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的中原地区,老百姓当中有所谓的「水旱蝗汤」的说法,其他的都好理解,而这个「汤」就是指的就是汤恩伯的部队。
在抗战和内战时期「中原王」汤恩伯,他的部队驻扎在河南,在1944年的时候,日本发动「一号作战」,汤恩伯的部队多数都是不战自溃,枪支弹药甚至都被老百姓给缴械,有的说法是说失去了5万支的枪。
汤恩伯本来是的13军的军长,后来接13军军长的是石觉,他的部属出了一本《石觉将军逝世周年纪念集》里面有一篇文章提到,有关于汤恩伯部队军纪很差,老百姓深恶痛绝。
那汤恩伯自己怎么说的的呢?有关于他的一本书是《汤恩伯先生纪念集》这也是汤恩伯过世以后,他的部属或他的好朋友替他出的,这本书里面收录了一些,汤恩伯生前的文章还有演讲集,那里面有三篇文章提到了「豫中会战」的检讨,其中有一篇他提到。
部队驻扎地方,对于地方民间情形毫无所知,结果是吃了地方民众的大亏,这都是自己造成的。他说,你们平常都不注意,等到我们稍微失利,马上就受到敌伪奸匪来攻击,连地方政府、仕绅还有民众,都会来攻击我们。各部队的炊具,还有干粮袋,差不多都丢了一半,枪支也丢了不少。
这段陈述就是汤恩伯为自己开脱,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聊一聊豫中会战,看看这支与水旱蝗虫并称的部队,在战斗中的表现。
汤恩伯
「中原王」难堪的河南会战! 花园口决堤保郑州 结果郑州只抵抗一小时
1944年4月17号,日军正式发动了「一号作战」也叫豫中会战或河南战役,豫中会战日军的主攻方向主要是这三个大地点。
第一个是郑州,国民政府在1938年的时候以水代兵,实施黄河决堤,两个决口,一个就是郑州花园口,另外一个就是中牟的赵口。
第二个地点就是许昌,在河南平原的中央。
第三个是洛阳,也是千年古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蒋鼎文,他的司令部就在洛阳。
1944年4月18号,日军第37师团的主力,有3000人率先渡过黄河,带了大概20多门的炮,「一号作战」的第2天就把中牟县的县城给占领了,开始分路南下,听起来会不会太快?3000人渡河,火力看起来就是20门炮左右,而且是有难度的渡河作战。
在中牟抵抗的,是暂编第27师三个团,国军这边的抵抗人数大概是三四千人,可是他们的表现被日军说,是值得钦佩,因为他们的武器,也就1~2门的迫击炮,5挺的机关枪,这个部队隶属于暂编第15军,还有西北军游击部队复杂的成分。
后来这支部队,曾经突然间投日,被改编成汪精卫的和平建国军,接着又歼灭了日伪军 大概600多人,渡过黄河来投靠,被派在黄河边驻守。
所以听起来它的成分其实非常的复杂, 5挺机枪而已,连火线都没有办法配置的,总数也只有大概就是一个团的人数而已,日军竟然还说他们作战很英勇?
