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从红军时代开始使用20多年的81和82毫米迫击炮:不可缺少的迫击炮
萨沙今天说说从解放军从井冈山时代到朝鲜战争的一线火力支柱,82毫米迫击炮。任何一场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参加的大规模战役,都有82迫击炮的身影,堪称不亚于轻机枪的骨干武器。听萨沙说一说吧。
从南昌起义建军的红军,到今天高科技时代的解放军,有一种武器始终是一线步兵的绝对火力支柱,在历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就是迫击炮。
萨沙首先简单的说一说迫击炮的历史!
所谓迫击炮不同于长身管火炮,这是一种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任务的曲射火炮。
早在100多年前的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陆军即便集中了数倍兵力,仍然对于依靠要塞和复杂野战工事死守的俄军毫无办法。
当时日军最头疼的是,俄军无所不在的战壕工事。在旅顺203高地等核心防御工事内,俄军修建了大量的战壕。这种战壕深度至少有1米以上,宽度很小,俄军借此躲避日军的大量榴弹炮轰击。
日军想要依靠榴弹炮的炮弹准确击中这种战壕内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日军虽然在每次战斗中都发射了大量炮弹,对于俄军的杀伤却非常有限。
而由于那个时代防御性武器也就是重机枪的威力太大,即便少量俄军操纵机枪也可以杀伤大量进攻的日军。
在全面攻击中,日军曾连续攻打1周,付出了高达6000多人的伤亡,俄军只有600多人伤亡。
要知道,203高地不是什么面积辽阔的纵深阵地,也不是什么悬崖峭壁,今天游客只要花费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从山脚爬到山顶。
由于伤亡太大,一些日军士兵认为这样作战完全是送死,还恼怒的将指挥官乃木希典称为“杀人魔”。实际上,乃木希典又何尝想要日军付出这么大的伤亡,要知道他的小儿子乃木保典少尉也战死在203高地。
随着战争的进展,日军仍然占领了不少俄军阵地,反而用占领的战壕来对付俄军。
这下就轮到俄军无法对付了!俄军由于实力较弱,又缺少援军,急于大量杀伤日军以扭转战局。
前线俄军官兵逼急了,开始自制武器对付战壕中的俄军。
当时俄军有一些47毫米海军炮,本来是用于直瞄炮击的,但基本没有战果。万般无奈下,由海军见习官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弗拉塞夫建议,沙俄官兵采用很高仰角炮击。这样炮弹同样会以很高的角度直接落入战壕中,对战壕内日军造成较大的杀伤。
这种高抛物线的火炮,就是迫击炮的雏形。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迫击炮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各国部队。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76.2毫米的“斯托克斯”迫击炮和法国“斯托克斯-勃兰特”型迫击炮。
这两种迫击炮的基本构造,同今天的迫击炮没有大的区别。
和长身管火炮不同,迫击炮不是用来直瞄攻坚作战,而是采用高抛物线曲射炮击,主要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站在今天看来,迫击炮的技术非常简单,制造工艺更是简单,根本比不上长身管火炮。
残酷的一战却体现了迫击炮的重要战术意义,不亚于长身管火炮。
迫击炮不同于长身管火炮,它采用高抛物线曲射炮击,再说通俗点就是将炮弹抛射到几百米到几千米之外。随后通过炮弹的冲击波和弹片,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必要时也可以摧毁敌人简易野战工事。
迫击炮弹不是用来摧毁敌人坚固工事,炮弹不需要较高的初速,也不需要有非常高的精度。迫击炮的炮管不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也可以不用加工复杂的膛线。
同时,迫击炮发射时火炮受到的后坐力不大,不需要长身管火炮那么复杂的后座缓冲系统。
