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粮食安全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议题,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相继爆发的情况下,让全世界都深刻体会到,当下的粮食安全体系是多么脆弱。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对此更是感同身受。为确保“饭碗”能够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近些年中国针对国内粮食生产、国际粮食采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特别是在国际粮食采购环节当中,中国开始“转守为攻”。
据观察者网援引日媒本月10号发布的报道,从今年3月份开始,中国小麦进口商对美国、澳洲订单进行大规模的取消或推迟,此举立即在国际粮食交易市场引发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此举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的“刚需”不符。另一方面,如此集中的贸易操作必然会引发市场短期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买家的反常操作,终于在国际小麦市场上引起了连锁反应。
根据日媒公布的数据显示,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在4月9号的最新报价,虽然和过去三年多以来的最低点相比有小幅度提升,但是对比今年年初的价格却已经下降了10%。事实上,被中国买家取消小麦订单的西方国家不止是美国和澳大利亚,还有加拿大。而这些被取消的订单,最终有相当多一部分流向了价格更为低廉,同时还迎来了小麦大丰收的俄罗斯,剩余部分则是流向了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但是在这一连串的操作背后,蕴含的不只是“掌控议价权”这种经济上的考量,更多还是基于地缘政治的思考。当前,美澳英正在极力拉拢日本加入AUKUS,意图借助日本的科技力,支撑起AUKUS的“第二支柱”,也就是以高超音速、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不仅如此,当美日两国元首齐聚华盛顿举办峰会之际,还传出AUKUS计划邀请韩国加入“第二支柱”的消息。
这意味着,无论美国在“拒绝脱钩”这件事上作出多少承诺和保证,都不能掩盖政治因素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的客观事实。倘若我国的国际粮食采购清单中,美国及其盟友的存在仍然和过去一样的突出,这无疑是在将中国的粮食安全拱手让给对方。为避免这种潜在的战略风险,中国必须迅速调整并且着眼于未来,而俄罗斯无疑是个绝佳的选择。
近些年中俄两国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并且在去年签署了中俄历史上金额最大的粮食供应合同。俄罗斯将在未来12年里向我国出口高达7000万吨的谷类、豆类以及油菜籽,总价值达到257亿美元。以此类推,今后我国的国际粮食进口,将会更加侧重于对中国友好的国家。如此一来,中国既可以摆脱西方垄断议价权,又能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分享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美西方终将意识到,他们可以动用手中的霸权去人为的割裂世界,专门设置障碍围堵中国的全球化,但是这种行为也必将遭到反噬。世界的发展会走向何处,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是只占世界少数人口的西方世界能够决定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94952.html