暂编第15军,他们新编第29师,师长是黄埔6期的吕公良,他是浙江开化人,他下面还有一个团叫第86团,那时也奉命到前线去阻挡,被日军认为是没什么了不起的部队,结果却意外打的很威猛。
日军还特别在他们的战史里面记载,师长吕公良,还亲自到前线去指挥,连师长都站在第一线指挥,如此编制缺员的部队,难怪会一下就被冲垮。
4月18日到了晚间8点,隶属日军第37师团的一支先遣部队,只有300人组成,他们用急行军的方式,在19日的黎明抵达了郑州的车站,用绳索直接攀登了城墙,向守军发动突袭,很快的就把北门给占领,让守军是国军第85军第110师一部,还有第78军的3个团,仅抵抗了一个小时就溃退,所以连接平汉和陇海,这2条重要铁路的郑州,就在4月20日下午就丢了。
1938年的时候,掘开花园口是为了保卫郑州,阻挡日军的进攻。结果,到了1944年,郑州只有抵抗了一个小时而已。
接下来日军就一路南下,在4月29日包围许昌,5月1日,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之下,战车冲撞城门,许昌失陷。前面提到的,被日军称赞抵抗英勇的,新29师师长吕公良,在许昌殉国。
吕公良
吕公良的这支部队算是杂牌部队,在中牟抵抗日军失败以后,就退到了许昌,他们在许昌防守的时候,连日军都说,许昌的守军被包围以后,抵抗更加的坚强,不但没有退却的样子,在西门甚至还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最后的统计是,守军阵亡了2400人 被俘了858人。
许昌被认为是河南平原的心脏,也是当时的重要枢纽之一,日军占领许昌以后,从郾城向右迂回,要朝西北前进,一方面要捕捉汤恩伯的溃退的主力,另外也要开始准备要围攻洛阳,蒋介石他也紧张起来。
5月1日,电令汤恩伯要集中主力,把第12军、第13军、第29军、第85军等等,全部都结合起来,要与日军决战。
这一次集结了这么多部队,最后有决战吗?没有。因为一个月丢了30多座大大小小的县城,或者大的城市,所以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落实,失陷的速度太快。
有一本书叫做《飞将军蒋鼎文》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子:
那时日军打下的许昌,坦克经过临汝,国军守城的把餐厅里面的桌椅还有门板,都拿去堆成城门,结果一下就被日军的坦克给打穿,日军坦克通过了以后,也不打守军,直接穿城而过,去打洛阳。
拿桌椅门板来挡坦克,确实是有点自欺欺人,所以一直到5月上旬,大部分的国军跟日军一接触就溃退,讽刺的是这反而让日军没有达到他们原定,消灭国军有生力量的目标;因为跑太快,根本没有办法捕捉围歼。
也因为这样,地盘丢得多,但汤恩伯的部队反而都没有受到很严重的打击,还逐渐朝洛阳一带靠拢。
而逐渐收拢的部队,在数量上非常庞大,那能够保住洛阳吗?
1944年的5月10日,日本华北方面军,下达大规模的攻击命令,准备围歼第1战区部队,另外也要攻击洛阳,山西的日军也渡河南下,要一起围歼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他的部队,同时也要扫荡退到河南西部山区汤恩伯的军队。
洛阳在开封以西,经过了多年的兴建,有不错的防御工事,城外的战车壕,据说那时候宽5米深5米,还有密布的火力点,另外它的外壕,两侧的壕壁还装了地雷,而且是通电线的,如果你一触碰,就会爆炸,城内也有密布的碉堡,不过那时守军,却只有14000人。
日军对于这样的阵地,实行的方法是,先用炮兵还有战车炮来射击,有的日军甚至于是不顾生死,就直接跳进战壕内。
日军的洛阳攻击战,虽然也有遇到激烈的抵抗,不过日军从5月23日开始下达总攻,24日开始攻击,25日就拿下。
日军的统计,自己只有80个人战死 281人受伤,国军方面阵亡了 4386人,被俘6000多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还有数万袋的粮食,变成日本的战利品。
刚刚提到一个数字,80对4386,跟对日抗战中1比10的交换比,数字还更夸张,而且我们是守方。
更心酸的是,当时的河南其实有大饥荒的,遍地都是灾民,老百姓没有得吃,结果数万袋的粮秣,就这样的变成日军的战利品了,要知道那是饿死了多少老百姓才攒下的粮食。
所以河南会战结束以后,汤恩伯备受检讨,很多人都批评他,大肆扩军却不练兵,导致空前的惨败,我们也可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有了军队,要备战,结果却不好好的训练,装备又差,只要一开打,没有训练好的士兵虽然人数多,可是基本上都没有战力,只是让对手创造漂亮的战绩。
败军退走征用牛车运眷属 汤恩伯:我们的军誉怎么会不坏?