由于以上的特点,迫击炮就具有了三大特点。
第一,轻。
轻可以说是迫击炮最大的特点!以世界迫击炮之母,法国造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为例,全炮仅为69公斤。
相比起来,二战中各国装备最轻便的长身管火炮,就是日本的92式步兵炮,也重达220公斤。
尤其重要的是,这种81毫米迫击炮可以拆卸为3大部分:炮身重21.5公斤,底座重23公斤,炮架重23公斤。
以普通人类的负重能力来说,一个强壮的士兵是可以背负20多公斤重量,长距离移动的。
简而言之,81毫米迫击炮可以直接拆卸开,由3个士兵背负着跟随一线步兵作战。
只要前线步兵能够到达的地方,81毫米迫击炮就可以到达。
换句话说,81毫米迫击炮可以随时随地为一线步兵,提供最需要的炮火支持,这是长身管火炮难以做到的。
第二,炮弹威力强,射速快。
虽然是一种轻便火炮,迫击炮就人员杀伤方面来说一点也不弱。
还是以81毫米迫击炮为例,高爆炮弹杀伤半径普遍超过20米。
也就是说,炮弹爆炸后会形成直径超过40米的一个圆形杀伤范围。在这个杀伤范围中的敌人士兵,即便迅速卧倒躲避,也难以逃过杀伤。
更厉害的是,迫击炮的射速远远超过长身管火炮。
普通榴弹炮每分钟能够发射几发炮弹就已经很厉害,81毫米迫击炮可以达到最高每分钟20发的射速,相当惊人。
那么,在战场上几门迫击炮只要不断快速炮击,就能在己方阵地前形成一个面积广大的杀伤区,拦阻敌军的进攻。
同样道理,进攻时也可以发射大量迫击炮弹,让敌人前线守军遭到严重伤亡。
根据同盟国战后统计,各国迫击炮造成了超过60%的人员杀伤,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第三,容易制造。
和长身管火炮不同,迫击炮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加工技术,也不需要很优质的炮钢。
即便在二战期间,能够大量自产优质炮钢的国家,只有美苏德英法等少数军事大国。
以加工炮管来说,除了需要非常优质的合金炮钢以外,还需要相当优秀的加工技术,这绝非穷国和小国可以实现的。
以当时的中国为例,抗战爆发前甚至还没有建立一个可以大量生产炮钢的钢铁厂,更无法自产加工的机床,根本不可能批量生产长身管火炮。
1936年,国民政府曾考虑在德国帮助下,建立自产炮钢的钢铁厂。德国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太落后,搞定开采、运输、加工在内的钢铁体系,初期最少需要投资数千万块大洋和花费至少五六年时间。即便这些都做了,最终钢厂能够生产多少炮钢还很难说,很可能产量非常低。
此时国民政府穷的揭不开锅,战争又迫在眉睫,只能基本放弃了长身管火炮的生产,转而大量制造实用的迫击炮。
无独有偶,即便苏联具有大量制造榴弹炮的能力,斯大林仍然认为迫击炮是最为有效、性价比的火炮。整个二战期间,苏军竟然生产了高达35万门迫击炮,借此重创了德军。
德军回忆,苏联红军几乎将迫击炮当作机枪打。
1941年全年,也就是苏德战争仅仅爆发了半年,苏军已经发射了高达2450万发迫击炮弹。
而巴巴罗莎计划爆发时德军数量为260万,相当于几乎每个德国兵都会被炮击10发炮弹。
大毛子号称炮弹洗地王,也不是浪得虚名的。
对于民国时代的各派系军队来说,迫击炮是绝对的火力支柱,长身管火炮则是稀有之物。
南昌起义后,红军也是将迫击炮作为珍贵的火力输出。
在那个年代,50毫米和60毫米超轻型迫击炮还没有大量装备各国军队,100毫米以上迫击炮又难以适合中国复杂的地形。
所以除了财大气粗的奉系军阀以后,各派系军阀使用的迫击炮均以81毫米 和82毫米迫击炮为主。
在井冈山时代,红军依靠迫击炮封锁山路,击退了国军一次次对井冈山的围剿。
看看这一段描述:国军得知红军湘南大败,便趁山上空虚之机,向根据地猛扑,永新、莲花、宁岗三县相继落入敌手,井冈山到了生死关头。国军调集4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向黄洋界扑来,企图乘红军主力没归之机,一举攻占井冈山。
守山的红3l团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根据敌军的态势,让2营分守四个哨口,将1营开到黄洋界修筑工事,准备击退敌人的进攻。
当时,红军的装备非常低劣,每人只有两三发子弹。
1928年7月30日清晨,大雾刚刚散尽,敌人便沿着陡峭的山路摸了上来。由于山路狭窄,左盘右绕,敌人也无法进行火力准备,只能一个一个地挨着往上爬。虽然敌人数十倍于红军,可是由于地形原因,他们投入战斗的只能是一个营,其他的大部队只好在山下等候。
