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富裕港口,迁都到前线40公里前,巴基斯坦为何定都伊斯兰堡?

协虎战争史2024-04-12 20:50:00  72

作为印度的邻居,我们和印度之间的冲突规模较小,除了60年前的那场,其它都是拳脚摩擦,冷兵器都被拿来当警棍耍。

但同样作为印度的邻居,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为了克什米尔可是拼了命,打了两次全面战争。

有人可能好奇:印巴战争不是三次吗?

印巴战争的确是三次,但“第三次印巴战争”主战场不在克什米尔,而在东部的“东巴基斯坦”,即孟加拉国。此战是印度胜利,分裂了东巴,等于砍掉了巴基斯坦的一条臂膀。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之所以没有在克什米尔死磕,是因为1965年的第二次战争,已经证明了巴基斯坦保卫克什米尔的决心——该国把首都迁到了克什米尔门口。

战争爆发前,巴基斯坦正在营造新都伊斯兰堡,将伊斯兰堡隔壁的拉瓦尔品第作为临时首都。

伊斯兰堡位于马尔加拉山下,距离开伯尔山口200公里,距离克什米尔地区仅仅40公里,可以说是巴基斯坦版本的“天子守国门”。

1967年伊斯兰堡迁都时,连基础设施都没建好,政府高官、军队将领们带着家眷从温暖、富足的南方跑到干旱的北方,巴国高层人士,尤其是信德省的老派豪强们满腹牢骚。

不过,迁都的好处立竿见影,北方的实力随之大大增强,克什米尔地区的人力、物力充足,印度在战争里占不到便宜了。

将首都迁到战线旁,这份魄力让人尊敬,那么在巴基斯坦建国时,国内是个怎样的情况?巴基斯坦迁都,难道仅仅是为了保护克什米尔,而没有其它考量吗?

【一】

散装国家:巴基斯坦

1947年夏天,南亚次大陆上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迁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头建立了国家,一个叫印度,一个叫巴基斯坦。

双方国境线由英国人决定,在1947年8月公布,随后印度的穆斯林大量前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搬迁到印度。

当时,新生的巴基斯坦包括“东巴”和“西巴”两个地方,被印度隔开。

东巴叫“东孟加拉省”,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已经独立了半个世纪。西巴即现在的巴基斯坦本土,国内有四个省:信德省,俾路支省,西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

这四个省,包括东孟加拉省,每个省都有一个主体民族,省的名字就是当地民族的名字。其中,西北边境省现在叫“开伯尔-普什图省”,主体人口是普什图人。

作为纯粹以宗教“捏起来”的一个国家,巴基斯坦的国家凝聚力非常之差——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旁遮普人,占到一半以上,其次是孟加拉人、信德人、普什图人。

巴基斯坦独立后,首先把首都放在南部的人口、经济中心——港口城市卡拉奇,这里是信德省的心脏。

卡拉奇是英属印度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位于印度河入海口以北,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20多万市民。

