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赤壁之战真正的战场不在前线,而在庙堂,是孙权如何统一思想将整个江东形成合力又如何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大事。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曹操南征刘表,九月,刘琮投降。荆州易主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益州的刘璋和扬州的孙权同时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投降还是武力对抗曹操成了他们必须要迅速决断的事情。如果继续和稀泥,那么肯定会面临灭顶之灾,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刘璋是马上就拿定了投降曹操的主意,连续派出三拨使者去见曹操,明确向曹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时孙权的压力可想而知。荆州被曹操收入囊中,益州明确表态站队曹操,如果等曹操接收了益州,那么以占据长江上游和中游的顺势来攻取下游的扬州对曹操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压力,用张昭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对抗曹操的资本唯有长江,如今曹操占据了荆州已经与我们共享长江之险,再加上荆州水军的军事优势,我们拿什么来和曹操斗?”
这只是张昭于技术层面的分析,政治层面上江东更不占优势,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朝廷的意志,是政治正确,袁绍和袁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败于曹操的政治优势。东吴如果迎战,就是与朝廷作对,而从孙策创业至今,江东都是以朝廷的藩臣自居的,对抗朝廷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荆州之所以不战而降就是因为,荆襄士族觉得,对抗曹操,就是对抗朝廷:“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
很容易就能找到投降的理由。
当然,不管是荆州士族还是江东士族,他们主降的根本出发点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因为,荆州和扬州投降曹操,他们只是换了一个领导而已,自身的财产和仕途并不会受影响,尤其是曹操在进驻荆州之后一口气封了十五个侯的情况下,这更让扬州士族看到了投降的利处。
相反,如果主战,则是将他们置身于巨大的不确定中。人性都是追求确定性的,扬州士族和荆州士族为了保住自身利益当然想追求确定性,尤其是此时的孙权还并没有做到对扬州的完全消化,打造出孙氏和江东士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总结起来,孙权此时面对的困局有:政治上被曹操压得死死的;军事实力上不如曹军;士族是坚定的主降派;曹军在地理位置上优于处于长江下游的东吴...
就连曹操都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志在必得 图源/剧照
大争之世,最难做选择的就是英雄,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如果孙权投降曹操,他得到的最多只是一方侯印和奴仆十余人,怎么能和南面称孤的局面相比。
再说,江东是孙坚、孙策两代人经过九死一生才打下的江山,孙权作为继承者怎么就能拱手送人?
更重要的是,周瑜和鲁肃早就已经给孙权制定了非常清晰的帝业规划图:先攻取荆州,然后再拿下益州和汉中,完了再和凉州的马超结盟。等打造了坚固的长江防线并达成和马超的合作关系之后就可以从秦川、宛洛、江淮三个方向伺机攻略中原。
当时,甘宁也是这种思路。东吴的少壮派在建立帝业的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这是足以让任何一个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英雄都足以心动的完美方案,孙权当然也不例外,如今,不能一矢不发就将父兄打下的江山交给曹操吧。
不甘心。
当时,孙权缺的就是能够坚定自己抗敌的意志和统一内部思想的说辞。
很快,在鲁肃的策划下,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就来到了江东来推动孙刘结盟的事。诸葛亮的最大作用就是从技术层面上给孙权分析了孙刘战胜曹军的可能,他对曹军的弱点做了如下总结: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已经是强弩之末;曹军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荆州之人是迫于曹操的威势才不得不投降,曹操并未收服荆州人心...
