成:
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新亭;下辖:第22旅由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改称;第23旅由太岳军区第23旅拨归;第24旅由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第40团、第3军分区第49、第56团组成。
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下辖:第25、第26旅,分别由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改称;第27旅,由太行军区第1、第4、第5军分区之第36、第46、第47、第50、第53团组成。
第10纵队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刘志坚;下辖:第28、第29旅,分别由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旅改称;第30旅,由冀南军区3个独立团组成;民主建国军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10纵队。
第11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霖之;下辖第31、第32、第33旅,分别由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第3旅改称。
第12纵队由豫鄂陕军区北渡黄河的主力编成,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文建武,下辖第34、第35旅。
上述纵队组成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47年7月2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以第4、第9纵队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以及太岳军区第22旅组成一个作战集团,由陈赓、谢富治统一指挥挺进豫西创建豫鄂陕根据地,以协助陕甘宁我军击破胡宗南的进攻,并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该作战集团亦称陈谢集团或陈谢大军。
第10、第11、第12纵队,归刘邓野战军建制,南下参加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
第8纵队归晋冀鲁豫军区指挥,留在内线作战。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第11纵队的掩护下,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同时,陈谢集团从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随后,与挺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所部协同作战,创建中原解放区,有力地配合了我军其他战场转入战略进攻。
到1947年11月底,第12纵队、第10纵队先后进入大别山,与刘邓主力会合。经过半年作战,刘邓、陈谢两军歼敌近15万人,创建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和豫陕鄂5个军区,以及31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
1947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华中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调归晋冀鲁豫军区,改为军区独立师。同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辖第1、第2、第3、第6纵队,以及豫陕鄂军区、鄂豫军区、江汉军区、桐柏军区和皖西军区。
1948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命令组建野战军第13、第14纵队。
3月,刘邓野战军与陈谢集团、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会师确山地区。
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鄂豫陕和豫皖苏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起比较巩固的中原解放区。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同日,中央军委决定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第13、第14纵队划归华北军区建制。
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中原军区辖:
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
鄂豫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
皖西军区,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
豫西军区,李成芳代司令员, 张玺兼政治委员;
桐柏军区,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
江汉军区,张才千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
陕南军区,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
中原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
第1纵队(辖第1、第2、第20旅)司令员杨勇任司令员,政委苏振华;
第2纵队(辖第4、第6旅)司令员陈再道任司令员,政委王维纲;
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旅)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
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第22旅)司令员陈赓任司令员,政委谢富治;
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
第9纵队(辖第26、第27旅)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
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
晋冀鲁豫野战军总共有11个纵队,可是中原野战军形成的时候,只有7个纵队。还有4个纵队去哪里了呢?
有一个纵队消失了,这就是第7纵队。第1纵队的司令员原本是杨得志,政委是苏振华;1946年底,第1纵队分家,杨得志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苏振华率领一部分兵力归入晋冀鲁豫军区。为了集中兵力,形成合力,第二年,第7纵队和第1纵队合并组成新的第1纵队。原来的第7纵队司令员杨勇担任新的第1纵队司令员。
还有一个第8纵队留在华北战场了。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当刘邓大军南下作战,王新亭留下归入徐向前麾下,成为华北第一兵团的主力将领,也是徐向前最为倚重的战将。徐向前解放临汾、运城、晋中,主要依靠的就是王新亭第8纵队的兵力。第8纵队加入到华北军区后成为第18兵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两个纵队改编成为地方军区部队了:
一个是第10纵队,司令员王宏坤。王宏坤本来是第6纵队的司令员,王近山接任第6纵队司令员后,王宏坤回到晋冀鲁豫军区参与主持日常工作;1947年,第10纵队组建,王宏坤担任司令员;当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勤补给非常困难,王宏坤率领第10纵队南下运送大批骡马、金条和弹药等物资,千里押送一直送到大别山;第10纵队重返大别山,以桐柏山为依托,建立了桐柏军区,王宏坤担任司令员。
另一个是第12纵队,这是当年中原突围出来的部分兵力发展而成的纵队,司令员本来是赵基梅,可是赵基梅不幸在1947年病逝了,张才千接任司令员。第12纵队也是南下大别山后转移到大洪山一带,建立了江汉军区,张才千担任军区司令员。
少了第7纵队、第8纵队、第10纵队和第12纵队,所以呀,到中原野战军成立,就只有7个纵队了。
中原野战军组成前后,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先后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削弱了中原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我军尔后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求歼敌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郑州和开封后,于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下,与华东野战军一起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55.5万余人,使淮海地区全部获得解放。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
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 、杜义德;政治部主任阎红彦。下辖:
第10军由原第2纵队改称,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委;副军长范朝利;参谋长高厚良;政治部主任许梦侠。辖:第28师(由原第4旅改称)师长陈中民 ,政委姚克佑;第29师(由原第6旅改称)师长周发田,政委于笑虹;第30师(由皖北独立师改称)师长马忠全,政委鲁大东。
第11军由原第3纵队改称;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委员;副军长郑国仲;参谋长杨国宇;政治部主任刘华清 。辖:第31师(由原第7旅改称)师长赵兰田,政委周维;第32师(由原第8旅改称)师长何正文,政委卢南樵;第33师(由原第9旅改称)师长童国贵,政委高治国。
第12军由原第6纵队改称;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委员;副军长兼参谋长萧永银;政治部主任李开湘。辖:第34师(由原第16旅改称)师长尤太忠,政委邵子言;第35师(由原第17旅改称)师长李德生,政委李如海;第36师(由原第18旅改称)师长邢荣杰,政委刘昌。
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下辖:
第13军由原第4纵队的第10、第13旅与豫西军区部队组成;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委;副军长陈康;政治部主任廖冠贤;辖:第37师(由原第10旅改称)师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第38师(由原第13旅改称)师长徐其孝,政委南静之;第39师(由豫西军区部队组建)师长黎锡福,政委侯德才。
第14军由原第4纵队的第11旅、第8纵队的第22旅与起义的廖运周师组成;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委;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朱佩瑄。辖:第40师(由原第11旅改称)师长刘丰,政委侯良辅;第41师(由原第22旅改称)师长查玉升,政委丁荣昌;第42师(由淮海战役起义的廖运周师和第11旅一部改编成立)师长廖运周;政委张子明。
第15军由原第9纵队改称,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委;副军长刘昌毅;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余洪远。辖:第43师(由原第25旅改称)师长张显扬,政委薛祷;第44师(由原第26旅改称)师长兼政委向守志;第45师(由原第27旅改称)师长崔建功,政委聂济峰。
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政委张霖之;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甘渭汉。下辖:
第16军由原第1纵队与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组成;尹先柄任军长,王辉球任政委;副政委戴润生;参谋长杨俊生;政治部主任吴实。辖:第46师(由原第1旅改称)师长齐钉根,政委范阳春;第47师(由原第2旅改称)师长李觉 ,政委郭强;第48师(由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称)师长郑统一 ,政委李一非 。
第17军由原第11纵队与冀鲁豫部队组成;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委;副政委萧元礼;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辖:第49师(由原第31旅改称)师长汪家道,政委况玉纯;第50师(由原第32旅改称)师长胡华居,政委卿正兴;第51师(由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独立支队组成)师长闵学胜,政委崔子明。
第18军由原第1纵队第20旅与豫皖苏军区队组成;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委;副军长昌炳桂;副政委王幼平 ;参谋长陈明义;政治部主任郭影秋。辖:第52师(由原第20旅改称)师长吴忠,政委刘振国;第53师(由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组成)师长金绍山,政委王其梅;第54师(由原豫皖苏军区各军分区主力团组成)师长魏洪亮,政委罗野岗。
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达;副司令员孔从洲;副政委谭善和;参谋长赵章成 ;政治部主任张力雄。
军事政治大学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副校长潘梓年;教育长徐立行;政治部主任刘华清;校务部部长武承先。
第58军于1949年2月由原桐柏军区部队组成。5月军部及第173师、第174师划归河南军区,第172师改为湖北军区独立师;军长高树勋(后孔庆德);政委方正平;副军长杨秀昆;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力之;参谋长张西三。
经过整编,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达28万余人。
1949年4月20日,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与第三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
4月21日黄昏,第二野战军自马垱和贵池间突破敌长江防线,乘胜追歼溃逃之敌。
至5月6日,切断敌东南大动脉浙赣线,解放皖南及闽浙赣边区广大地区,并参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华南和西南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于8月19日下达了川黔作战的基本命令。
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围的行动,向川黔进军,举行了成都战役。
野战军第4兵团在参加解放广东和广西的作战后与第四野战军一部向云南进军。至12月底,歼灭胡宗南等部90余万人(包括敌军起义、投诚在内)。
1950年春,野战军主力一部发起滇南战役,歼灭敌人2.5万多人;3月中旬至4月初,我军另一部挺进西昌,歼敌万余人;至此,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均获得解放。
1950年2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二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川西、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西藏8个军区。
1950年5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
西南解放后,第二野战军遵照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在城市和乡村消灭国民党的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党的组织,建立政权的指示,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的领导下,除以一部兵力进军西藏,完成解放祖国大陆的伟大事业外,将部队实行彻底分散,分区包干,担负参加城市接管、开辟农村工作和剿灭土匪等任务。
中共中央西南局于1950年2月初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剿匪斗争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地方党委一元化领导下,参加剿灭土匪的各部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的方针,执行“首恶者必办,协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歼灭土匪100余万人,从而粉碎了美蒋反动派妄图在此建立大陆游击根据地的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和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联合发布了进军西藏的政治动员令;10月6日,我军发起昌都战役,歼灭藏军5700余人,并争取了藏军第9代本的起义和昌都点督率4个代本及点署机关的投诚。
1951年1月4日,西藏当局派阿沛·阿旺晋美等5人赴京谈判,达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策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根据《协议》,我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领所部和云南军区部队一部所组成的进藏部队,于9月间先后出发,10月底相继进抵拉萨及日喀则、江孜、阿里、察偶、改则等地区。
1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一行及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与进藏部队在拉萨举行大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我军胜利地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大业。
1950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和所属兵团的番号取消,其所属部队归西南军区建制。
第二野战军在历时4年的解放战争中,转战于晋冀鲁豫、中原、华东、西南各地区,歼灭国民党军221.8134万人,俘敌将级军官195人,缴获飞机45架,舰艇21艘,汽车5803辆,各种大炮16097门,各种枪114.6948万枝的辉煌战果,并歼灭土匪114.5万余人,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