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瑞典和芬兰选择加入北约,之前被国际承认的7个“永久中立国”,现在就只剩下五个了。
自从“永久中立国”的个称呼出现以来,人们一直就对“中立”这两个字嗤之以鼻。
因为从古至今,只要是有冲突的地方,就没有国家和地区可以独善其身。
而所谓的“中立”,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
中立国分为那两种模式
目前世界上宣布自己“永久中立”的国家,大体上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奥地利模式,即被迫承认自己的“永久中立”。
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被德国占领的奥地利又重新被美英法苏“托管”,由于地理位置更靠近东欧,为了防止奥地利再受其他势力控制。
美英法三国提出将“维护永久中立”写进奥地利宪法,而苏联则不希望再创造一个类似于东西德那样的国家。
于是在四方的博弈之下,“维护永久中立”这句话,就被写入了奥地利的宪法,并且承诺不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其他国家在奥地利的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
第二种是瑞典模式,与奥地利的被迫中立不同,瑞典是自行走上中立路线的。
与奥地利不一样的是,瑞典的中立政策,只是该国一贯以来长久保持的政策,并没有被明确写入宪法,同时也不受任何国际条约的限制。
长久以来瑞典一直都坚信保持中立可以更好地维护瑞典的安全。
从1814年至今,瑞典从未再参加过任何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但是这一历史随着瑞典宣布为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而终结。
因为这项举措打破了瑞典200多年不向正在冲突中的交战方运输武器的传统。
2024年,瑞典与芬兰更是直接加入北约这样一个军事同盟,早将“永久中立”抛于脑后。
中立只是一个借口
除了奥地利那种无可奈何的“中立”意外,其余大多数国家的中立都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小国如瑞典芬兰,在帝国主义争霸时期实力不强,两面都惹不起,选择永久中立只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大国的中立可以参考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美国。
当时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攫取在远东的利益,两国打的不可开交。
面对如此形势,美国立刻宣布中立,并自愿扮演居中调停的角色。
美国一个北美洲国家,与日本和俄国都隔着遥远的太平洋,难道他真的只是为了聚众调停吗?
当然不是,当时的美国虽然经济实力有所提升,但国际地位还远远不如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强国。
为了自己也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美国在日俄战争期间一边居中调停,一边暗中支持袁世凯。
待到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自然而然的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为自己进入中国找了一个极好的理由和借口。
所以说国家无论大小,只要国际社会存在阵营对抗,那么任何国家的“永久中立”其实都是虚假的。
尤其是对大国而言,如果在国际博弈中一个大国一直宣称自己保持中立,那这个大国一定有其他的目的。
将视角移回中国,在近代史上,我们在两次战争中宣布了“局外中立”,但可笑的是,这两次战争都是在我们自己的领土上发生的。
第一次就是日俄战争期间,当时沙皇俄国企图强制将东三省从我国版图上夺走。
作为清朝“龙兴之地”的东北,如今眼看就要丢失,清政府当然不愿意,但军事实力俄国有差距太大。
正好此时日本要挑战俄国在东北地区的霸权,虽然清政府对日本的印象同样很差,但此时的清政府还是寄希望于借助日本的力量保住东三省。
但没想到的是日本害怕如果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出力过多,那么战争胜利后自己就无法独吞此地的一切权益了,所以坚决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
由于当时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都已经宣布中立,清政府也无可奈何,只能选择中立。
第二次是日德战争期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对英国开战,日本早先与英国签订了《英日同盟》,所以日本也自动对德国宣战。
之后,日本就妄想夺取德国在我国的胶东半岛殖民地。
这一次,软弱无能的北洋政府依旧选择了“中立”。
所以说在任何时候,不论是主动中立还是被迫中立,中立都只是一种手段,想永久的保持“中立”地位,是不现实的。
如今的中国该怎么办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就第一时间选择了中立。
虽然这两年间我们一直奉行中立的政策,竭力想让交战双方坐在谈判桌上劝和促谈。但从目前双方的战况来看,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有和谈的可能的。
在如今的外交活动中,我们虽然与俄罗斯的接触更为频繁,但从来没有说过与俄罗斯结成同盟这样的话。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虽然从发言中我们是“保持中立”。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明白帮助谁对我们更有利。
如今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保持中立立场,但一定要有所倾向。
因为如果一个大国在一场国际冲突当中以“中立”为目标,那待到冲突结束之后,一无所获的只有那个中立的大国。
所以说“中立”可以这么说,但不能这么做。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两次“局外中立”之比较—理论学刊;
中立国分为哪几种模式—环球时报;
中立国不再“中立”,谁损失最大—环球时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9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