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同时期的南朝对立。下面列举北朝时期20大名将排名。
第二十名:慕容白曜
慕容白曜(?~470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慕容皝之玄孙。其父慕容琚因为官时以清廉著称,被赐爵为高都侯。慕容白曜年轻时性格敦直,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慕容白曜任北部下大夫,后袭爵,迁北部尚书。他在职期间执法如山,刚直不阿,受到文成帝的厚待。文成帝去世后,慕容白曜与乙浑共掌朝政,迁尚书右仆射,进爵南乡公,加安南将军。天安元年(466年)十月,薛安都等以城降魏,北魏遂遣尉元、孔伯恭等率骑一万出东道援彭城。天安二年(467年)二月,北魏又遣平东将军长孙陵等率兵开赴青州,加慕容白曜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征南大将军、上党公,率骑五万为继援。慕容白曜引兵伪退,宋军遂不复设备,于是魏军拂晓时发起进攻,占领无盐,擒杀申纂。之后慕容白曜又采纳郦范的建议,一旬之中连拔四城,声威大震。宋将房崇吉率700人守升城,拒不投降,慕容白曜筑长围以攻之,于四月克之。慕容白曜怒其不降,纵兵掠城,杀数百人。他本欲尽坑城中人,但后听从韩麒麟的劝阻,安抚百姓,让其重操旧业,因此深得民心。此时刘彧派吴憘公率数万人欲攻彭城,尉元上表请求增援,献文帝诏令慕容白曜前往。历城守将、冀州刺史崔道固自恃兵多粮足,坚守不降,慕容白曜再筑长围将其困在城中,遣长孙陵等攻宋东阳。由于长孙陵等入城纵兵暴掠,本归降的沈文秀见状既悔又怒,于是闭城拒守,并出兵袭击魏军。皇兴二年(468年)二月,慕容白曜攻拔历城东廓,崔道固无力支持,只得出降,慕容白曜解释而礼之。皇兴三年(469年)正月,魏军猛攻东阳城,沈文秀在外无救援的情况下,昼夜苦战,魏军破城而入,俘沈文秀,自此,宋青、冀之地尽入北魏。慕容白曜虽在军旅,但接人待物,宽和有礼。获崇吉母妻、申纂妇女,皆别营安置,不令士卒喧杂。但当初乙浑专权时,慕容白曜颇附之,使献文帝很怨恨,遂以谋反之罪将慕容白曜于皇兴四年(470年)十月诛杀。太和中期,著作佐郎成淹上表给孝文帝,请孝文帝为其平反。北魏孝文帝知其冤屈,遂为慕容白曜平反。
第十九名: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501年-549年),字绍宗,鲜卑族,昌黎郡棘城(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著名将领,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慕容绍宗早年曾是尔朱氏部将,后归顺高欢,历任扬州刺史、青州刺史、晋州刺史、御史中尉、徐州刺史等职,进爵索卢县公。在侯景之乱期间,慕容绍宗担任东南道行台之职,总领平叛事宜,晋升燕郡公。在寒山堰之战中,他大败南梁援军,生擒主帅萧渊明,随后回师涡阳,大败侯景。永熙二年(533年),高欢进入晋阳,慕容绍宗带着尔朱兆的余部及尔朱荣的妻小归顺高欢。武定七年(549年),在围攻颍川城时,慕容绍宗乘船窥视城池,但遭到守军乱箭攒射,最终被迫投水而死。他被追赠为尚书令、太尉、青州刺史,并谥号景惠。
第十八名:叔孙建
叔孙建(365年—437年),代郡人,北魏将领。原姓乙旃,《宋书》称其为涉归幡能健、乙旃眷。其多次参与进攻南朝宋的战事,为北魏初年重要将领。叔孙建早年跟随秦王拓跋觚出使后燕,六年后回国,担任后将军,不久后,担任都水使者、中领军、龙骧将军、并州刺史,封安平公。后因事免职。天赐六年(409年),明元帝即位,任命叔孙建为正直将军、相州刺史。后统领公孙表等讨伐刘虎,斩首一万、俘获其众十万余人。后调任广阿镇将、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楚兵将军、徐州刺史,率众从平原渡河,攻取青州、兖州各郡,因功赐爵寿光侯,加授镇南将军。叔孙建与长孙道生渡河南进攻打刘宋,大败兖州刺史竺灵秀,斩首五千多级,太武帝因叔孙建威名震撼南方,为宋畏惧,授任其为平原镇大将,封丹阳王,又加授征南大将军、都督冀青徐济四州诸军事。后叔孙建轻骑截断宋军的前后之路,焚烧谷物草料,断其运粮道路,因此安颉等人得以攻下滑台。叔孙建为人沉实机敏,又多智谋,行军征伐时也是出谋划策的人。他治军清整,号令严明,而且礼待贤士,很得边民称颂。太延三年(437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太武帝拓跋焘深感可惜,赐谥号襄,安葬于金陵。