敌人终于逼近了,50米、30米、20米......直到这时,朱团长才一声令下:“打!” 红军的火力开始还击了,由于距离相当近,加之敌人又是成单线从小路上爬上来的,动作迟缓,所以枪声一响,敌人就倒下一大片,剩下的敌人赶紧趴在山坡上不动了。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激战到下午4时,攻上山口的敌人一次比一次增多。眼看井冈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了。
正在这时,有几位战士把山下茨坪机械厂刚刚修理好的一门迫击炮抬上了山。由于敌人从黄洋界进攻,封锁了山口,这几位红军战士是从别的小路绕道上山的。朱团长一看关键时刻多了一门炮,十分高兴,可是当他发现只有3发炮弹,又担心起来。但也只能拼死一搏了。朱团长命令把迫击炮安放在团指挥所门口。炮手安好支架,竖好炮筒,向着攻山敌人最密集的地方瞄准,调好方位距离后,朱团长果断地挥了下手臂:“放!”炮手把一枚迫击炮弹塞进炮筒,紧紧捂起耳朵。
停了一会儿,一点动静都没有,原来这是一发臭弹。炮手小心翼翼地将炮弹退出膛,又装上一发。谁知这一发又是臭弹。还剩最后一发炮弹了,朱团长说:“不能打登山的敌人了,要打山下的指挥所,反正成不成就这最后一发炮弹了。”按照朱团长的命令,最后一发炮弹瞄准了山下的敌人指挥所。“放!”随着朱团长一声命令,炮手将炮弹装进炮筒。“轰”地一声,这最后一发炮弹不但响了,而且准确命中了敌指挥所。这一来敌人害怕了。这种迫击炮只有红军的主力28团才有,莫非到湖南去的主力部队都回山了?敌人吓破了胆,赶忙撤退了!
中央苏区时代,红军仍然基本没有长身管火炮。在大规模伏击战初期,红军会使用迫击炮进行短促又猛烈的轰击,大量杀伤遭遇伏击的国军部队,随后再进行全面的近距离步兵作战。长征时代,红军丢弃了几乎所有的长身管火炮,中央红军仅仅携带1门山炮到了陕北。而在乌江战役、金沙江战役、大渡河战役等一系列关键战役中,迫击炮都起到了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以乌江战役为例,中央红军先遣团二师四团一营刚刚渡过乌江,突然遭遇黔军大部队的反攻。
当时一营立足未稳,被敌人火力封锁在江边,后续部队又难以迅速过江,情况非常危险。
在关键时候,红军果断用2门82迫击炮进行炮火支援。
黔军的战斗力很差,以往在省内军阀混战,从没有遭到过炮击。
此次被红军迫击炮连续炮击后,黔军认为红军有枪有炮,实力远远强于自己,吓得转身就逃。
由此,乌江战役侥幸获得胜利。
我们看看这段描述:第一批强渡的同志与毛连长他们会合后,我们又赶紧调集一营的其他同志作为第二梯队,撑着剩下的几十个竹筏向对岸的敌人驶去。这时二营全部火力,加上数十挺轻、重机枪和军团炮兵一齐吼叫起来,向敌人压去。总支书记林子钦和青年干事黄春美考虑到一营没有教导员,为了协助一营长指挥部队占领敌人团阵地后向纵深发起攻击,也和他们一起过了江。
一营过江了,神速地占领了高地。三营这时在江边焦急地等待过江工具一一竹筏。忽然,对岸枪炮声异常猛烈地吼叫起来,我用望远镜一看,不好,敌人的顶备队开到了,齐向一营压来。他们夺回了一营占领的阵地,一营.且战且退,被迫退到了江边… …
在这紧急关头,一直在团指挥所的陈光师长派人叫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一同赶来。
炮兵连是军团直属连,本来是炮兵营。那时,有四门八二迫击炮,两门机关炮,编成三个连队。湘江觉山阻击战中,损失很重,只剩下两门八二迫击炮了,因此一个营缩编成炮兵连,原来的营一长赵章成就当了连长。
赵章成同志可谓红军中炮兵的鼻祖了。他原在白军部队里当炮兵副连长,受过正规训练,炮打得准极了。他是一九三一年在江西参加红军的。
他说完,将一发炮弹滑进炮膛。
这时阵地上,鸦雀无声,可以听到炮弹在炮筒里下滑的丝丝声。
“轰!”又是一声巨响。只见炮弹出膛,弹头弯曲飘忽而去,一个隐隐的黑点从高空骤下,少顷,火光-闪,“哐!"’炮弹在敌群正中间爆炸了,顿时掀起一股浓烟。
“打得好!”我不禁喊了起来。
接着第二发、第三发连续发射,向我滩头部队冲击的敌群顿时被浓烟覆盖了。
硝烟稍散,只见那品字形的三个炸点的前后左右,躺了一大片敌尸,其余的敌人鬼哭狼嚎地向后溃逃。
我滩头部队,乘势发起猛烈的进攻。从望远镜里看到这一景象,实在叫人太高兴了。于是,我放下望远镜,用两手抓着赵章成同志的双肩,激动地说:“打得好,我要建议军团首长给你们立功!"