英国人把这里当做物资转运基地,修建了大码头、机场,打通了连接印度内陆的铁路,印度的粮食和棉花,海外的工业品,都在这里交换。

在那个年代,卡拉奇是整个巴基斯坦地区最大城市,这里的农业和工商业是支柱产业,定都在这里是顺理成章。

起初,巴基斯坦政府来到卡拉奇,国家系统以此为核心建立了起来,但军队和政府内有人对此不满。

首先,信德当地的“地头蛇”们太强大,“布托家族”在沿海作威作福几百年,掌握雄厚资本,是连英国人都无法解决的地头蛇。

他们干涉政府,排挤外人,旁遮普、普什图这些民族有怨言。典型例子就是,作为首都的卡拉奇,居然不是国家特区,依然是信德省省会。

所以这座城市居然有两套领导班子——一套中央政府班子,一套“地头蛇”信德省委政府,中央扯皮时经常扯不过地头蛇,简直滑稽。

其次,首都地区吃掉了国家太多防务力量,尤其是空军的战斗机和防空力量,都要分出拳头来保卫首都。

可当时巴国军队的主要战场在北部的克什米尔,大军主力必须北上,这造成了双重的防务压力。

对于巴基斯坦这个刚刚独立的穷国来说,吃饭都要靠人接济,还得打仗,军队经费绝对挑不起两头的重担。

最后,在印巴分裂的移民潮后,卡拉奇流民遍地,治安混乱,城市居民才20万,外围贫民窟还有十几万人等救济粮,巴基斯坦政府苦不堪言。

于是早在50年代,就有人主张迁都,主力是以“谢里夫家族”为首的旁遮普邦工业豪强们。

【二】

迁都减轻军事压力,伊斯兰堡“战未来”

熟悉巴基斯坦的人可能知道,谢里夫家族和布托家族是政坛常青树,几乎分掉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大蛋糕。

直到今天,布托家族为核心的人民党,谢里夫家族为核心的穆斯林联盟,还在政坛互掐,互相反对。

在20世纪50年代,谢里夫家族的钢铁企业及其附属工业是巴基斯坦命脉,加上旁遮普地区人口密集,他们说话的声音大,要求迁都北方。

这时候,印度海军间接推波助澜,让巴基斯坦放弃卡拉奇。

彼时的巴基斯坦是个贫穷的农业国,国内打仗的资本一部分继承英国遗产,一部分靠美国施舍。这些武器装备以陆军和少量空军为主,海军基本是空白。

但印度就不同了,印度海军极其强大,有大小战舰20多艘,尤其是1959年,印度引入英国退役的“大力神号”航母后,印度海军实力妥妥的亚洲第一。

后来,该航母改名为“维克兰特号”,经常带着舰队在西部海域示威,巴基斯坦人吓得夜不能寐——因为巴基斯坦海军只有几艘扫雷艇小艇在近海,靠海的首都卡拉奇基本“不设防”。

于是就在1959年,巴基斯坦人觉得不能再等了,宣布首都北迁到1000公里之外。中央政府决定在旁遮普省边境修建一座全新的“伊斯兰堡”,在修好前,首都暂时放在古城拉瓦尔品第。

可旁遮普城市众多,为什么要费力气造新城呢?

其实是因为巴基斯坦政府在卡拉奇被地头蛇欺负怕了,作为一个散装国家的政府,只要立足本土大城市,中央一定拗不过当地民族地头蛇。

所以,巴基斯坦首都没有搬去旁遮普省会、莫卧儿帝都拉合尔城,索性另起炉灶。

至于拉瓦尔品第,就在现在的伊斯兰堡边上,目前是“拉瓦尔品第区”,巴基斯坦陆军司令部所在地。从1959年到1967年,这里当了8年的首都。

1960年,伊斯兰堡破土动工,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国父真纳而起的。真纳认为,无论巴基斯坦以前有多分裂,未来将只有一个民族——穆斯林族。

所以以宗教为首都名称,能大大增强国民凝聚力。

在行政位置上,伊斯兰堡位于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的交界处,在马尔加拉山下。

在距离上,伊斯兰堡10公里外就是拉瓦尔品第,往东40公里就是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往北80公里是印控克什米尔边界,可以说是住在敌人眼皮下。

定都在这里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接近旁遮普,这里是人口、农业核心,税收充足;其次靠近克什米尔,防御首都的军队,尤其是空军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减轻军事压力。

谢里夫家族对迁都非常满意,旁遮普工业豪强随即组建政党,争夺权力。

不过作为一个战时国家,巴基斯坦军方的拳头远比他们大,巴国陆军后来夺权,巴国长期都是陆军参谋长担任总统。

自从伊斯兰堡设立之后,军方和议会分庭抗礼,成为巴基斯坦政治的常态,直到今天仍未改变。

1965年夏天,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军起初士气如虹,深入巴控克什米尔。

关键时刻,巴基斯坦空军表现出色,使用美式战斗机击溃印度空军,让劣势的陆军得以喘息。

巴国空军之所以能立刻投入战争,全拜迁都所赐——原来守卫首都的一半空军力量,如今全部放在前线,几乎立刻支援克什米尔,这让军方确定迁都是正确的。

1966年初,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次年,虽然城市还没修好,巴基斯坦正式定都伊斯兰堡。