第十七名:王思政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将,东汉司徒王允之后。其容貌魁伟,胸有谋略,初入仕途便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后来,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人在关中作乱,王思政随北海王元颢率军征讨,并参与军中谋议。当时,平阳王元修素闻王思政的名声,便在元颢回军后,将王思政聘为门客,对他的礼遇甚为优厚。532年(太昌元年),元修被高欢拥立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王思政因参与册立,被任命为安东将军、祁县侯。534年(永熙三年),高欢密谋废去孝武帝。孝武帝认为王思政可以担当大事,便封他为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领皇宫的宿卫军。王思政对孝武帝道:“洛阳四面受敌,不是建功立业的地方。关中有崤函之固,而且兵强马壮,宇文泰也愿意为朝廷效力。如果听说您西去,他一定会奔走迎接。凭借那里丰富的资产,依靠原有的根基,用两年时间修复长安旧京,何愁不会拥有天下。”孝武帝深表赞同。投奔关中后,王思政被任命为光禄卿、并州刺史、散骑常侍、大都督,进封太原郡公。不久,孝武帝被宇文泰弑杀。王思政虽仍被委任职务,但由于不是宇文氏的旧部,心中常不自安。538年(西魏大统四年),东、西魏爆发河桥之战。王思政在作战时,跳下马来,举起长槊左右横击,逐渐杀入敌阵。这时,王思政的部下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昏迷过去。因为他身穿破旧衣甲,敌军没有认出,这才幸免于难。战后,部将雷五安在战场上哭着寻找王思政。刚好王思政已经苏醒过来,雷五安便割下衣襟为他包扎好伤口,然后扶他上马,趁夜返回营地。后来,宇文泰任命王思政为侍中、东道行台,镇守弘农(今河南灵宝)。542年(西魏大统八年),东魏高欢进攻西魏,王思政率军防守玉壁,经过九天激战,击退东魏军,因功升任骠骑大将军。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东魏侯景叛变。王思政时任荆州刺史,趁机占据战略要地颍川,被加封为大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548年(西魏大统十四年),东魏大将高岳等人围攻颍川。王思政坚守城池,不断击退东魏军,并杀死慕容绍宗、刘丰生等东魏大将。549年(西魏大统十五年),东魏大将军高澄亲自出征,终于攻克颍川。王思政自杀未成,被东魏军俘虏,但深受高澄敬重。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授予其都官尚书、仪同三司的职务。王思政死后,北齐追赠其为兖州刺史。
第十六名:邢峦
邢峦(464年—514年),字洪宾,河间鄚(今任丘)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邢峦出生于官宦世家,年少时勤奋好学,常自带书籍到处寻师求教,博览群书,有文才干略。州郡相继上表向朝廷推荐,后被选拔入朝,初任中书博士,后擢升员外散骑侍郎。孝文帝(元宏)对他非常赏识,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正月派他出使南齐。一年后回朝,任通直郎,后改中书侍郎,经常参与机要朝政。不久兼任黄门郎,负责掌管朝廷机要,重要文件均由他起草。后因随驾征汉北有功,官拜正黄门兼御史中尉、瀛州大中正,不久升任散骑常侍兼尚书。宣武帝(元恪)即位之初(公元500年),邢峦实授尚书职务。当时的北魏王朝,随着各地陆续朝贡,外蕃商人也相继而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与之俱来的是社会上乃至朝廷中出现了重商轻农,尚奢华弃节俭的倾向。于是,邢峦向皇帝上书劝谏“重粟帛轻金宝”,因为“粟帛乃安国育民之方,金宝是虚华损德之物”,宣武帝接受了他的进谏。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闰十二月,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夏侯道迁带着汉中土地归顺了北魏。宣武帝诏加邢峦“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兼理镇西将军”,并授权“进退征摄得以便宜行事”前去安抚,到汉中后,先后平定了秦、梁二州,又新立巴州。邢峦实授秦梁二州刺史,安西将军。平定巴西,攻取十四郡县,扩地“东西七百,南北千里”,回朝后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南梁萧衍派兵侵扰徐、兖二州,东南边境相继陷落。朝廷派邢峦为使持节、加安东将军,都督东讨军事,尚书职不变。