“打完了,可惜只剩一发炮弹了!"赵章成同志却在一旁笑笑说。
从他的语调里,听得出他是那样心疼几发炮弹,是啊,步兵战士弄到几颗尖头子弹,象宝贝一样珍藏着,擦了又擦,闲下来时,拿出来与战友比“宝"这几颗炮弹,自然会是神炮手的心尖子罗!
抗战时代,八路军、新四军主要采用游击战方式,一来他们没有长身管火炮,二来有了也难以有效使用,仍然依靠迫击炮作为主要的炮火支援。
八路军击毙日寇阿部规秀中将,依靠的就是迫击炮:战斗进行到下午4时,第1分区1团长陈正湘从望远镜中发现,对面山包上有一座独立院落,院里有一群日军军官,身穿黄呢子大衣,挎着战刀。陈正湘当即命令炮兵连迅速上山,炮兵连长杨九秤目测判断:“直线距离800米,在有效射程之内,保证打好!”18岁炮兵连战士李二喜奉命连发4炮,阿部规秀腹部和双腿被炸伤,约5小时后毙命。这是当时仅有的4发炮弹。当时发射炮弹的八二迫击炮,后来成为文物。
日军《华北治安战》记载:7日“16时过后,旅团长阿部规秀进至堤讨伐队后方,听取了大队长的情况报告后,将指挥所迁至附近的一家独院中,立即召集各队接受命令。在准备下达整理战线的命令时,突然飞来迫击炮弹,于里院爆炸,旅团长当即死亡,旅团参谋等尽皆负伤。”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虽然受制于迫击炮弹不足,仍然使用迫击炮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关家垴战斗中,面对死守的日军,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五团迫击炮连把炮兵阵地推进到距敌两百米处,各炮以最快的速度发射,一分钟打出二十五发炮弹,形成密集火网。
关家垴战斗对于八路军来说,是个败仗,但八路军迫击炮仍然造成日军很大伤亡。
解放战争爆发以后,解放军的装备开始有了很大变化,尤其迫击炮数量猛增。
在历次战斗中,迫击炮仍然是解放军一线的绝对火力输出。
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初东野兵力已经超过了70万人,枪支超过了30万,轻重机枪将近1.5万挺,60毫米口径以上迫击炮达到了1600多门,山野榴炮也有将近500门。
以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为例,该纵队在1948年11月中旬时改称人民解放军第38军。该军装备长枪16769支,短枪3410支,冲锋枪3990支,轻重机枪1249挺,枪榴弹筒和掷弹筒385具,火箭筒43具,迫击炮405门(主要是60毫米迫击炮),山、野、榴炮74门,其它各种步兵火炮55门。
除了装备大量迫击炮以外,炮弹也大体实现了自给自足。
1946年东野在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小城珲春建立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这6个厂算得上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到1947年时已初具规模,每月可生产5万颗手榴弹,全年可制造10万发迫击炮弹、500万发子弹。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前四次战役中解放军由于高速穿插等原因,长身管火炮是奇缺的,仍然依靠迫击炮杀伤美韩军队。
美军官兵的回忆中,每次解放军发动进攻时都会使用迫击炮轰击,防御时同样如此。可以说,只要有志愿军主力的地方,就一定有迫击炮击。
美军战后统计认为,超过一半的美军伤亡是解放军迫击炮造成的。
解放军38军,被誉为“万岁军”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迫击炮及其他火炮配置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全军共有342门迫击炮,其中以60毫米迫击炮为主,共225门,主要配备于步兵连级。81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则分别有47门和39门,属于中口径,主要装备于步兵营级。此外,还有106.7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分别有12门和19门,为大口径迫击炮,主要装备于步兵团级。
实际上,志愿军是相当依赖81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的。
因为60毫米迫击炮的威力较小,攻坚方面较差。而100毫米以上迫击炮重量较大,在朝鲜北部多山地形行动不便。
38军的86门中口径迫击炮,就是一线步兵主要的炮火支援,其他军队也是如此。
上面说了这么多,直到朝鲜战争结束,解放军也没有实现迫击炮的自产,主要使用各种缴获的迫击炮,堪称五花八门。
仅仅口径就有60毫米、75毫米、81毫米、82毫米、83毫米、90毫米、107毫米、150毫米等共17种之多!
