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之首,被毛主席称为“战神”,当年抗美援朝的战略意义事关着我国的生死存亡,我国面对的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他们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军事装备,飞机坦克不计其数。
中国志愿军却是百废待兴,一清二白,要想打赢就必须首先从军事指挥上对敌人形成碾压和威慑,并且他必须是一个抗压能力极强的人。
抗美援朝的司令员一职,毛主席首要想到的就是粟裕大将。
而粟裕大将用兵出神入化,不但被毛主席称为“战神”,刘伯承还称其为“常胜将军”,林总更是美称粟裕“尽打神仙仗”,而粟裕的仗众多经典战役都是以险与奇出名。
于是毛主席“三请”粟裕将军出山抗美援朝,但是可惜的是粟裕将军因为早年受伤身体之中有弹片,旧伤复发,再加上解放之后高血压、肠胃病越发严重,实在是难以委以重任,几次客观地将自己的病情给中央写信描述,告知中央寻找其他更加合适的人选。
最终毛主席才决定不选用粟裕,在回信中嘱咐粟裕好好养病,不用再担心抗美援朝的事情,可见毛主席对于粟裕大将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
而作为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很多人认为粟裕的才能是完全匹配的上元帅的军衔的,为粟裕没有参加抗美援朝和因为早年受伤休养导致没有评上元帅而惋惜遗憾。
而在粟裕将军神采奕奕指挥作战的时候,更是没有人敢“动”粟裕的任何一道命令,沉着冷静的粟裕,甚至有时候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仗,直接斗胆直陈自己的上司“说的不对”。
党的早期领导人、新四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项英在一次战役中调动粟裕,但是粟裕根本不为所动,这是怎么一回事?了甚至拒绝过中央直接命令的粟裕是不把项英放在眼里吗?且听分说。
项英找到中央评理:我调不动粟裕!
项英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它不但是新四军的副军长,还被称为新四军的灵魂人物,在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
甚至立下的功劳比陈老总都更加重要,但是项英却在“皖南事变”这一我军历史中的重大悲剧中被叛徒残忍杀害,叶挺为了争取到我方的利益,在谈判中更是被国民党扣下。
1941你那,“皖南事变”中项英叶挺率领九千余人北上,却被准备充足的国民党军伏击,突围变得异常艰难,最终导致我军8000余人全军覆没,仅有1000余人杀出重围。
这是我军的一大悲剧,确是蒋介石在军事生涯中,乃至整个国民党史上少有的“亮点”,这次战役大大增长了国民党的士气,惨痛的牺牲也称为我军将领中心中的痛。
当年的新四军主要有两部分,除了项英叶挺带领驻扎在皖南地区的一部分,还有陈毅、粟裕带领的一部分驻扎在苏南地区,“皖南事变”让陈毅与粟裕,非常的心痛,虽说如此,但是项英的死,乃至新四军8000余人的牺牲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当年,日本侵略者已经是苟延残喘之势,蒋介石的獠牙开始显露出来,对中国共产党的驻地开始虎视眈眈,私底下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残忍的手段和阴谋诡计。
特别是蒋介石看到在皖南地区活跃的新四军,气就不打一处来,蒋介石认为这江淮地区,不就是他的“掌中之物”,于是阴谋就开始酝酿,这项英叶挺带领的新四军就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方面蒋介石在这个地区聚集着数十万国民党军,另一方面项英叶挺的新四军人数是要远远少于蒋介石的国民党军的,毛主席在高瞻远瞩看出了皖南地区项英与叶挺的处境,中央建议项英带领队对于退守到茅山山脉继续向前发展。
但是项英不这么认为,尽管毛主席与中央的各位领导已经建议了很多次了,但是项英是个倔脾气,认为在这个包围圈死守才是更好的选择。
蒋介石是个谨慎无比的人,见项英深陷自己的重围之中,还一直守着这块巴掌大的“皖南地区”,也是不敢轻敌。
随着日军夹着尾巴要跑路,蒋介石也抽出了更多的兵力来派遣武装势力前往缩小对于项英叶挺带领的新四军的包围圈。
项英不甘示弱,开始频繁的从陈毅、粟裕那里的新四军调遣兵力,甚至几个主力团都被项英调遣了去。
毛主席否决项英,要求其同陈粟会合
粟裕将军再一次收到了项英的调遣,犯上了难,找到了陈毅诉说自己的担忧,陈毅听完之后也有同感,最终两人决定暂时拒绝为项英派兵。
项英等了许久不见陈毅与粟裕那边有动静,认为陈毅与粟裕是要违抗自己的命令,于是就一纸诉状将陈毅和粟裕“告”上了中央。
同时陈毅、粟裕那边也一直在研究军事部署,企图破局项英所在的皖南,最终得出结论是两支新四军的队伍同时向东聚集到江南地区,会师成功之后新四军将成为空前实力强劲的主力部队,这个时候再进行下一军事举动,都比较好周转,不至于被国民党军全歼,两人得出结论后便电报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了两封电报,一个是项英的“请求中央直接下令让粟裕、陈毅调兵皖南”,一个是“建议将新四军军部移动至江南,两支队伍会师”。
两封电报高下立判,毛主席很快就给出了两支新四军回答,拒绝了项英调遣陈毅、粟裕新四军的请求,并且告知让项英尽快配合粟裕、陈毅方面的新四军一同向东移动与陈毅粟裕会合至江南。
结语
但可惜的是项英在命令下达后的第一时间并没有移动,而是过了几天之后项英才下决心离开皖南,但是刚走到茂林地区,就被国民党伏击,项英因此牺牲,众多战士也战死沙场,可以说是因为项英的决定导致的这次“悲剧”。
但是项英一生的功绩仍然不可否认,我们只能吸取教训,砥砺前行,而粟裕也因为“拒绝”了服从项英的命令没有进一步的扩大我军伤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0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