临行前,皇帝召见他说:“绥靖东南边疆非将军莫可,望将军能建立殊勋,以慰朕心怀。”邢峦回答:“敌人虽连占数城,人数众多,都是送死的犬羊之辈,灭敌之期不远,愿陛下不要以东南为虑。”皇帝高兴地说:“有将军督理军务,朕还忧虑什么呢?”邢峦到前敌后,兵分三路,分头抵御进犯孤山、固城、龟蒙之敌。只经一战,收复了三城,兖州平定。乘胜攻取宿豫,获军粮40余万石。宣武帝赐金书表彰邢峦,赞他“殊勋茂捷,自古莫二”,封为平舒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月,豫州彭城人白早生杀死刺史叛变,据城归顺南梁。肖衍派冠军将军齐苟仁带兵驻悬瓠。邢峦被任命为平东将军,都督兖州军事,前往征讨。邢峦到前敌后,兵分三路,分头抵御进犯孤山、固城、龟蒙之敌。只经一战,收复了三城,兖州平定。乘胜攻取宿豫,获军粮40余万石。宣武帝赐金书表彰邢峦,赞他“殊勋茂捷,自古莫二”,封为平舒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邢峦一生战功卓著,他博览群书、有文才干略,为北魏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延昌三年(514年),邢峦得暴病死,年仅51岁。
第十五名:于谨
于谨(493-568年),本姓万忸于氏,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人,鲜卑族。他是镇南将军于栗磾六世孙、陇西太守于提之子,是北魏、西魏、北周名将,杰出政治家、战略家,八柱国之一。于谨年轻从军、屡立战功,且性情沉稳、胆识过人、博览经史。他曾任北魏大行台仆射元纂的铠曹参军,随其北伐柔然,亲领2000骑追击,前后17战皆胜。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于谨任长流参军,随广阳王元渊镇压六镇起义。他通晓铁勒语言,单骑招降西部铁勒部酋长乜列河等三万余户,并设伏大败前往拦击乜列河的破六韩拔陵,因功受封积射将军。后于谨又参与镇压鲜于修礼、葛荣、万候丑奴起义,被拜为征房将军。太昌元年(532年),他随大司马尔朱天光大战高欢于韩陵山,兵败西投宇文泰。永熙三年(534年),向宇文泰献策“建都关右,挟天子以令诸侯”,被采纳,任阁内大都督。同年,北魏相继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大统三年(537年),他参与沙苑之战,封常山郡公,拜丞相长史、大行台尚书、太子太保。后领军灭亡南梁,攻克江陵,杀死梁元帝,扶植萧詧为西梁皇帝,封新野郡公。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封燕国公,拜大宗伯、太傅,立为三老,参议朝政,领雍州牧。天和三年(568年),于谨去世,享年七十六,追赠太师、雍州刺史,谥号为文。
第十四名:高肃
高肃(541年—573年),姓高,名肃,字长恭,又名孝瓘。他是南北朝之北齐宗室、名将,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东)人。高长恭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之孙,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三子,鲜卑化汉人,也有鲜卑人之说。高长恭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开始担任散骑侍郎,先后因战功被封为乐城、乐平、高阳等郡公,徐州兰陵王(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左、右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太保、太尉等。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齐军在邙山被北周十万大军击败,困于洛阳。武成帝高湛命兰陵王高长恭为中军、段韶为左军、斛律光为右军,前往救援。三军与周军激战,兰陵王乘胜追击,神速插入被困的金镛城下,率500精骑击败周军。齐人壮之,用当地民间舞曲歌而蹈之,此为中日两国流传一千余年的《兰陵王入阵曲》。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北周为雪洛阳兵败之耻,派尉迟迥率20万大军进犯,连克北齐七城,再围洛阳,兰陵王和北周军大战于邙山,在当年齐军兵败之处又一次击溃周军,使摇摇欲坠的北齐王朝再度转危为安。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因为屡立战功为北齐后主所忌,御赐毒酒将兰陵王高长恭鸩杀。
第十三名:宇文邕
