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言柒。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说90后当中,只有13.4%的人没有负债,86.6%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其中除了房贷以外,60%以上的消费贷都是用于生活和娱乐休闲,例如懒人经济、宠物、名人名言、娱乐等等。
虽然在信用卡、花呗日益普遍的今天,超前消费并不稀奇,但这组数据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毕竟90后群体,年纪也就25-35,家庭经济压力还没那么重,大部分都花在了自己身上。
仔细想想,其实很多人存不下钱,不一定是赚得太少,也可能是花得太多。
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适当花花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可一旦过度,影响也挺大的。
1、过度囤货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打折促销就忍不住买买买,结果家里堆满了用不完的卫生纸、洗洁精?
或许是前两年疫情留下的阴影,导致我们总是担心会缺这缺那,不断地囤积物品。
也或许是习惯性贪便宜,总觉得反正要用到,趁着有活动的时候买更划算。
但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使用能力,很多东西囤着囤着就过期变质,最后只能扔掉。
一般来说,纸巾等生活消耗品,囤个半年就差不多了,而像水果蔬菜之类的食品,最好不超过一个星期(部分耐放的可以半个月)。
学会按需购买,减少不必要的囤积,才不至于造成浪费。
2、过度追求奢侈品
不管是平时走路坐地铁,还是追剧刷短视频,总会有无孔不入的广告,告诉你拥有一件名牌衣服或是一只名表有多重要。
但如果消费能力有限,透支几个月的工资去购买,那就得不偿失了。
凡事要量力而行,别人评价你的标准,从来就不是外在的奢侈品。
就像《三十而已》里面的顾佳,哪怕背上了名牌包包,依旧挤不进富家太太的圈子。
如果一昧追求这些表面的虚荣,不仅经济负担会加重,而且也很容易忽略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3、过度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只是盲目追求,没有目标和计划,一味地买买买,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一方面,很多课程都只是在割韭菜,利用我们的焦虑和信息差,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大的价值,性价比极低。
另一方面,我们的精力也有限,没法一下子接收太多东西,如果一直买买买,结果多半是一个也没顾上。
小柒对此的态度一向是:可以买,但必须慎重。
前期的入门,很多免费课程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先自学一段时间,有个基础的认知,后续付费的时候才能辨别出内容是不是真的有价值,不至于被坑。
其次,贪多嚼不烂,不要同时买太多课程,买一个学一个,学完再说。
4、过度消耗人情
人情消费,是我们很容易忽视的一种隐形消费,但作用也不容小觑。
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人与人之间都是存在一个感情账户的。
如果总是习惯性索取,账户里面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
例如,总让别人帮忙,却又不适当给报酬;总是轻易许诺,又从不兑现......
长此以往,别人自然不愿意与你交往。
而且跟其他账户不一样,感情账户里的能量一旦消耗殆尽,就很难再恢复了。
所以,能自己解决、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尽量不动用人情。
如果真的动用了,要及时给予反馈,继续往账户里存入对等的能量。
“血拼”的生活,结果往往只是我们的银行账户在流血。
满身的名牌和炫目的奢侈品,换来的可能只是日渐沉重的债务。
与其追求买买买带来的短暂快乐,不如想办法找到生活真正的意义,把人生过成自己喜欢的模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1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