不过,军队主要的火力输入为81毫米和82毫米中型迫击炮。
解放军装备的这两种迫击炮,主要是两种来源。
第一,国民政府仿造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
国民政府在1931年,也就是民国20年,成功仿造了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
这就是民国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简称82迫击炮!
82迫击炮的性能,同二战主流的布朗德迫击炮没什么区别,是第一流的迫击炮。
为什么采用82毫米口径,而不是81毫米?
主要是敌人日本的迫击炮为81毫米口径!
国军采用82迫击炮,必要时可以使用日军的81毫米炮弹。但日军的81毫米迫击炮,则无法使用稍大的82毫米炮弹。
从1932年到1945年,82迫击炮一共自产了7600多门,从1945年到1949年制造7000门,其中从1932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制造1100门。说来说去,该厂累计生产14547门,最高年产量达2000门。这个数字虽然连二战军事强国的零头都不到,对中国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国民政府已经可以年产20多万发炮弹,勉强满足前线的最低需要。
由于82迫击炮是中国自产,尤其炮弹供应较为充足,解放军缴获了不少。
在1951年9月,志愿军装备1244门82毫米迫击炮,这也是主要装备。
另外,从第四次战役后期开始,我们从苏联买来的一些武器陆续装备志愿军,也包括迫击炮。
苏联卖给中国的82毫米迫击炮,主要是二战淘汰下来的M1937式。
这些迫击炮到货太迟,在战争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比如1952年6月,我军预感到美韩军会在上甘岭一线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开始增加一线武器装备数量,补充了各种型号82毫米迫击炮691门,其中只有10门苏制82毫米迫击炮。
第二,各种型号的81毫米迫击炮。
解放军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主要是三个来源,
一是抗战之前,国内各路军阀从欧美购买的进口迫击炮。这些迫击炮的型号庞杂,有法国货、美国货、德国货。红军使用的迫击炮就是这类,基本都是从国军军阀部队缴获而来;
二是抗战后期,美国援助的M1型81毫米迫击炮,主要援助给国军美械部队。国军美械部队每个步兵营配属一个迫击炮排,下辖4门81毫米迫击炮。美械部队基本都在大陆覆灭了,这些迫击炮都被解放军缴获;
三是苏联在东北交转给八路军的日本装备,包括日本关东军的97式和99式81毫米迫击炮。
从一般角度考虑,既然志愿军主要装备82毫米迫击炮,似乎就不该装备81毫米迫击炮。毕竟这需要两种型号的炮弹,大大增加了后勤的压力。
解放军自产迫击炮的能力有限,82毫米迫击炮装备数量不足,必须用81毫米迫击炮来弥补缺口。直到1951年9月底,志愿军仍然拥有237门81毫米迫击炮。
81毫米迫击炮在一些志愿军部队,仍然是主要火炮。
以第一批入朝的39军为例,39军共装备60毫米迫击炮260门,81毫米迫击炮82门,82毫米迫击炮15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9门。显然,39军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较多。
但50军就不同了,它装备60毫米迫击炮230门,81毫米迫击炮4门,82毫米迫击炮52门。
有这样的区别,主要39军是东野的老部队,装备迫击炮多是苏联转交的日式81毫米。
相反,50军本来是国军系列的滇军部队60军,在辽沈战役后期才起义倒戈,该军主要迫击炮还是国产的82毫米。
这就是朝鲜战争结束之前,解放军装备迫击炮的乱象。
即便迫击炮口径不同,型号复杂,甚至制造工艺也有不同,基本结构都是完全一样的,全部是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的仿造产品。