宇文邕(543年-578年),北周第三位皇帝,字祢罗突,鲜卑人,籍贯为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母亲是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是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宇文邕从幼时便因聪明果决而得到父亲宇文泰的喜爱,十二岁就被封为辅城郡公。公元557年,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宇文邕又被封为大将军,镇守同州。同年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明帝宇文毓即位,宇文邕因性格沉稳、见识远大而深得明帝喜爱,被升任柱国,兼蒲州刺史,之后回朝任大司空。
公元560年,因为北周明帝宇文毓被权臣宇文护毒杀,时年17岁的宇文邕被拥立为帝。公元572年,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开始独掌朝政,随后继续推行均田制,发展府兵制,加强集权。同时,兴修水利,整顿吏治,推进民族融合。公元578年,年仅36岁的宇文邕在北伐突厥的路上突感不适,次日晚病逝于回长安的车舆之中。
第十二名:杨大眼
杨大眼(生卒年不详),原名不详,氐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名将,武都(今甘肃武都东南)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之孙,为侧室所生。杨大眼少年即有胆识力气,跳跃行走如飞,然而因为偏房所生,不被其宗族亲人所注目重视,经常有饥寒交迫之苦。北魏太和中期,其父奉命到北魏朝廷作官,遂举家迁居北魏都城洛阳。杨大眼毛遂自荐,被任命为军主,后升任统军。他跟随高祖征讨于宛、叶、穰、邓、九江、钟离之间,所经历的战斗,无不勇冠六军。
世宗初年,杨大眼与镇南将军王肃、大将军奚康生等率步骑十万救涡阳(治所在今安徽蒙城),逼迫齐将裴叔业退保涡口(今安徽怀远),涡阳得救。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南齐明帝萧鸾驾崩,其子萧宝卷即位。萧宝卷昏暴荒淫,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又滥杀功臣,致使群臣人人自危。时任齐南兖州刺史的齐国名将裴叔业,亦恐被祸,举寿阳(今安徽寿县)降魏。景明元年(500年),北魏朝廷派彭城王元勰、车骑将军王肃等率步骑十万赴寿阳接应裴叔业。二月间,魏宣武帝派杨大眼与大将军李丑等率领骑兵二千人先行入寿阳协防,再派统军奚康生率羽林军千人南下增援。杨大眼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因功封安成县(今广西宾阳东)开国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并擢任直阁将军,不久又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之后出任东荆州刺史。杨大眼出任荆州刺史期间,荆地蛮人慑于其威,不敢作乱,两年后,杨大眼死于任上。
第十一名:高昂
高昂(491年—538年),字敖曹,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东魏名将,东冀州刺史高翼第三子,司空高乾之弟。高敖曹年幼时便气概豪迈,长大后更是豪爽洒脱、胆力过人。其父高翼求得严师,令其对高敖曹严加捶挞。高敖曹却不遵师训,到处惹是生非,常道:“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当一个老博士。”此后,高敖曹随兄长高乾四处劫掠,并倾尽家产,召聚剑客,乡间百姓对他们非常敬畏,不敢有所违背。高翼常对人道:“这个孩子如果不使我灭族,必能光宗耀祖,不会仅仅做一个州中豪杰。”由于高敖曹兄弟常到处劫掠,高翼也受到牵连,常被关在监狱中,只有遇到大赦才能得以出来。高翼曾对人道:“我四个儿子都是五眼(佛教用语,此处形容不知忌惮),我死后也不知还有没有儿子给我添土?”高翼死后,高敖曹为父亲大起坟墓,道:“您生前就怕死后没人给您添土,现在你知道我的本事了吧。”建义元年(528年),高乾与高敖曹在河济聚众起事,并接受葛荣的官爵,屡次击破北魏军队。后来,高乾因与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有旧交,便投降朝廷。高敖曹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封武城县伯。尔朱荣认为高氏兄弟先叛后降,不应担任重要官职,便将他们免归乡里。二人在乡里暗中搜集勇士,继续进行抄掠。尔朱荣闻后,便密令刺史元仲宗诱俘高敖曹,与薛修义一同囚禁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孝庄帝元子攸遇害后,高敖曹在信都起兵,联合高欢反对尔朱氏。永熙二年(533年),高乾被杀后,高敖曹投奔高欢,随其转战四方,官至司徒、骠骑大将军,进爵武城县开国侯。元象元年(538年),因轻敌败于宇文泰,全军覆没,单骑逃至河阳,为追兵所杀,时年四十八岁,追赠侍中、太师、大司马,谥号忠武。皇建元年,追封为永昌王,配享世宗陵庙。