日军的一号作战是在4月17日打响,郑州是在4月20日陷落,接着是许昌,连洛阳收了也不到10天,4月25日陷落,一个月丢了30多座,中间还有大大小小的其他城市。
不过汤恩伯的部队还保存了很多,因为基本上就没打过硬仗,光在逃跑。之前说日军也都没有捕捉到,所以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他们都跑到了2个小地方,分别是叶县与卢氏县,一个是汤恩伯的军事重心,另外一个是汤恩伯部队后来转移经过的地方。
我们来介绍一下叶县与卢氏县这两个地方,我们第一个先说的是叶县。
汤恩伯是第一战区副长官,他的司令部所在地,现在是属于平顶山市,这里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发祥地,据说汤恩伯那时候是想要学汉光武帝,在这个地方积极扩军,据说人数最多的时候高达60万之多。
为了养兵,没有那么多钱,就只好搞走私或做生意,汤恩伯养那么多的部队,只能就地取材,所以就给河南的老百姓莫大的痛苦。
我们在地图上看,其实叶县离伏牛山区很近,因为汤恩伯把这里作为大本营,也是他的军需补给重地,他的嫡系是31集团军,有4个军,特别是第13军以叶县为主。
为了要保护他的大本营,汤恩伯那时候还搞过一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国防工程挖了一条长达千里的深沟,东起郑州 西至洛阳,再向南一路到了周口这一带,就是要保卫他的叶县。
那时汤恩伯的顶头上司蒋鼎文,他对这项工程是持反对意见。公开讲:“我看有人想要学隋炀帝,在河南开挖邗沟,这项国防工程,在现代战争里面,是完全没有必要。”
结果汤恩伯依然我行我素,日军发动1号作战,在上面铺个钢板,日军的坦克就这样的轻而易举地通过。
当时的河南已经够苦难了,又不体恤这些民工 民力,做这种面子工程一样的防御系统,没有实际作战效果。
第二小地方是卢氏县,是在河南西北的一个小县城,现在是属于三门峡市,在地理上,也是属于豫西的伏牛山区。
在抗战的时候,因为修建洛阳到临潼的洛潼公路,又修建了飞机场,有美军军机起降,被日军称为河南作战的的重要地点。
在河南会战的时候蒋鼎文、汤恩伯,还有河南省省主席刘茂恩,都先后到了这个地方,非常的热闹。
据说当时从豫中撤退过来的部队,牛车是接着一辆又一辆,卢氏这个地方被认为是河南抗日的一个军事要冲,势必是会被特别针对。所以那时日军组织「卢氏挺进队」在进攻洛阳的时候也攻进了卢氏。
在5月20日,日军攻入了卢氏,烧掉了四条大街,还有摧毁了城外的飞机场、仓库等等。
据当年的百姓回忆,那时百姓都躲到山上,可以看得到日军进城,后来他们回去以后,看到了卢氏县的一片焦土。城南一所学校因为当时有200多名的女学生,还有眷属来不及逃走,被日军给追上来,结果不问可知。
在汤恩伯的检讨会议上面,他说这次大家作战,都把骡子、马匹都往后方移动,另外再从河南各地,征用很多的牛车。
他说,这些牛车难道都是运送公物?他说他不信,即使绝大部分都是运输眷属,除了第13军对于眷属有比较好的安置,基本上都在后方,其他的各部队,基本上都是在运送自己人。
这样做老百姓看在眼里肯定很寒心,你征用了我的牛车结果是运送你自己的东西逃跑。老百姓怎么会不恨我们?我们的军誉怎么会不坏?
河南会战结束,重庆军委会收到300多封千篇一律,几乎是一样的检举函:说13军撤退的时候,人手牵一头牛。
不过名义上身为汤恩伯领导的第一战区主官的蒋鼎文,为什么没有出来制止呢?蒋鼎文最近几年有出版过一本《飞将军蒋鼎文》。
蒋鼎文过去是国军里面所谓的「五虎上将」之一,抗战时被指派担任第一战区的长官,在汤恩伯的头上。
我们在很多的文献,其实可以发现到,蒋鼎文跟汤恩伯非常的不合,汤恩伯完全不理他。
在《飞将军蒋鼎文》这本书里面,甚至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他和汤恩伯道不同不相为谋。
虽然汤恩伯的部队军纪差可以找出很多客观原因,但部队有聚会,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军纪如何,本身就与将领的治军水平有着很大关系。汤恩伯内心依然存留了当年的军阀思维,养兵自重,招的兵看起来多,能用的却很少,欺负老百姓冲锋在前,面对日军丢盔卸甲。而大批士兵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