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莫斯科番红花市政厅恐怖袭击发生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大规模空袭,重点攻击目标是各地能源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最凶狠的攻击矛头对准了利沃夫的一处天然气储存设施,在几次猛烈轰炸后,4月11日又集中发射了八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四枚Kh-101巡航导弹,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是罕见的。此地为何会惹来如此猛烈的攻击?
据俄罗斯“记者”网站报道称,4月11日俄军向利沃夫市斯特里的“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地下储气设施发射了八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四枚Kh-101巡航导弹,而且都准确击中了目标。攻击发生后,引发了欧洲天然气期货交易市场的恐慌,价格骤然上涨7.1%。
自上个月发生莫斯科番红花市政厅恐怖袭击事件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大规模的报复性空袭,而且攻击目标几乎都是能源基础设施,包括哈尔科夫州、苏梅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扎波罗热州、波尔塔瓦州、敖德萨州等地的热电站和变电站,以及第聂伯河上的主要水电站。
此外,位于乌克兰最西部利沃夫州的“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天然气储存设施,则是遭到“重点关照”。从3月24日开始,这个储气设施已经遭到至少四轮攻击,先后投入了大批导弹和“天竺葵-2”自杀无人机,并且几次引发了巨大爆炸和严重火灾。
尽管连续发动了几轮攻击,俄军似乎仍然觉得毁伤效果不够,没有彻底瘫痪“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由于当地的储气设备多数藏在地下两公里处,仅凭自杀无人机只能破坏表面设备。4月11日的这次攻击,俄军竟然一口气发射了八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四枚Kh-101巡航导弹,可能希望用高超音速导弹穿透乌方的地面保护层.
要知道,“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重达两吨,只能由米格-31K高速截击机发射,一架米格-31K只能携带一枚。也就是说,这次攻击足足动用了至少八架米格-31K,而俄军改装的米格-31K全部数量也只有24架。再加上发射Kh-101巡航导弹则需要图-22M或图-160轰炸机,俄军为了摧毁区区一个储气设施,出动兵力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俄军为什么不惜动用血本,对一处储气设施要摆出“不炸烂不罢休”的气势?
据了解,利沃夫的这处天然气储存设施的主体结构位于地下两公里处,容量高达170亿立方米,占据了乌克兰全国储存能力的80%以上。相比之下,德国全国的天然气储存能力大约是230万立方米,意大利约为200亿立方米,法国约为130亿立方米。也就说,“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的能力几乎可以匹敌一个西欧主要国家。
不仅如此,由于乌克兰长期以来一直是俄罗斯天然气供应西欧的中转站,所以这些设施与欧盟各国的天然气网络直接相连。更重要的是,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国家加大了对天然气的储存量,各国的储存设施利用率已经接近饱和。为此,德国等国纷纷向乌克兰借用天然气储存空间,将自己的库存放在了“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内。
据今年初的统计,乌克兰至少为欧洲各国保存了一百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储备,以此多挣一些保管费。也就是说,俄军重点攻击的“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实际上是欧洲国家的命根子。难怪欧洲天然气价格会因此猛涨。
当然,俄军投入血本要炸掉“比尔切-沃利茨科-乌格尔斯基”储气设施,不可能只为拉高国际天然气价格。俄军最近两周集中攻击乌克兰的能源设施,破坏了大量的发电站和变电站,根本目的就是摧毁乌克兰的战争潜力,掐断对方“战争机器”的动力。同时,炸掉欧洲的天然气储备,也间接等于破坏了欧洲的武器生产,削弱欧洲向乌克兰的供血能力。
总体来说,俄军最新的大规模轰炸明显带有战略性质,而且不再像战争初期那样“手软”了。
但是不客气地说,俄军虽然一口气齐射八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但是彻底摧毁这个储气设施的可能性还是很低。两公里的地层厚度,是绝佳的防护,俄军导弹还不具备足够的穿地能力,除非动用核弹。如果只是破坏表面设备,对于乌克兰和欧洲的天然气库存还谈不上“致命一击”。(作者:陶慕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1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