第十名:侯景
侯景(503年—552年),字万景,小名狗子,东魏、南梁国将领,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人,另说是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人。侯景最初是北魏怀朔镇的戍兵,因镇压葛荣有功,被封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后依附东魏丞相高欢,被封为司徒、南道行台,独自控制河南道(黄河南部地区)。高欢去世后,侯景转投西魏宇文泰,因不受重视,再投南梁萧衍,被封为河南王、大将军等职。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联合梁武帝侄萧正德叛梁,史称侯景之乱。同年十一月,侯景立萧正德为帝。太清三年(549年)三月,侯景攻破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同年,侯景伪造诏书,将萧正德废为侍中、大司马,立梁武帝三子萧纲为帝,自任相国、宇宙大将军,统揽朝政并矫诏诛杀萧正德。大宝二年(551年)四月,侯景废萧纲,迎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年号为天正。十一月,侯景矫萧栋诏,将皇位禅位给自己。不久,侯景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太始。次年,都城建康被攻破,逃跑途中被部将所杀。
第九名:韦叔裕
韦叔裕(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他攻守兼备,善于用间,早年萧宝夤作乱关右之时,自请为军前锋,受任统军,逢战立功,官职渐升,历任国子博士、宣威将军、给事中等职,封爵山北县男。后受宇文泰重用,大统五年(539年),他被晋爵为侯;大统八年(542年),任晋州刺史,不久移镇玉壁,兼管南汾州的政务;大统十二年(546年),韦孝宽因坚守玉璧,瓦解了东魏对西魏的进攻,因功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封爵位为建忠郡公。西魏恭帝元年(554年),韦孝宽率军进攻南梁江陵,得胜,因功晋封穰县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拜大司空,延州总管,进位上柱国。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同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太傅、十二州诸军事、雍州牧,谥号为襄。
第八名:宇文宪
宇文宪(545年—578年),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子,母为宇文泰妃达步干氏。他是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的异母弟,曾被封为涪城县公,后晋封为安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即位后,宇文宪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和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后,他被授予大将军职位;武成初年,他被任命为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的军事和益州刺史,并晋封为齐国公,拥有一万户的食邑。在他十六岁时,平定了蜀地,蜀人为了感激他的功绩,与他共同立碑并称颂他。后来,他被征召回京,担任雍州牧。宇文宪善于策略和安抚部属,他善于识人和任用人才,勇猛善战,总是身先士卒,部众对他非常敬服,都愿意为他效力。建德六年(577年)灭亡北齐后,宇文宪感到自己的威名日益显赫,于是选择了隐退。建德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去世后,继位的周宣帝对宇文宪十分忌恨,认为他作为皇叔地位高且名望大,于是在宣政元年(578年)将他杀害,时年三十五岁,谥号齐炀王。