对于解放军炮兵来说,各种型号迫击炮的操作方法都是一样,不需要额外训练。
即便迫击炮的口径就有两种,仍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朝鲜第二次战役最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解放军主要依靠迫击炮作为火力掩护。
朝鲜北部都是山区,重武器行动非常困难,又有美国空军大规模的封锁性轰炸,补给线基本被炸断。
以第9兵团主力第27军为例,本来该军拥有105毫米榴弹炮9门、75毫米野山炮56门、70毫米步兵炮19门、100毫米以上重迫击炮24门,共计108门。
就解放军来说,这个火炮配备已经算是很牛。
然而这些火炮根本就不能够在高速穿插中,及时赶到前线参加作战。
长津湖战役是攻坚战,志愿军是最需要炮火支援的。然而,在整个战役期间,第27军仅仅有18门山炮、19门步兵炮和20门重迫击炮参战,一共发射炮弹只有1600发,还不到美国步兵师一天的炮击量。
所以,第27军在长津湖被迫主要依靠迫击炮作战。迫击炮比较轻便,可以直接由骡马甚至士兵背负赶到最前线,最终有108门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和362门60毫米迫击炮参战。
受到弹药严重不足,严寒中火炮故障频繁的影响,这些迫击炮仍然发射了7000多发炮弹,提供了志愿军一线步兵非常关键的炮火支援。
美军第7师第31步兵团3营的二等兵的里夫斯这么回忆,他们作为先头部队一直前进到长津湖附近,都没有遭到过什么激烈战斗,心态较为放松。军官们告诉他们,中国人不同美国开战,美军只要前进到不远处的鸭绿江就打赢了。
相比中国人可能得进攻,美军官兵更恐惧长津湖地区的严寒。连日的行军和严寒的气候,里夫斯又冷又累。在一次连队短时间休息时,他卷着睡袋直接躺在了路边的水沟里。尽管天寒地冻下着雪,身心俱疲的里夫斯还是很快地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身上落满了雪,大部队也早走了。里夫斯连忙上前追赶,幸亏美国部队就在不远处的阵地安顿下来,里夫斯才算没有掉队。当然作为一个小兵,他没有什么过多的选择。只能听从安排分派到北面山坡轮岗值守,时刻提防敌人的入侵。
当晚10点左右,里夫斯所在排驻守的阵地前方,不断出现啪啪啪的不明声音。一个南韩士兵,主动要求下山去侦察一下。不到20分钟就看到这个士兵满脸惊恐的狂奔回来,大喊“是中国人!他们马上就要进攻了。”
话音未落,一顿猛烈的迫击炮弹,准确的落在里夫斯所在的阵地上。
没想到可能遭遇攻击,加上天寒地冻难以修建什么工事,这个美军步兵排只是挖了一些雪坑而已,没有修建防炮工事。
志愿军这次迫击炮轰击,就炸死炸伤了不少美韩军士兵,更造成了很大的恐慌,瓦解了守军的士气。
在他们惊魂未定时,一排排的志愿军官兵已经冲到了阵地前。
资料中这么写:机关枪、炮声震耳欲聋,各种曳光炮、手榴弹火光在夜空里火光四射。里夫斯只看见周围的战友一个个瞬间倒下,他的排长早已不知所踪,整个部队乱成一锅粥。黑夜之中他只看见一排排中国士兵蜂拥而至,一会儿就占据整个山头。黑夜之中躲在散兵坑中的只有那个韩国士兵和里夫斯,并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身影,但是他能听到整齐的脚步声并排从他耳边掠过。
不知所措的里夫斯不知如何是好,他把别在身上的手榴弹胡乱丢了出去。但是片成土飞扬中里夫斯啥也看不见,一阵狂轰滥炸之后是短暂的寂静。寂静到只听见人的说话声,里夫斯听不懂朝鲜语和中国话,但是他能辩清整个山头已经被中国士兵给包围了。慌了神的里夫斯不顾一切往山下跑。但是总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牵绊着他,但是吓坏了里夫斯不敢去用手摸也不敢多做停留,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只知道一直疯狂的往下跑。直到撞到一个大树才回过神来。
等他喘匀了气他才发现刚才羁绊自己就是那个韩国士兵,他也吓傻了一直在死死拽着自己衣角。里夫斯就拖着他跑下了山。山下还有一个美军的M连阵地,不过这里也是被中国志愿军打得乱成一锅粥,忙着应战的士兵自顾不暇,哪里能管得了里夫斯。里夫斯和韩国兵借着闪光灯划过夜空那瞬间光亮冲向美军阵地,他一边跑一边举手大喊道:“停止射击,我是美国人!”
