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跑者因赞助商问题无缘北京半马, 各方利益该如何平衡?

澎湃新闻2024-04-14 16:35:38  105

从兰州马拉松多位精英选手未中签,到北京半程马拉松前贾俄仁加参赛资格被取消,再到北京半马终点线前的“携手冲线”……

近段时间,接二连三的争议又将中国马拉松的管理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相比于多位国内精英跑者在兰州马拉松未能中签后引发的关于“赞助商排斥竞品签约运动员”的猜测与探讨,贾俄仁加和北京半马在赛前的公开发声,则是直接将争议的焦点指向了赞助商的权益问题。

贾俄仁加

就在北京半马鸣枪前,多家媒体也通过采访以及贾俄仁加在社交账户上的回应,还原了整个“消失的A0001号”事件的时间线。

由于这次北京半马没有设置直通名额,贾俄仁加在今年3月中旬知道自己没有报名中签之后,通过团队联系上了赛事的两家赞助商,请求帮助报名参加北京半马。

到了4月初,贾俄仁加受到了赛事组委会的官方短信通知,按照要求报名付费,等待审核批准和配号。然而,到了4月9日,贾俄仁加却收到两家赞助商先后发来的通知,那就是“需要取消报名资格”。

根据贾俄仁加自己的描述,他先是得到了其中一家赞助商明确回复“我们这边组委会已经取消了”,而另一家赞助商给他的回复是“接到组委会信息后,一直没有书面同意取消”。

在这样的情况下,贾俄仁加在赛事报名系统里依旧查询到了自己的参赛名额,于是他下载了领物单,并且预订了去北京的机票和酒店。

到了4月12日,在飞机起飞前,贾俄仁加再次查询了报名系统的参赛状态,此时系统显示“报名已取消”,他立刻联系了教练,被告知“来了与组委会抓紧沟通一下再看情况”。

据贾俄仁加在采访中的表述,在到达北京后,他和团队联系了有关方面,提交了报名情况说明和手机号码,但到了晚上8点依旧没有等到任何回复,于是,他发布了“落地北京了,发现北京半马参赛号没了,这是什么情况??????”的状态。

随后,中国跑圈的多家自媒体开始转发这个消息,争议也开始发酵。

4月13日,北京半马组委会给出了官方回应,其中提到了两点关键信息:其一,赞助商名额未经赛事组委会同意,参赛名额的权益不得与第三方品牌共同开发推广、转让、售卖、转授权等商业性行为;

其二,4月9日赞助商与贾俄仁加进行了沟通,并在其本人同意之后告知赛事组委会取消了其以赞助商名额参赛。

北京半马组委会的回应简单来说就是,贾俄仁加签约的运动品牌和北京半马的赞助商品牌是竞争关系,出于“赞助商名额和赞助商利益的冲突”,组委会决定收回名额,并且提前告知了运动员。

然而问题在于,贾俄仁加得到通知后依旧在报名系统里查到了自己的名额,否则,或许他就不会去预订机票和酒店。

北京半马组委会发布声明。

事已至此,组委会的决定以及当事人失望与愤怒的情绪都无法改变,但整个事件引发的争议却值得马拉松赛事的管理工作者反思。

中国知名体育学者易剑东教授就对这次争议事件进行了评述,“我国城市马拉松的最大投入方无疑是政府。交通、安保、医疗、清洁乃至住宿这些必要的保障,离开政府支持是断然无法靠花钱来自己搞定的。所以,马拉松赛事无疑是公益性的公共赛事。”

而既然赛事是公共产品,就不能因为某品牌赞助,就剥夺其他品牌代言运动员参与的资格。

除此之外,易剑东教授也指出,从目前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精英运动员分布在多个品牌,如果接受那些以排斥竞品代言选手为条件的赞助条款,这样的“排他性”,可能会让赛事在未来受到更大的损失。

如易剑东教授所说,北京半马和贾俄仁加之间的这次争议,其实也给中国马拉松赛事未来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尊重契约的情况下保证赞助商的合理权益,同时又能尊重每一位参赛者,赢得跑者的好感。

贾俄仁加给出的回应。

在过去一两年里,中国马拉松赛事逐渐恢复如常,并且重现了四年前的繁荣,中国田协也出台了一系列赛事运营和运动员赛风赛纪的管理办法,希望通过明文规定,来帮助中国路跑赛事变得更加成熟。

但根据贾俄仁加的教练魏彪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过去两年的遭遇,仍然从侧面反映了赛事管理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从前年到去年,一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参加马拉松要动用所有关系和资源,各种暗箱操作、层层阻击……我们只有上进的精神和存活下去的信念,以及部分品牌的支持。”

如今,赛事组委会和贾俄仁加的团队各执一词,一边是维护赞助商权益,一边是精英跑者对于参赛的渴望,两者如何达成一个平衡点,是需要考虑的关键。

其实,中国体育在其他项目上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今中国马拉松快速发展,商业赞助愈发丰富,此时暴露出这样的争议,也是一个信号,提醒中国路跑产业从业者进一步完善规则,平衡好跑者和赞助商的多方利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17692.html
0
最新回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