第七名:高欢
高欢(496-547年),字贺六浑,祖籍在渤海郡蓨县,是东魏的权臣、北齐王朝的奠基人,是高树生的儿子,生前曾担任北魏及东魏的宰相、北朝的渤海王等职务,死后谥号为献武王,天保初年,追尊为献武帝,天统元年,改谥号为神武皇帝,庙号称高祖。高欢世代生活在北方,被鲜卑人同化。他曾与尔朱兆共同灭了步藩。在一番动荡之后,高欢被封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后来,他废黜节闵帝和中兴主,另立孝武帝,孝武帝授予高欢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高欢辞去天柱大将军之位。元象元年(538年),高欢请求解除丞相职务并得到准允。武定五年(547年),高欢在晋阳去世,虚岁五十二,魏帝为其举行哀悼仪式,葬于义平陵。
第六名:宇文泰
宇文泰(公元505年—公元556年),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鲜卑族。他是北朝时期西魏的实际统治者,也是北周的奠基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北魏末年,宇文泰一家加入起义队伍,其父兄均死于战乱。他多次辗转,成为北魏将领贺拔岳的部下,因军功卓著,不断升值。贺拔岳被北魏将领侯莫陈悦暗害后,宇文泰接管其军队,率军攻杀侯莫陈悦。北魏孝武帝迁都长安后,宇文泰开始参与朝中政事。孝武帝逝世后,宇文泰立北魏南阳王元宝炬为帝,进位丞相,总揽朝政。宇文泰对外不断攻战,在多次战争中以少胜多,对内则进行政事改革,其内容包括恢复均田制、修订礼法、创立府兵制等,并采取和亲政策与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交好,使得西魏国力增强,也为之后北周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因病逝世,谥号文公,葬于成陵(今陕西富平附近)。北周建立后,周孝闵帝将其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周明帝将其追尊为文皇帝。
第五名:斛律光
斛律光(515年—572年),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朔州)人,是北齐名将、军事家。他的祖父斛律大那瓌,为北魏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父亲斛律金。斛律光年少时期善骑射,以武艺知名,在17岁的时候为高欢所欣赏,任其为世子高澄的亲信都督,当时传号为“落雕都督”。天保三年(552年),斛律光从征出塞,先驱破敌,多有斩获,班师后被任命为晋州刺史。北齐乾明元年(560年),斛律光任并州刺史。同年,北齐改元皇建,斛律光进爵巨鹿郡公。时乐陵王高百年为皇太子,孝昭帝高演以斛律光世代醇谨,又是功勋王室,便纳其长女为太子妃。北齐太宁元年(561年)十月,斛律光任尚书右仆射,食中山郡干。大宁三年(562年)正月,北周遣将达奚成兴等进攻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斛律光率步骑三万击败之,追入周境,获二千余口,升为司徒。同年,他率五万骑兵前往会战大破之,升太尉,又封冠军县公。武平二年(571年),北周柱国普屯威、韦孝宽等率步骑万余进犯,在汾水之北交战,斛律光大破之,又封中山郡公。回师后,他又率领五万大军出平阳道,攻姚襄、白亭城戍,皆克之,又别封长乐郡公。其后他曾多次击败北周进犯。
武平三年七月戊辰(572年8月22日),斛律光遇害于凉风堂,时年五十八岁。北周武帝灭亡北齐后,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
第四名:尔朱荣
尔朱荣(493-530),字天宝,北魏末年将领、权臣,北秀容(今山西朔州西北)人,另说是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因世代居住在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的岚县盆地),而以“尔朱”为姓氏。他自幼敏慧机智,处事决断分明且肤白俊美,擅骑射。最初是一个袭封父位的部落豪帅,通过买马招兵,壮大力量;并将女儿嫁给孝明帝元诩,在镇压六镇起义及后续叛乱中积攒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八月,袭取肆州(今山西忻县),养精蓄锐,割据一方。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元诩密诏尔朱荣率军南下。