M连的连长就在阵地上,对着里夫斯破口大骂“混蛋,你怎么放弃阵地跑回来了?你们排其他人呢?”里夫斯惊魂未定的说“不知道,他们可能都死了。阵地上到处都是中国人,我不跑也会死的!”由于志愿军已经攻到眼皮下,连长顾不上处理这个没出息的士兵,大吼“拿上你的枪,到阵地里去去和中国人作战。再跑一次,我马上就枪毙你”。
此时突然飞来一枚中国人的迫击炮弹,准确的落在两人之间。里夫斯当场被炸飞,晕死过去。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一条腿被炸飞了,好在卫生兵抢救及时才没有当场死去。连长就没这么好运,他头部被迫击炮弹片击中,当场就死了。
里夫斯则从此成为残疾人,后来侥幸被运回后方,捡了一条命。
整个战斗中,里夫斯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志愿军的迫击炮。它的威胁最大,而且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志愿军进攻作战依赖迫击炮,防御作战就更需要这种武器。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都使用了大量山野炮和重炮。但是,步兵一线最直接的炮火支援仍然需要依赖迫击炮。
第15军45师135团重炮连的唐章洪,入伍时年仅16岁。上级认为唐章洪年龄小,出于保护他的态度,安排他在后方卫生队做后勤工作,然而唐章洪坚决反对,一定要上前线。
无奈之下,上级让他做了炮兵。
唐章洪操作的就是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在唐章洪看来,82迫击炮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程远、精度高,是非常优秀的武器。
而唐章洪年龄小,文化程度却比较高,入伍前上过初中。在很多战士不识字的时代,唐章洪算是小有文化,这也是他成为炮兵的原因。经过严格的训练,唐章洪成为优秀炮手。成为炮兵仅仅半年,唐章洪就练就了精湛的炮击技术,成为“全能炮手”。
1952年4月,唐章洪跟随15军大部队进入上甘岭地区。
此时上甘岭战役还没有爆发,敌我双方正在对峙。之前美韩军掌握着炮兵的绝对优势,在对峙中占据上风。每当我军山野榴弹炮开火,美军立即以数倍火力进行还击,不占据上风不停火。
双方炮兵实力相差太大,每次炮战后我军均不占优,甚至还吃了亏。久而久之,我军炮兵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就减少了开火的次数。
这造成了美韩军的张狂,他们认为中国人已经不敢开火。本来双方阵地相距不远,不用望远镜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对方。此时美韩军却敢于在己方阵地公开活动,很多士兵躺在阵地外晒太阳、聊天、看书,嚣张的甚至长时间做操、跳舞。
为了遏制敌人的气焰,志愿军开始了冷枪和冷炮作战。
冷枪好办,敌人炮火再厉害也对付不了狙击手,但冷炮就难了。敌人火炮强大,反应快,炮击精确,我军打冷炮显然有危险。
这种情况下,唐章洪的82迫击炮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相当轻便,可以在半分钟内快速炮击多发炮弹,随后立即转移阵地。美韩军炮火反应再快,也无法准确消灭82迫击炮。
唐章洪利用精湛的炮术,在1个多月内炮击93发,每次发射几发炮弹后无论是否得手,立即转移阵地。等敌人反击炮火打过来,迫击炮早已转移到安全地区。
而这93发炮弹,共炸死101名敌人士兵,炸伤的更多。
这个成绩不仅让唐章洪成为了135团第一个获得“杀敌百名狙击手”光荣称号的迫击炮手,还创造了135团冷枪冷炮狙击作战杀敌最多的记录。在此期间,唐章洪还荣获两次一等功。
当然,这种冷炮是非常考验炮手技术的。对面的美韩军不是菜鸟,大多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
第一发炮弹落下以后,敌人最多在1到2分钟后躲入防炮工事内,留给唐章洪炮击时间通常只有不到1分钟。
唐章洪需要在前三发炮弹就准确击中敌人,这需要非常优秀的炮兵技术和实战经验。
自然,这一切的前提也是82毫米迫击炮具有非常优秀的精度,不然炮手技术再好也是没用。
冷炮作战中,82迫击炮的对象是500到3000米内的敌人,唐章洪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冷枪冷炮作战开始以后,美韩军再也不敢公开在阵地上活动。平时美军老兵对新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低下头,弯下腰,不然会没命的!”