总之就是,曹操弱点这么多,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优势来对付对方的短板,不要被敌人的表象给迷惑了。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给孙权点明了当时的局势:如果孙权继续采取和稀泥的态度,不早做决断,那么必败。
因为,弱势经过时间的消化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曹操只要以时间为杠杆修养士卒,消化荆州,完了就只剩下优势了。
也就是说,孙权要想武力破局,必须得紧抓曹操在荆州立足未稳的窗口期,只要错过了这个时间,一切就都晚了。
东吴必须迅速和曹军决战 图源/剧照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误区,大家都以为是曹操主动出击解决江东问题,实际上曹操当时对自身的弱点也有非常清醒的认知,他还是致力于先消化荆州完了再武力解决江东问题。
曹操用兵,只是在解决刘备势力,因为他始终觉得,刘备的枭雄之姿才是对他最大的威胁。为什么曹操死追刘备,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曹操当时在武力解决刘备的同时对江东打出了政治牌,想以威势震慑江东,让江东抄荆州的作业主动归降。
当然,孙权不投降也没关系,只要曹操稳固了荆州并将势力范围延伸到益州,那么孙权就被锁死在了江东的方寸之地,只剩等死。
而曹操的政治打法很快就发挥了作用,面对曹操的书信,东吴内部马上就是一片投降的声音,代表人物就是张昭,既从政治层面分析了东吴的劣势,又在武力层面分析了东吴的不足,总之就是,赶紧复制刘琮的做法投降吧。
呵呵,一切英雄人物都必然会经历一段辗转反侧难以决断的煎熬期,此时的孙权就是如此。
人都说高处不胜寒,不仅是因为站在高处的人要有足够的智慧,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要有超越常人的忍耐力,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要足够皮实。
此时的孙权在鲁肃和诸葛亮车轮战的语言攻势面前已经坚定了抗曹的意志,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统一大家的思想。于是,孙权将这道题扔给了周瑜。
面对内部顾虑,周瑜是见招拆招:
张昭说对抗曹操就是对抗朝廷,政治不正确,周瑜马上就给曹操做了“汉贼”的定位;大家说曹操势强,周瑜就说曹操内部也不稳,关西的马超、韩遂就是曹操后方的不稳定因素;至于说曹操兵强,周瑜马上就抛出了曹军的弱点,什么不习水战、粮草不备、水土不服...
总之就是将一切顾虑给打消。而事实又是,当时的曹军确实存在周瑜所说的问题。
相比诸葛亮,周瑜最大的作用就是赋予了东吴抗曹的政治正确,使张昭等人摆脱了和朝廷作对的心理负担,这是比军事更重要的一环。
既然名正言顺,而曹军又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那孙权就只剩下作出最后的决策,他当即就拔出宝剑劈向眼前的奏案:“谁要是再敢说投降曹操的话,那么此桌案就是他的下场。”
任何事情最难的环节就是统一思想,只有统一了思想内部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将所有能量聚焦到一点然后输出去,世上为什么会有价值观、企业文化这些东西,原因就在这里。
接下来就是如何打、何时打的问题了。
为了不使曹操有时间消化自身的短板,孙刘就必须得赶紧开战,如此才能确保胜利。而最合适的战场就是荆州,只有将荆州作为战场才能最大程度将曹军赶出荆州,甚至消灭,然后由东吴来填补曹操退出的权力空白。
如果战场摆在江东,那么曹操即使战败,也可以从容地撤退到荆州,江东同样面临生死威胁。
所以,周瑜必须主动出击,前往荆州寻机作战。
接下来就是黄盖诈降周瑜火烧曹军的剧情,完了又和刘备会师水路并进,一直追到南郡,曹操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无奈回到了邺城,将一统天下的雄心深深地掩埋于心底。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 图源/剧照
可见,周瑜不仅给孙权制定了实现帝业的清晰规划,还解决了东吴的生存危机,在对抗曹军的过程中,周瑜不仅解决了东吴的政治合法问题,更是将曹军的弱点剖析得明明白白,坚定了孙刘抗击曹军的信心,完了又自己带队指挥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鲁肃是外交层面的负责人,孙权负责拍板,而政治、战略战术、指挥战争等大事都是由周瑜来完成的,说周瑜挽救了东吴成就了孙权的帝业也是一点不为过。
周郎,是绝对的文武全才。
这一点,孙权自己也承认:“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
只是天妒英才,正当周瑜准备为孙权拿下益州将整个长江防线打通时却突然病逝,使历史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造物主总是在个人的力量即将改变历史走向时就将当事人请出历史,这种事几乎就是历史的常态,周瑜只是其中之一。
但周郎的英姿却定格在了历史上,这就够了。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0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