后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杀,尔朱荣借此统军入京,迎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自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尚书令、领军将军、太原王,总揽朝政。他借口丞相高阳王元雍谋反,发动河阴之变,清洗政敌。同年五月还师晋阳,升任太尉公、录尚书事、京畿大都督,兼领军将军,封上党王。武泰元年(528年)九月,葛荣起义爆发,尔朱荣领军攻灭,加位太师。他平定韩楼、邢杲起义军;永安二年春(529年),投梁的北海王元颢率兵北侵,尔朱荣击退了他。这时期,尔朱荣在朝中安插亲信,占据要职,控制朝政,权势达到空前。北魏永安三年八月(530年),尔朱荣率领四五千骑兵从并州开往洛阳,京城人心惶惶,以为尔朱荣要造反。十五日,尔朱荣为孝庄帝元子攸所杀,时年三十八岁。
第三名:拓跋珪
拓跋珪(371年-409年),字涉珪,是北魏开国皇帝,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人。他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母亲是献明皇后贺兰氏。拓跋珪六岁时,前秦苻坚发兵征伐代国,代国灭亡。苻坚欲将拓跋珪带到长安,经燕凤劝说才作罢。拓跋珪寄居于独孤部,依附于刘库仁等人。登国元年(386年)春天正月初六,道武帝拓跋珪在牛川即位,称代王。同年四月拓跋珪又改称魏王。登国十年(395年)七月,拓跋珪攻打后燕,在参合陂打败了后燕慕容宝。天兴元年(398年)六月,拓跋珪定国号“魏”,定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即皇帝位。天兴五年(402年),在柴壁打败了姚兴的军队,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拓跋珪对内推行了许多汉化措施,推动北魏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征服了库莫奚、高车、窟咄等许多部落,有许多部落前来投靠拓跋珪。天赐六年(409年)冬十月,发生了清河王拓跋绍政变,拓跋珪被杀死,享年三十九岁。永兴二年(410年)九月,上谥号为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又称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号为道武皇帝。
第二名:段韶
段韶(?-571年),字孝先,小字铁伐,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他是北齐王朝开国功臣,“北齐三杰”之首,姑臧侯段荣长子,武明皇后娄昭君的外甥。段韶擅长骑射,有将帅之才,得到姨夫高欢器重,成为心腹大臣,授亲信都督。他参与广阿之战、邺城之战、韩陵之战,随军消灭尔朱兆;抵御宇文泰、征讨玉璧;高欢临终时,被选为托孤大臣。文襄帝高澄嗣位,段韶奉命镇守晋阳,讨伐侯景,攻打南梁,平定内乱,大败北周。他戎马一生,立下汗马功劳。外统军旅,内参朝政,出将入相,功勋卓著。武平二年(571年),段韶册封乐陵郡公,病逝于家中,追赠假黄钺、大将军、相国、太尉公、录尚书事、朔州刺史、平原王,谥号忠武。
第一名: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亦称佛厘、佛狸伐,明元帝长子,母为杜氏。他四出征伐,先亲征胡夏,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北逐柔然,驱敌万里,南击刘宋,“饮马长江”,统一中国北方。统一北方后,他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但连年征战导致人民负担沉重,内部叛乱出现,拓跋焘成功镇压吴盖的起义,使北魏王朝达到了鼎盛。
搜求重用汉族士人:他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改革官制;兴办教育,崇尚文教;禁断巫觋,信道灭佛;政治联姻,缓和与敌对政权间的矛盾;开辟垦田,移民牧畜,对社会发展起过一定作用。他重视法制建设,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但在执政末期,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正平二年(公元452年),拓跋焘为中常侍宗爱所杀,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