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出海, 不能太廉价

科技不单仁行2024-04-13 07:07:00  105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中国的产品一直在世界上享有“性价比”的美誉,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在很多领域,中国企业总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赶上世界一流的企业。

但是,性价比是不是意味着“廉价”?

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探讨,就像昨天单仁行我们讨论到“中国新能源产品并不是像美国说的不公平竞争,而是一种总成本的领先,是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从出海的层面去看,如果中国品牌要出海,在国外的环境当中,不能让自己太廉价。

02

我们举个例子吧,在上个月底,中国的高铁方案主动退出了保加利亚的合同招标。

中国高铁的技术和发展,一直是我们对外的一张名片,说是王牌产品也不过分,但为什么没被采纳?

因为报价太低了。

说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按照我们国内的思维和环境来说,一个工程要招标,我把要求都写清楚,项目预算也框出来,现在有两方企业都符合要求,我当然希望用最少的价格,拿到最好的结果。

我要是不选择那个报价低的,非要去选择那个报价高的,别人就要怀疑这是不是关系户了。

那为什么保加利亚就偏偏反过来选高的呢?

去到欧盟官网就能看到,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中车的报价太低,低到人家怀疑你有问题。

保加利亚的项目是采购20辆高速列车和持续15年的维修、人才培训服务,合同总价6.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47.1亿。

这个就是单纯的卖产品,加售后服务,人家写的很清楚。

另一家竞标方给的报价,是贴着合同总价的上限,差不多是在47亿,略微超出一点点。

我们中车报了多少呢?

24.2亿,不仅是比对手低一半,更是比整个合同总价低了一半。

什么意思呢?

我做个项目,前期调研之后,我算了一下成本和别人大概的利润空间,预估预算100,各家的报价也都在90-100之间,突然有一家企业说,我40把事做了。

你听了懵不懵?

这就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直播带货,一瓶飞天茅台不要3000,不要1500,我499卖给直播间的家人们。

???茅台出厂价都950了,你卖499是个人都得懵,都要怀疑你这茅台不是飞天,是兑水。

所以,保加利亚也看不懂,你是研发出了什么外星科技吗?为什么价格能这么低,你总不能亏钱给我做吧?

然后就顺带引来了欧盟委员会的注意。

这也就是第二点,欧盟委员会的反补贴调查。

欧盟委员会根据《外国补贴条列》去调查了这件事,说中车拿了17.5亿欧元的国家补贴,所以它才能用这么低的价格抢订单,要进行深入调查。

欧盟的介入调查是很麻烦的,作为竞标方的中车青岛四方公司就主动退出了招标,调查也就结束了。

当然,老外搞不懂里面的圈圈绕绕,但我们知道,中车有没有国家补贴?

当然有,但这个补贴真的是用来抢国外订单的吗?

大概率不是。

因为中国高铁大部分不赚钱,赚钱的线屈指可数,如果要以“效益、赚钱”为唯一依据,那中国高铁90%以上的线,根本就没必要修。

因为它是民生工程,是国企、央企不计代价的投入,所以免不了有国家补贴,没补贴,这些企业就很难盈利。

但这还是不能解决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报价这么低?

其实,我们带入到国内目前的环境中就能理解了。

03

如果经常做B端大宗交易,特别是面对大客户、政企客户的同学可能很清楚,我们原来经常有一句话“第一单生意宁可不赚钱,也要交朋友”。

一方面是为了打开市场,我知道他有长周期的需求,有付款的实力,那我第一单生意可以不赚一分钱,我要的是先进来,跟对方建立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就是盈利模式问题,我第一单亏钱没关系,我甚至还给你送回扣,就是为了交你这个朋友。

当然,真不赚钱吗?

大家心知肚明,我可以从后续的生意,把前面没赚的钱慢慢赚回来,或者是我这一个产品不赚钱,但我有配套的服务赚钱。

这是符合我们商业思维的做法,但老外懂吗?