【三】

战争平息,伊斯兰堡发展迅速

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军队仔细复盘了战争,他们很快发现了巴基斯坦的中心变化。

巴基斯坦的首都搬迁到克什米尔边境后,全国的军力倾斜在西北地区,物资储备、人口流向都发生变化。

以前的克什米尔是一堵土墙,现在的克什米尔则变成水泥墙,印军撞上去只能让自己受伤。

所以从此以后,印度再也没对克什米尔进行全面进攻,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军队的重心就放在东巴基斯坦,反而在克什米尔采取守势,防御巴基斯坦的进攻。

一次迁都,让克什米尔的攻守之势易形,可见这次战略投资还是很成功的。

但在1967年后,虽然伊斯兰堡成了首都,政府却还在拉瓦尔品第,因为首都还没修好,是个大工地。

彼时,巴基斯坦国力有限,首都不可能修得太豪华,只要中央政府办公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设施修好,城市能住人就可以了。

不过,因为直接在一片空地新建,巴国规划师们把城市规划得横平竖直,宽阔敞亮,且留出大量未来发展空间,今天的伊斯兰堡是个绿化程度高、交通便捷、建筑现代化的城市。

1970年,基本成型的伊斯兰堡终于迎来了大量搬迁,政府部门搬到了市中心,随后就是漫长的人口迁徙。

很快,附近的农民也开始来城市讨生活——他们要么来城市打工,要么当起流动小贩,靠贩卖蔬果、小吃赚钱。

进入70年代,第三次印巴战争割掉了巴基斯坦的一条臂膀。东巴被分裂后,当地的驻军、政府被迫西迁,这些人口填补到了首都。

为了防止出现卡拉奇那样的混乱,伊斯兰堡的城市区划越来越分明。

伊斯兰堡的政府区、外交区、住宅区、商业区分区明显,整个城市划为基础的“方块”,方块之间有公路相连,俯瞰图看起来极富现代感。

随着城市发展,伊斯兰堡的人口越来越多,在20世纪末接近200万,加上隔壁拉瓦尔品第的人口,共400万人生活在首都圈。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跟南方的传统大城市比起来不值一提。比如巴基斯坦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彼时已经有2000万人口。

旁遮普省会拉合尔,也有1400万人口,和这些超级城市相比,伊斯兰堡的体量不值一提。

实际上,作为远离传统人口中心、经济中心的政治中心,伊斯兰堡的发展自然有个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在20世纪中期还比较高,到了21世纪已经很低了。

巴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大工业在首都周围布局,这就注定当地没有多少就业,也就没有多少底层移民。

今天的伊斯兰堡几乎没有高楼大厦,最高的建筑就是政府大楼、几家银行,以及著名的沙阿.费萨尔清真寺。

在城市其余地方,建筑最高不会超过七八层,而且大都修建在上世纪。

所以,伊斯兰堡虽然有900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不大。旧都卡拉奇的面积才1400平方公里,人口是伊斯兰堡的5倍。

去过伊斯兰堡的人都会感叹这里的“时代感”:建筑古朴,商业化程度低,缺乏卡拉奇、孟买那样的活力。但好在这里绿化程度高,是联合国选出的花园城市,全球宜居城市。

纵观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伊斯兰堡的崛起,对处于分裂或对抗中的国家有重大意义,“伊斯兰堡经验”在全球都有研究。

后来,韩国甚至讨论要把首都搬家到南方世宗大王市,其参考的例子就包括伊斯兰堡。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拔地建新城 巴基斯坦为什么要迁都》,猫斯图

2.《巴基斯坦迁都了》,周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9653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