5月后,唐章洪又参加了规模空前的上甘岭战役。
同以往作战不同,上甘岭战役中几乎是一场炮战,主要依靠火炮杀伤敌人。由于上甘岭表面阵地太小,敌我双方都无法在阵地上部署大部队。两军主要依靠炮兵杀伤进攻和防御中的敌人有生力量,看谁最后承受不住巨大的伤亡,这是残酷的拉锯战。
战役中,仅仅在537.7高地上,美军就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将坚硬的山石山顶炸出了深达脚踝的碎石。
相比山野炮和大口径榴弹炮,唐章洪的82迫击炮似乎只是小兄弟,算不了什么。然而,82迫击炮可以提供给一线步兵最直接最精确的炮火支援,
为了躲避美军轰炸和优势炮火,唐章洪他们8门82迫击炮阵地在山脊反斜面一侧,是看不到进攻敌军的。
战斗中,需要炮兵观察哨进行定位,唐章洪他们用火炮根据坐标进行炮击。
相比其他火炮,82迫击炮的精度最高,甚至可以炮击封锁我军阵地前一二百米的道路。同时,82迫击炮反应速度快,炮击速度也快,得到坐标后可以迅速开炮,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炮弹,形成拦阻弹幕,美韩军根本就冲不过去。
资料中这么写:开战后,我迫击炮阵地与炮兵观察哨的联系一度中断,无法为火炮提供精确的目标坐标,但唐章洪凭借进攻美军枪声的疏密程度判断其兵力集中的方位,大胆的急速盲射,打出的一发发炮弹稳、准、狠,杀得正在仰攻的美军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不得不一次次从山坡上败退下来。
唐章洪他们的炮击速度快,精度高,火力猛,让美军误以为这里有至少一个迫击炮营。
美军认为不摧毁这个志愿军迫击炮营,进攻就无法成功过。于是,美军不断派出战机四处搜索。虽然美军始终无法准确定位迫击炮在哪里,也大概确定了位置。
随后,美军频繁进行覆盖性轰炸,试图通过狂轰滥炸消灭迫击炮部队。
资料中这么写:就在唐章洪激战正酣时,一发不知道从哪儿飞来的重磅炸弹落在了他的迫击炮掩体附近,巨大的冲击波炸塌了掩体,将唐章洪和迫击炮全部掩埋了起来。当战友们将唐章洪从土石堆里刨出来时,他已被炸昏,满脸是血,原本被炮管烫的血肉模糊的胳膊和双手也鲜血直流。
可一心杀敌的唐章洪完全顾不上这些,经过简单的包扎和短暂的休息后,又冲出防炮洞,准备继续开炮,这时候却发现刚才的爆炸已经把迫击炮的炮架炸断了,炮管也因为长时间频繁发射而浑身滚烫,急需降温,否则有炸膛的危险。这时周围已经没有现成的冷却水,唐章洪没有被困难吓倒,先是让战友们和自己撒尿给炮管降温,而后又用自己的身体充当炮架,继续向敌人发射炮弹。
后来,根据上级指示,为配合步兵阻击进攻597.9高地的敌军,唐章洪又连续精准发炮,协防步兵巩固了597.9高地。
就这样,在上甘岭战役中,年仅17岁唐章洪先后4次转移迫击炮阵地,总计打出了8000多枚炮弹,共歼敌425人。战后,唐章洪荣获个人特等功。而他使用的这门迫击炮现如今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被亲切地称为“英雄炮”。
只是,战斗仍然是异常惨烈的。晚年的唐章洪仍然对此次战役记忆犹新,尤其上甘岭战役第一天,敌人攻势特别猛烈,阵地上的战友情况危急,不断要求炮火支援。唐章洪一口气就发射了上千发炮弹,要知道这本来是计划中好几天的弹药储备。
在最初2个小时,敌人全力猛攻,眼见阵地上战友非常危险,唐章洪心急如焚,不停地装弹、发射,整整打了200多发炮弹。好不容易将敌人这波进攻打退,唐章洪才发现炮管已经滚烫,他的双手都被烫伤了,还血流不止。由于战斗过于激烈,唐章洪根本都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受伤。
敌人美军则这么回忆,美军李上尉这么说:我们奉命增援友军一个连,结果在途中遭到中国人的迫击炮火覆盖,伤亡惨重。好不容易增援到友军阵地后,发现他们只剩下几个人还能作战。我们连也被中国人打的落花流水,我旁边的无线电报务员和排里的中士都阵亡了。我们最恐惧的是中国人的迫击炮,那里根本没有藏身之处,迫击炮弹一秒一发的落下,真是可怕极了。”
虽然81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如此厉害,毕竟型号太复杂。
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立即进行了82毫米迫击炮的制式化,废除了之前所有型号的迫击炮!
声明:
本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