其实也懂。

像修建沙特麦麦高铁也是低价中标,最后亏钱交付,但这一下把中国基建的技术实力和交付能力在当地市场打开了。

高铁是亏钱了,但当地随之而来的各种基建项目也都交给中国企业了,总的来算是赚钱的。

但这一套方法的弊端就在于,它在一个法治大于人治、立场和态度很复杂的地区,不一定能行得通。

就像欧盟,人家其实也懂你的想法,不是看不懂。

但他们的商业习惯是直来直往,公开透明的。

我们达成一个项目,我需求被满足,那你也应该有合适的利润,不要明面上大家算小账,暗地里算大账。

就像2011年的中海外波兰公路项目,低于预算一半的价格入场,中途要追加工程款,人家理都不理你。

然后中海外放弃工程,波兰直接去欧盟起诉违约赔偿,最后政府出面做了和解,中海外连带着中铁被国资委问责。

其实,今天的环境更加复杂,全球都有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盟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当然也希望让本土企业中标,也不希望外国企业中标,肥水不流外人田。

所以,他更会在意外国企业的品牌和质量,不是价格越低越好,你价格越是不合理,我越要查你,

我们很多企业在国内行的通的“卷法”,在国外不一定就行得通了。

像我跟某个外资的职业经理人沟通,他说他非常难以理解中国企业的策略。

因为像老外进入一个市场,他前期要做很多事,让咨询公司过来做调研,判断这个市场值不值得进去,打什么样的品牌?

如果确认可以做,就会先在当地找好各种服务商,然后派员工过去,先把品牌宣传和公关关系做起来。

品牌起来之后,再去做业务,中间有问题就找咨询公司商量着来。

市场一旦打开,有稳定的订单要交付,就按照当地法规和同行待遇的上限,组建本地化公司。

但是中国企业来了就不一样了,中国企业可能在网上接到过这个地方的业务,觉得有市场,就会派业务员来当地。

业务员当然不追求品牌,也不搞本地化,他目的就是为了签单拿客户,他可以做到白天去走访客户,晚上跟国内团队开会。

他休息的时候,国内的团队接手了他的工作,他一起来就可以立马接着工作,而且,这些企业不需要高利润,只需要订单和市场,量大还主动降价。

但是,外企不可能降低自己的利润。

当然,也是因为他们各种成本加起来比中国企业要高很多很多,比如说他们员工过来出差必须得住5星酒店,给双倍甚至三倍的津贴,不然员工不愿意来。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不是为了赚钱来的,是过来拼命的,不要高利润也要抢市场,那你不就是想把对手全杀干净吗?

所以,人家搞不明白,容得下多家企业的市场,为什么中国企业一进来,大家的生意都不好做了,一看中国企业那边,利润率还赶不上我。

04

所以,我们今天在讲,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不只是产品要出海,品牌也要跟着出海。

产品出海和品牌出海,这是两码事。

产品出海就是把东西卖出去就行了,我只要订单,哪怕做一次性生意都行。

但品牌出海,就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真正做出有说服力的产品,是做出口碑和影响力,特别是在一些附加值高的领域,不要贱人贱己贱行业。

为什么不能保持跟国外同行的良性竞争,也让自己获得更高的利润呢?

我是不是有机会借助于我们超高的性价比和产品质量,去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沉淀出自己的口碑?

用相对高的价格,给品牌推广留下运作空间?也就是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品牌盈利空间,同时也保持我的研发实力,给技术不断进步留下更多的研发费用呢?

国内市场的内卷已经非常严重了,我们在国外市场能不能抱团,保持一个相对的价格稳定呢?

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事,也不能由某一家企业来做,当然,这件事也不适合让国家去出面,而是应该由行业、协会组织来完成。

借助于行业组织的协同,才能让大家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

这样避免国外从企业到政府机构,对中国企业的误解和诟病,也能让我们的品牌出海,真正有机会赚到高利润的品牌溢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1996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